张 朋
(昌图县中心医院,辽宁 昌图 112599)
近年来,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据相关统计显示:发生各类骨折疾病的风险持续升高[1]。骨折是一种由骨骼疾病、创伤所致的骨骼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为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疾病之一,在脊柱骨折中占比高达41%,病情相较严重,常伴随神经及脊髓损伤,致残率高,发病后应及时入院诊治,及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中,分成2种:(1)为前入路手术;(2)为后入路手术。此次试验旨在对比探究2种手术的临床疗效,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次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医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平行、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跨度为21-80岁,中位数年龄为(56.12±9.30)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9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7例,B级8例,C级10例,D级6例,E级9例。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3:17,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2岁、81岁,中位数年龄为(56.40±9.12)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8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6例,B级8例,C级10例,D级7例,E级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ASIA分级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条件。(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CT、MRI确诊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符合外科手术指征,患者年龄均不低于18岁;②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2)排除标准:①合并肺结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椎体严重感染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4]。
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前入路手术治疗,取右侧卧位,全身麻醉,在左侧胸腹部作一联合切口,将胸腹膜切开,然后完全暴露椎体前方及侧方组织,将伤椎上下间盘组织切除之后,显露椎体侧前方的硬膜囊,再将骨折块及周边坏死组织清理干净,选择和切除椎体匹配的植骨,植入之后进行固定处理,然后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冲洗,并将切口缝合完好,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观察组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取俯卧位,全身麻醉,以创伤中心为中点作一切口,充分暴露伤椎及相邻椎节段,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若椎体邻近骨折数目不少于3个,骨折较轻微的脊柱,使用1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如果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目不少于3个,按照单个椎体骨折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是2个,则采取胸椎整体固定医治,腰椎骨折行短节段固定治疗;若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为1个,行胸椎整体固定治疗。术中,根据影像学检查中获取的脊髓受压、椎管内骨折块占位信息,行椎管减压医治,将骨折块摘除,然后对椎体进行复位处理;针对减压范围较大、合并脱位或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选用自体骨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冲洗手术部位,缝合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3 判定标准:治疗后,根据其临床症状、X线检查结果及功能康复情况,评估其治疗效果,具体标准为:(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部位愈合,肢体功能恢复,可自主活动,行走时无疼痛;(2)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X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可在他人协助下活动,行走时伴轻微疼痛;(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X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未愈合,肢体功能及腰椎功能未恢复,无法自主活动[5]。其中,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人数×100%。治疗前后,记录2组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从坐立、站立、步行、提取物、疼痛强度、干扰睡眠、社会生活等方面,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评分与功能障碍程度成正比[6]。
5 结果
5.1 2组临床疗效对比: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2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5.2 2组临床指标对比:治疗前,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5±2.13)mm,椎体后缘高度为(20.28±2.11)mm,ODI评分为(39.61±3.60)分;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4±2.15)mm,椎体后缘高度为(20.24±2.09)mm,ODI评分为(39.70±3.52)分,数据无显著差异(t=1.273、1.245、1.376,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为(33.61±4.16)mm,椎体后缘高度为(32.48±3.91)mm,ODI评分为(20.17±1.12)分;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为(28.15±3.24)mm,椎体后缘高度为(27.93±3.10)mm,低于观察组,ODI评分为(30.17±2.20)分,高于观察组,2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t=5.283、5.127、5.289,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病情复杂,由瞬时旋转、分离、剪切、压缩等暴力直接引起,一般伤及2个及以上椎体,临床治疗难度大,如若进行前入路手术,由于切口周边存在大量血管、神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且极易损伤脊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及功能障碍,伤椎前缘及Cobb角高度恢复不佳,且由于脊柱结构的切除,术后易发生椎体塌陷的情况;而后入路手术则相较简单,可有效复位骨折区域,使椎体高度的丢失有效控制,使脊柱生理曲度及序列有效恢复,并以椎管降压的方式恢复脊柱稳定,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内固定强度有保障,为患者神经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创造有效机会;此外,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7]。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行前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且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显著要比对照组高,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从中可知,后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后入路手术医治,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因此,具备采纳及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