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陈振林
伏笔,是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上文中出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或者人的特征,会对下文中要出现的事、物或人有某种提示或暗示,有时就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发展所埋伏的线索。
伏笔讲究照应。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有个形象的解说:“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到处可见伏笔,这种写作手法被人称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伏笔可以巧妙运用在我们的日常叙事类作文中,这种写作手法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冰心在《小橘灯》的开头,特别提到了竹凳和墙上的电话。在下文中,果然写到主人公小姑娘“挪动那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物件的提前出现,大多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可以通过写人的特点来藏伏笔。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开头写“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这里“有病”且“牢记训诫”,为下文“我”被困悬崖的主要情节埋下伏笔。
还可以通过对人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的描写来藏伏笔。比如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中玛蒂尔德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但她在舞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地翩翩起舞,以及后来她“飞快地奔下了楼梯”,“身子哆嗦”着在河边找马车等情节,都为她弄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虽然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的事实,但是文中处处有伏笔。比如“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写这些事,都是暗示爸爸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下文《母亲弄丢了五元钱》中就藏了伏笔。细心的母亲居然弄丢了五元钱,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大家都责怪起母亲,但母亲却不作声;“可是,日子还得向前走啊”:这都是伏笔。等到后文中“小布袋”出现时,前面的伏笔就有了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