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孝”

2022-10-08 00:31:22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吴敬梓孝子儒林外史

马 宁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孝治国的制度与“孝”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引领着社会风气。吴敬梓出生于清代官宦之家,家风淳朴,敬奉儒家圣贤之道,治家尤重孝道的传承。吴敬梓崇尚蕴含深情的“真孝”,在其批判力作《儒林外史》中也多方面描写孝子孝行,歌颂人间真情;亦或是不孝子恶行,抨击人性的虚伪,社会的黑暗。

《儒林外史》中关于“孝”的人物故事描写,不乏多样出彩之处。吴敬梓通过描写王冕、杜少卿、武书等孝子恪守孝道的情节来阐释“孝”的内涵,显示出他们对传统儒家孝义的推崇,这也深刻体现出吴敬梓对儒家孝道的认同赞扬和经典传承。同时,对于匡超人、牛浦郎、荀玫等不孝子故事情节的精心刻画,展现出吴敬梓对沉迷科举功名以致品行受到毒害的不孝子的鄙夷,深刻抨击在名利面前人性的虚伪脆弱、不堪一击以及社会风气下行的败坏之象。吴敬梓刻画“孝”较为全面,介于“真孝”与“不孝”的迂孝,他以郭孝子惊天地的寻父行为,书迂孝的典范。

吴敬梓想通过《儒林外史》体现的孝道精神,汇聚于楔子王冕身上。“说楔子敷陈大义”,王冕是小说的隐括,饱含着吴敬梓对“孝”的希望与期许。王冕自小顺从母亲安排为秦老放牛求生活,因天性聪慧自学画荷花名于方圆县城,手头富足不忘孝敬老母亲,后拒绝高官赏识留老母孤身一人逃离本县避难,归来后一心要养家孝敬母亲,因抵触做官向往隐逸生活,于一座深山度过余生。王冕的孝在于知进退却不忘母,钱财利诱却不泯灭孝敬尊亲之心。吴敬梓通过王冕这一人物展现出美好的家庭伦理关系,为《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其他孝子形象树立了一个评判标准,预示着唯有母慈子孝方能彰显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正气之风。

一、《儒林外史》中的“孝”

何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 “孝”,从字的构成上来看就像孩子背着老人,“孝”字的本义是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一种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母称为“孝”。“真孝”正是吴敬梓透过《儒林外史》想要弘扬的高尚道德精神。

怎样做才能“孝”?《论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 “父母唯其疾之忧”[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孝经》云:“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3]。”由此可知,发自真心地赡养孝敬父母,在追求自身独立的情况下尊重父母的要求,时而委婉谏言以此达到家庭和睦温馨状态,践行孝道理应如此。于古典中窥测孝道内涵,可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角色形象的具体刻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陪伴、顺从、逝后三种情况下的孝行为。

(一)陪伴之孝

儿女承欢膝下可谓难得的孝道。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辞官回乡却一病不起,虽床榻度日却不曾被子辈抛弃,遗憾的是吴老爷偏在吴敬梓荣升秀才欲享福之际魂归黄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陪伴是吴敬梓夫妇爱的凝聚,更是孝的彰显。

与吴敬梓真实情况类似的“陪伴之孝”在作品中可找到对应的人物及情节,如杜少卿与武书孝行便同为“陪伴之孝”。杜少卿的父亲视娄太爷为知己,有如亲兄弟般的交情。娄太爷居于杜少卿家三十年,日复一日的接触与陪伴使娄太爷在杜少卿心中胜似亲人,如父亲般的存在。漫漫人生路,人总有生老病死的一天。自娄太爷身体大不如前、日渐衰弱始,杜少卿便接入家中细心照料,将娄太爷的生活打理得细致入微,小到茶水饭食都离不开杜少卿亲自查验监督,这份用心直至娄太爷归去才结束。孝子武书奉侍母亲也是如此,为不抛弃老母孤身一人艰苦度日而选择不争取科考功名,一心照顾母亲,直到母亲病逝才走上科考之路。

杜少卿与武书虽同为“陪伴之孝”,细论却有所不同,根据文中孝子所在处境及孝敬亲辈的方式,笔者将其分为“温情之孝”与“苦情之孝”两种孝行。

1.杜少卿温情暖人间

杜少卿的孝道蕴含深情且饱含暖意。即便家道中落,因继承祖辈遗产、富甲一方的杜少爷依旧是豪奢度日。在照料娄太爷生活方面,杜少卿不仅安排仆人、药材如流水般支持花销,更是“爱屋及乌”变卖田产来接济老人的儿孙。杜少卿虽为娄太爷殚精竭虑,但是资本的充裕使他尽孝的故事洋溢着欢情与温馨。

2.武正字苦情化天地

武正字与杜少卿不同,作为一个没有显赫家世的穷书生,他所尽的孝是以奋斗征程的时间与异于常人的信念做支撑,可谓“苦情之孝”。武正字回虞博士的话中“门生少孤,奉事父母在乡下住。只身一人,又无弟兄,衣服、饮食都是门生自己整理[4]”。可见武正字家中清贫且负担较重,虽满腹才情却为侍母弃考,足见武正字孝道之苦。

《儒林外史》中“温情之孝”体现出的朴素真挚情感,“苦情之孝”中书写出的辛酸励志故事,让我们懂得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为人子女要在生活富足时牢记父辈抚养之艰辛,穷困贫乏时亦不弃生养父母,这便是吴敬梓所推崇的基本孝道观。

(二)顺从之孝

悉心听取父母给予的正确建议,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行孝事、尽孝心便是“顺从之孝”。年迈的老父亲萧昊轩仅有萧云仙“一棵独苗”,欲尽孝心的儿子想陪伴父亲直至终老,却被这位有格局的慈父以“贪图安逸”“不孝之子”等名头责备其不愿讨个人前程。在父亲的劝导鼓励下,萧云仙远离故土于疆场奋力厮杀、屡建战功,多年峥嵘岁月、浴血沙场使他声名鹊起,正值升官发财之际却被朝廷七千两“官债”逼得只得回乡求助老父亲萧昊轩的帮助。世事难料,不成想这是与萧老的最后一面,正当萧云仙因官债愧疚之时,萧昊轩却以“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末事”的勉励之语让萧云仙释怀,如此追求事业的简单道理使云仙如醍醐灌顶般通透[4]。

抛家舍业的陪伴一定不是最好的孝行。《论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5]”深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的萧云仙在父亲的建议下驰骋沙场以实现人生价值,虽未在父母身边行完整的孝道,但是却因听取父母建议孝心依旧而获得父亲的支持与赞扬,这何尝不失为一种孝道?

吴敬梓以“萧云仙孝父”的故事警告世人,人当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身为子女,最不能忘尽孝之心,更不能忘尽孝应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前提。一生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难道是孝行嘛?诚然否,父母希望我们靠自身实力闯出一片天地,不管是通过执剑沙场挣功名,文笔挥就写官名,还是运营商贾赚美名的方式,都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也是一种尽孝表现。

(三)逝后之孝

“逝后之孝”作为父母在世之孝的有效补充,使尽孝的时间轨迹及孝行显得更加圆满完整。《儒林外史》中余持、余特两兄弟尊贤敬长且明事理,不贪富贵而迁坟,力排封建世俗偏见,不违本心料理父母身后事,孝心可鉴天地。余家两兄弟父母葬礼上的“千子一哭”与范进的丁母忧、荀玫母亲老死一哭、鲍廷玺父亲浅哭用意不同,结合“陪伴之孝”“顺从之孝”来看,吴敬梓对之如此大费周章意在“一石三鸟”:一是准确把握在世与离世的完整孝道时间;二是借文人及村民之言反衬两兄弟孝心;三是透过清代社会繁杂的丧礼规制来反映当时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批判世俗民众内心的憨态。

透过余持、余特两兄弟“逝后之孝”的孝道行为,可知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所传达出的孝道观,即“爱屋及乌”:父母死后,兄弟和睦,尽守孝道,不逾矩、恪礼节,这是吴敬梓心中的孝道蓝图。

二、《儒林外史》中的“不孝”

何种程度可判定为不孝?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6]”不孝的行径是多样的,范围面也较广,如因钱财而抛父弃母、对长辈忤逆不尊等皆可视为不孝的表现。在《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巨制中,吴敬梓分别从遗弃、忤逆、逝后三个方面讲述了不孝子的种种恶行表现,实则是借不孝之笔揭人性之实,讽刺世道之恶。

(一)遗弃之不孝

母亲十月怀胎生儿女,父母含辛茹苦养成人。身为子女,父母教养几十年,如此恩情不答,自行欢愉之事却弃父母于陋室苟活,视为不孝。《儒林外史》对于不孝子的角色塑造及各情节的发展有不同于孝子的寻常设计。不孝子之一——匡迥,他的人生之路被塑造得极具戏剧性,成名前后性情品质上的极大反差映射出了一种理念:“孝”是否会因名利等外在因素而变质,极富讽刺意味。

匡迥起初可谓孝子中的典范,自觉因无法侍奉父母生活为耻,生活中为赡养父母、孝敬尊亲所做的孝事更是触人心扉,如担心父亲出恭困难,竟如小羊跪乳般双膝跪地帮助父亲减负,如此可见其品行之善,孝心之坚。但世人唯利是图,走上科举功名后的匡迥却三次弃养父母,在赡养父母问题上态度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转的改变,与之前的匡迥可谓截然不同,如为赶科考抛下年迈无人照料的父母一月有余,致使家中老人常以泪洗面。可见匡迥的心境已经被浸染变质,品行腐坏,以至于有了后来的“西湖名士”“假婚书”“为金跃替考”“重婚”等趋之若鹜的疯狂行为,可以说匡迥已然为功名做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匡迥的堕落受外在综合原因的影响。匡太公曾对匡迥说“功名到底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得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便揭示匡迥沦陷难自拔的原因主要有三:意志不坚、交友不慎、贪图功名[4]。世人图利而来,为利而往,利字当头,尽孝主体亦或不保崇德向善的初心。吴敬梓正是通过匡迥这一形象警示后人在面对名利时要守住道德底线,勿忘为人初心。

(二)忤逆之不孝

《儒林外史》中牛浦因其叛逆本性及被名利侵蚀的内心,行径龌龊,对祖父更是忤逆不尊,实乃大逆不孝之子。牛浦年少时品行叛逆不端,虽爱阅读书籍却喜偷书;为自己新婚有地可睡而驱赶祖父睡柜台,却也无动于衷;贪恋牛布衣声誉远扬四海,不想随其学习知识却一心只想冒名顶替。满嘴的“之乎者也”却一副道貌岸然的禽兽嘴脸,不顾祖宗家业使得生活渐露难堪,祖父牛老儿怒其不争、不求上进而活活气死。

世人追名逐利,科考成为捷径,八股取士后“之乎者也”更是文人的桎梏。因此牛浦不孝,并不单是天性使然,更多的是利欲熏心,八股害人,使牛浦跌入名利场无法自拔。如若牛浦视名利如粪土,又何来这不孝之辈?天性使然也好,八股取士之果也罢,归根结底是名利侵蚀下道德败坏所致,因此听取父母之言定有可取之处,这不仅是传承孝道美德,更是勉励自身以提升德行素质的佳径。

(三)逝后之不孝

父母死后,儿女做何为不孝?不葬、不敬、家庭不睦,是为父母逝后三大不孝。《儒林外史》中不尽“逝后之孝”的不孝子数量较多,讽刺深刻。

1.施二为发家闹迁坟

施御史家弟兄两位,施大进士出身,施二沉迷科考但苦于无果,遭风水先生算计执迷于迁母坟,《儒林外史》四十四回记“乃兄中了进士,他不曾中,都是大夫人的地葬的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因养了一个风水先生在家里,终日商议迁坟[4]”。在风水先生蛊惑下,施二不顾兄长严令禁止,为发家中举强迁母坟,落得个坟内热气伤致瞎眼。如此滑稽的讽刺揭示出君子应谋正道发家,不孝于长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2.荀员外推呈丁母忧

父母死后依旧制子女需守三年丧期,视为尽孝。《儒林外史》中范进按旧制呈丁母忧,书中记“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可见为父母守孝期是尽孝的一种规制表现[4]。书中另一人物荀玫却恰恰相反,第七回记荀玫“就醒转来,就要到堂上递呈丁忧”,却在选官之际为求一官半职听信老道王惠“现今考选课、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报明了丁忧家去,再迟三年,如何了得?[4]”的谗言,为逃三年孝期手段尽施。功名利禄对人性的侵蚀,使荀玫空有一副文人皮囊,却不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犀利地讽刺出当时官场的黑暗以及人性的虚伪善变。

3.严致中霸道夺家产

兄弟之间同气连枝、和睦扶持是悌,更是对逝后父母的孝心与慰藉。严氏兄弟,大哥严致中,暴力贪婪;弟弟严致和,吝啬自私。严致和因病早逝,留与赵氏所生之子却因天花离世,万贯家业无人继。严致中为人肆无忌惮,为夺严致和家产罔顾伦理纲常,将自己儿子作为夺财筹码强行剥夺弟媳赵氏权利,以娶妻为由入主正房霸占家产。古往今来,不论父母在世与否,兄弟姐妹间守孝悌是孝敬父母亘古不变的基础,更是关键所在。

三、《儒林外史》中的“迂孝”

(一)何为迂孝

汉代推行“以孝治国”,经后世历朝历代推崇、地方过度提倡、民众争相效仿,迂孝随之产生。迂孝在孝文化的发展中未曾间断,如“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都是广为人知的迂孝故事。究竟何为迂孝?迂孝介于“真孝”与“不孝”之间,是子女过度顺从父母的结果,如若父母不苛求或能够及时制止子女盲目尽孝,迂孝便不会产生。因此,迂孝是子女和父母在“孝”的认知上出现错误所导致的过度“孝”行为。

(二)以何见“迂”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中用一半篇幅讲述了“郭孝子(即郭铁山)万里寻父”的感人故事。他在寻父期间路遇猛虎、智斗贼人,虽路程艰辛却不改寻父初衷,好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遂愿,顺利找到父亲王惠且送其终老。为何说郭孝子是迂孝行为,究其根本,虽说郭铁山孝行惊世骇俗,但尽孝的标准应视子女与父母双方情况而定,如若此孝行徒劳且过度,那便是迂孝典型,“郭孝子、万里寻父记”正如是。

郭铁山的父亲——王惠,晚年及第,苛政敛财且背着叛国奸臣的骂名,为不连累家庭、求得一线生机,于残烛之年化作和尚隐姓于成都府苟存于世。然郭孝子所处社会时代“子欲养而亲不待”视为子之过,王惠尚且在世,如若不寻父那便是于个人、于社会有违纲常的双重不孝。二十年间郭孝子为寻父虽精神可嘉但碌碌无为,这便是为尽孝而尽孝、失去自我价值的迂孝。郭孝子的故事情节透露出我们在行孝过程中应坚定立场、爱护父母,分辨社会道德与舆论导向,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三)孝的真正内涵

迂孝是过度的“孝”行为,如若子女与父母行为双方达到平衡状态,保持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那便是吴敬梓所推崇的真正的孝道精神。这要求父母明事理、爱护晚辈,不倚老卖老;子女讲原则,尊敬长辈,不盲目追随。以此达到和谐状态,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牛浦无视牛太公的辛劳致家庭不和,匡太公朴素善良为子考虑却落得个被抛弃的下场,鲍廷玺虽孝顺却逃不过鲍老太安排的恶姻缘,由此可见:只是子女或者父母一方输出爱意无法达到孝的和谐状态,只有子女与父母间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做到孝德仁爱,这要求父母明事理且爱晚辈,子女讲原则并有主见,如王冕与其母,慈母孝儿;娄太爷与杜少卿,和谐温馨;萧昊轩与萧云仙,志同道合,以此达到和谐状态,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孝是子女与父母之间双向付出后达到的一种互动和谐效果,缺一不可。孝道,是子女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报答回馈,是父母寄托在子女身上的殷切期望,更是维稳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吴敬梓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他对人性的虚伪、科举的弊端以及社会的黑暗有切身的感触。吴敬梓将“孝”作为挖掘主题的一条线索,将《儒林外史》中形形色色的文人贯穿其中。从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中我们窥得“孝”的三个层面:“真孝”“不孝”“迂孝”。作者以平实语言传递出“真孝”的温情,以讽刺滑稽的情节揭示出“不孝”的惨痛下场,以郭孝子万里寻父的迂孝揭示“真孝”的真正内涵,进而得出孝的本质,其实是子女与父母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

“孝”不仅贯穿小说全文,放眼望去,更贯穿整个中华文化。古有“奉先思孝”,“孝”“德”相佐的思想,扬真孝、弃迂孝、忌不孝;历代帝王以其为治国之道,推行孝治,“举孝廉”、修《孝经》。而今又有“百善孝为先”的口号宣扬,“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孝道弘扬。“孝”是一件治世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石,它如丝丝纹路,穿插在这幅深奥的文明长卷之下,反映人性与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孝”是中华文明的根,是国家的魂,更是社会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吴敬梓孝子儒林外史
TOUGH LOVE
汉语世界(2022年6期)2022-12-30 03:42:26
久病为何无“孝子”?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44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0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56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