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彩色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运用在患者脑动脉硬化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2022-10-07 10:09马金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经颅管腔多普勒

马金梅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超声诊断科 青海 西宁 810012)

脑动脉硬化是脑动脉管壁内膜受损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以头晕、黑曚、语言障碍、记忆力衰退等为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诱发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脑动脉硬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整体发病机制复杂,不仅与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与肥胖、吸烟、运动、遗传等因素相关,但该病进展相对缓慢,且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因此无法及时被患者察觉[2]。近年随着医疗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种诊断方案被应用于脑动脉硬化检测中,其中超声通过检查可准确反映外周血管病变情况,同时可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检查,以便明确斑块所在位置、大小、管腔狭窄程度等,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但既往多选择颈动脉超声,无法明确颅内血管变化,本文将二者联合进行诊断,为深入明确其诊断价值,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0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100例受检者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0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治疗的脑动脉硬化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34±8.3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28 kg/m2,平均(23.52±2.42)kg/m2;对照组中男性23名,女性27名,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2.38±8.28)岁,BMI 21~28 kg/m2,平均(23.58±2.46)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无脑卒中病史者[3];②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者;③临床资料齐全者;④出现头晕、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者[4];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④有颈动脉内膜切除病史者[5];⑤脑血管疾病复发者;⑥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⑦临床资料丢失者;⑧意识及语言障碍者。

1.2 方法

100例受检者均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实施检查前由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使其明确两种方案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出现强烈焦虑、抗拒心理影响检查结果准确率。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 MHz,协助受检者选择仰卧位头略偏向对侧,将探头放置在颞窗,首先在二维切面下显示标准的颅脑横断面,后调整探头方向和彩色多普勒取样框角度,获得满意的彩色血流图,根据需要选择感兴趣区,调整频谱多普勒取样容积及取样角度扫查各个动脉情况。

颈动脉超声: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颈动脉检查时选择线阵变频探头,控制探头频率为(5~10)MHz;协助受检者选择仰卧位,下颌稍抬高确保颈前部充分暴露后连接简易心电图,首先将探头放置在颈根部,依次多切面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②分析两组斑块分布情况,例如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分叉处等。③分析两组血流参数变化,例如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颈总动脉收缩期的内径(D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等。④分析两组经动脉管腔狭窄程度。⑤分析单一及联合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Z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类型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分布对比[n(%)]

2.2 统计两组血流参数变化

观察组IMT、Ds、RI、PI高于对照组,Vs、V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参数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血流参数变化对比(±s)

组别 IMT/mm Ds/mm RI PI观察组(n=50)1.41±0.21 1.04±0.22 0.72±0.12 1.04±0.12对照组(n=50)0.98±0.11 0.81±0.11 0.51±0.11 0.82±0.14 t 12.826 6.612 9.122 8.436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Vs/(cm·s-1) Vd/(cm·s-1)观察组(n=50) 69.82±15.41 16.11±5.62对照组(n=50) 88.71±16.35 26.21±5.71 t 5.945 8.914 P 0.000 0.000

2.3 统计两组血流速度变化

观察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速度变化对比(±s,cm/s)

表3 两组血流速度变化对比(±s,cm/s)

组别 左侧椎动脉 右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观察组(n=50) 34.12±7.21 32.42±7.82 35.56±8.62对照组(n=50) 43.37±8.42 40.12±8.02 45.42±8.42 t 5.900 4.861 5.786 P 0.000 0.000 0.000组别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观察组(n=50) 45.02±12.05 40.34±11.42对照组(n=50) 55.24±12.54 50.24±11.42 t 3.908 4.086 P 0.000 0.000

2.4 统计两组颈动脉管腔狭窄度

观察组颈动脉管腔50%~<70%狭窄度、70%~<100%狭窄度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狭窄度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动脉管腔狭窄度对比[n(%)]

2.5 不同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颅彩色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诊断,漏诊及误诊率低于单一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方案诊断准确率对比[n(%)]

3 讨论

脑动脉硬化多于45岁后发病,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等特点,目前虽未明确脑动脉硬化具体致病原因,但认为与吸烟、肥胖、基础性疾病、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6-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脑动脉硬化发生率持续升高,加之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导致脑动脉硬化进展速度加快,为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需及早采取科学方案对脑动脉硬化进行诊断及治疗[8]。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估颅外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壁是否存在斑块、斑块性质、管腔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案[9]。其次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大、中型动脉内膜,首先累及IMT,此时以IMT增厚、内膜面粗糙、逐渐形成斑块为主,当斑块进入管腔内后其富含的脂质、胶原纤维可激活血小板,并启动机体内部凝血机制,从而形成血栓,因此动脉硬化为诱发脑梗死等疾病的高危因素[10]。

经颅彩色多普勒为检查颅内动脉的常用方法,相较于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该方案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操作等特点,通过检查既可获得清晰的图像资料,亦可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提高受检者接受程度,但既往多选择单一影像学方案进行诊断,因此获得的临床价值有限,本文将两种影像学方案联合,结果显示经颅彩色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诊断,漏诊及误诊率低于单一诊断,由此证实经颅彩色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在脑动脉硬化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11]。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IMT、Ds、RI、PI高于对照组,Vs、Vd低于对照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颈动脉管腔50%~<70%狭窄度、70%~<100%狭窄度检出率高于对照组,<50%狭窄度低于对照组,由此证实随着病情加重机体血流速度逐渐减慢,且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升高,分析原因是脑动脉硬化后形成的斑块可导致血管管壁变厚、管腔狭窄,一旦管腔狭窄率>50%,狭窄处血流速度会明显增快,而当狭窄>90%以上则会出现狭窄处血流速度减慢等情况;脑动脉硬化可导致血管管壁顺应性降低,当脑动脉发生狭窄时便会出现狭窄近端血流受阻,并呈现速度减慢、阻力增高等情况[12]。IMT为目前评价周围血管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以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等为临床表现,且随着病程增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率逐渐升高,从而诱发各类血管性疾病,而通过评价IMT变化可掌握其动脉硬化程度,从而根据实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13]。

临床认为在脑动脉硬化诊断中患者心理状态、依从性及医师专业能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查结果准确率,因此医院需加强对医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建立检查前心理疏导室,以便受检者对整体流程及注意事项有一定掌握。

综上所述,经颅彩色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在脑动脉硬化评估中可明确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亦可根据其血流速度、阻力等变化评估患者病情,并为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支撑,加之两种方案联合可确保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出现影响整体治疗及预后效果,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经颅管腔多普勒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两种干燥设备对管腔器械干燥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