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2022-10-08 00:31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韩 玉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类意识的结晶。从文化内容上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现中华民族优质的风采和特质,其文学形式多样化,不只局限在文字表达上,还可以通过运动、音乐、风俗等方式继续发扬光大。再者,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隔膜,前者是在西方文学的基础上诞生的文化,后者则是中国本土文明的文学产物。不过在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现代文学作品还是保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化隔离现象

文化隔离现象起于五四文学运动,在当时的革命环境中,现代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的解放思想和白话文运动中,现代文学也抓住了机会,顺应了当时时代文学潮流的发展,使得现代文学作品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但由于西方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现在文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文化隔离现象。以概念界定来看,文化隔离主要是指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不同点。且文学作者对不同点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两者内涵与外在形式的差异上进行叙述的。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以西方文学思想和语言体系为基础的,其放弃了原有的文学形式,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这当中的代表作,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部文学作品属于白话文小说,它的语言形式脱离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让白话文通俗易懂的优势深入人心。在民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白话文小说在新时代得到了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当时的新兴文学作品。然而,学者对白话文小说进行研究后发现,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英语语法相差不大,表达方式中运用了很多的长定语。由此可见,西方语言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产生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意义要在于表达西方思想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以《义勇军》和《血肉的长城》为例,这两部作品饱含鲜明的革命思想和解放愿望,这与当时的文化运动内涵相契合,也表明学者在当时的环境中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只是为了抒情,还是为了表达文学作品当中富含的社会价值。除这两本文学作品之外,其余五四运动的作品也有着鲜明的文化隔离特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以儒学为主,所以五四运动作品展现出来的文化隔离,实际上就指的是这些作品与儒学思想相隔离,意味着儒学文化不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文化,而是被打倒的主要对象。当然这只是狭义的定义,不代表中国现代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否认了儒家思想。只是从当时新文学运动开展的背景来说,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就是个人思想的解放,讲究文学变革,诉说人民对政治的渴望和需求,展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追求个人尊严与权利的美好憧憬。因而大部分的现代文学在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主要是批判儒家思想没有理性价值的劣势,致使国人思想麻痹的祸端。这当中的代表作有《凤凰涅槃》《过客》,它们的文学冲突风格比较有代表性,文学表达思想丰富,形式新颖,内容层次鲜明,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取得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

(一)文学思想的继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大部分内容是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为主。这些思想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已经渗透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引导作用。比如,道家思想的重点是无为而治。受此文化影响,不少古代文人在创作时,会融入“享受自然”的审美情趣。当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作家是陶渊明,他的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儒家的仁义思想,而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创作的小说中,《水浒传》《西游记》《老残游记》便是当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文化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后代文人创作的理念,并为其创作形式开辟了先河。现代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大部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了这类文学思想。例如,张根水创作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就在现代文学理念中巧妙地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大部分读者在阅读其鸳鸯蝴蝶派小说时,能深刻体会到古典思想的淳朴理念,提高了其对儒学仁义的渗透能力。另外,现代小说家金庸创作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作品中,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筛选,选取了与民族大义有关的内容,深化了爱国精神,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

(二)艺术形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受局限,无论是戏曲,还是服饰,抑或是艺术,其都有涉及的内容,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不过在所有表现形式中,戏剧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文化最为深厚的。其在创作时,能够充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能与现代文学作品巧妙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彰显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文学和传统戏剧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感,其将这种界限感称为“同构现象”。新小说的诞生期涵盖了大部分的戏剧内容,但当时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改动,诞生了以脚本形式为主的文学作品。比较鲜明的代表作是《爱国花》,不少学者认为这部文学作品既有传统戏剧的特点,又有现代文学的先进性,这是最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另外,现代戏剧作品的发展还离不开西方小说戏剧化的成功。例如,《哈姆雷特》是最经典的戏剧作品,其编排出来之后,流行于整个世界,也被引进了中国。但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以戏剧的形式引进这部作品的,而是将这部戏剧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部作品的成功,对当时现代文学的创作影响巨大。所以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大多数是以情节编织和人物刻画为主的,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兴趣,很多作家会重点关注情节的起承转合。有些文人别具一格,其直接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改编,重构作品的叙述形式,打破了以往章回体小说的创作局限。不过为了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现代戏剧作品都会保留原有诗歌的音韵美。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推动,再加上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极为鲜明的思想代表性,其也客观呈现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为构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贡献了一份力量。所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传承,文化也会因为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产生重大变革。因此现代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别也会一直存在。而人类文化因为有了新的文学创作形式,会呈现出更新的创作模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会受到历史变化的影响,出现明显的流动性特征和关联性特征。比如社会环境和地理气候发生变化后,现代文学会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有思想和形式,但它也会产生一定的文化碰撞,两者在针锋相对中走向融合,彼此借鉴优势成果,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一)爱国情感

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部分作品内容框架都是用来反映作者审美情趣、所思所想、爱国抱负、个人追求和人文理念。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所建立的文化体系,都会对作者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环境和人民愿望,但由于其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文学作品中还是会涵盖封建社会的内容。并且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不少作者会通过对比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和渴望。继而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就是不同社会的时代影像,记载着有关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受原型理论影响,这类展现出社会样貌和文化发展趋势的文学现象,这类作者会因自身审美情趣、文化环境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创新文化要素,让文学作品的走向呈现不同的发展结果。比如,《破阵子》《满江红》中,有大量篇幅在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但这种爱国主义并不纯粹,它涉及了当时古代社会的忠君思想。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学作品会因为社会背景的缺陷受到限制,而现代文学作品放大了爱国主义情怀,以至于作品所涵盖的文化理念层次更为丰富,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作者能以自身的社会体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去创作,使得文学作品中饱含了纯粹的个人爱国思想。

(二)自由平等

自由平等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作品《西厢记》《赵氏孤儿》中,都明确展示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对个人权利与尊严的追求。不过大部分作者没有以直叙的方式来表达这段情感,都是以主人公反抗礼教的行为来侧面叙说自己对平等思想的追求。古代文人认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都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他们并没有去思考制度的问题,就连近代文学作品《狂人日记》对自由思想的追求也体现在“反抗礼教”上。不过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对自由的理解和对人权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不少作者甚至对文学作品进行了重构,将自由平等思想认为是创作的首要构架,为追求民主而奋斗。这当中的代表作有《红玫瑰白玫瑰》《啼笑因缘》,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较为明确,限制在自由平等的框架下。根据溯源,发现这两部作品创作的基础是以民国时期为文学背景的,当时男女平等的思想愈演愈烈,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的平等思想逐渐和自由理念相挂钩,大部分文学作者都紧跟时代潮流,以自己对平等自由思想的认知,结合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创造出独属于自由平等的代表作。所以,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学会吸收传承最有价值的内容,促使文化更具新的意蕴。

(三)服务人民

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重点关注社会的需求,因此其极具思想属性和人文属性。比如很多文学创作者会将农民作为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打造独树一帜的底层劳动人民艺术形象。不过为了升华主人公的形象,其在创作时,会以对比的方式,让农民与知识分子发生碰撞。这就意味着文学作者在创作时会站在革命和人民的角度,来探索基层民众身上肩负的社会使命,并着重强调社会变革与个性解放的观点。由此可见,现代小说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更具功能性的特征,作者会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为了消除隔膜感,他们会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去进行创作,让人民的需求与文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同时,现代文学还注重平民文学和国民文学的发展。这两类文学作品的内容着重于展示人民的日常生活,让“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在当代社会真正践行。不过由于作者选取的角度不同,这类思想在文学表达上会有不同的着重点,有些作者更偏向于文化力度的呈现,有些作者则偏向于文化篇幅的展现,还有的作者会更注重文学角度的描述,因而不同的局限都会导致文学作品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但由于作者有着明确的创作目的,他们通常会打破这些局限,寻求思想上的融合,以便拉近自身与人民的距离,创造出大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基于此,目前的文学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都以白话文为主。譬如《智取威虎山》《红岩》就是比较突出的人民文学作品。

四、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现代文学的发展已有了明显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学就可以停止发展的脚步,所以学者当前研究的重点是现代文学如何继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具体的发展策略如下。

(一)现代文学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了较大的打击,民众的思想也得以启蒙,现代文化由此得到了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者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否定,这是比较激进化的想法,也是罔顾现实、不切实际的想法。优秀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糟粕部分,但也有精华部分。现代文学如果想要源远流长,不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必须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好在过去的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代文学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去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并且这些优异的思想源头与时代精神是紧密结合的,能够继承这些有益的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定能兴盛不衰。

(二)搜寻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现代文学创作者肯定不能全盘接收,因此其必须去用心探寻当中的优点,并加以利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创作的地域文化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时间推移过久,此类文化也会发生重大改变,涵盖的内容会更为丰富。文学创作者如果只领悟地域文化中浅薄的知识,是无法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所以其必须去深入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去考虑文化因素,才能真正掌握地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除此以外,文学作者还要去接近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中也含有大量的文化精髓,其余主流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若文学创作者能够参透其中的奥妙,其在文学创作形式中将会取得重大突破,文风会逐渐具有豪放洒脱的特性。不过民间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庸俗文化,文学创作者在选取时一定要有所取舍,要站在道德判断和审美取向的高度上去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不能全盘照搬,否则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就可能丧失独特价值,沦为庸俗文化的附庸。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过于强调当代社会的现状,与传统社会背景偏离较远。实际上现代文学作品如果想要强调现代的价值观念,就一定要重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联系角度不能只放在两者的差异上,不然现代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会出现严重的偏离问题。大部分现在文学创作者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都会去研究现代文学的定义与内涵,重新认识现代文学当中存在的特殊性价值,也会重点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因此,文学创作者想要唤醒作品中的中国意识,就一定要将文学角度放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通俗来说,现代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掌握民族文化的特性,其最终创作的作品就会有着崇高的审美理想。而这类文学作品正是现代文学发展所需要的推动力,其是现代文学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基础,更是重要构架。由此可见,现在文学创作者必须要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其能与现代文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打造独属于中国的文学舞台。

五、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点作为主要的发展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断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根源是新兴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学创作者要去全盘否定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最为极端的做法。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价值观念是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文学放弃优秀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文学创作者放弃站在民众的角度上去创作。而与民众思想相脱节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任何的时代意义,绝不会成为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