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比较及准确性分析

2022-10-07 10: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7期
关键词:预测值变性椎间盘

王 瑞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影像中心 山东 聊城 25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指的是机体的腰椎间盘各部分,如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等,尤其是髓核在发生程度不一的退行性改变后,加上外力作用等因素导致的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破裂、髓核组织破裂突出等使得邻近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而引发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2]。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中年人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一旦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长期的病痛折磨会使得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及早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干预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3]。在临床中,影像学检查技术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常用检查手段,其中CT和MR的应用较为广泛,对患者的实际病况可进行较好的显示,但两者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4]。因此,本文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98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CT及MR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98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诊断,其中男性59例,女性39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49.80±2.80)岁。

纳入标准:①均为腰部有明显疼痛表现,怀疑为腰椎间盘突出而入院接受检查者;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精神疾病,配合度高则;④具有完整病历信息者。排除标准:①有既往腰椎手术史者;②肢体活动受限者;③伴有严重创伤者;④合并脊柱骨折者;⑤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者;⑥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⑦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⑧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均进行CT和MR诊断,方法如下。

CT检查:所用仪器为GE 64排螺旋CT机,设置仪器相应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 mm。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实施检查前,嘱咐患者保持仰卧位,对 L1~L2、L2~L3、L3~L4、L4~L5、L5~S1椎间盘进行全面扫描,观察记录患者的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椎间盘积气、钙化等情况。

MR检查:所用仪器为飞利浦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对患者进行横断面T1WI序列(TE 5.2 ms,TR 100 ms,层厚5 mm,层距4 mm)、矢状面T2WI序列(TE 80 ms,TR 980 ms,层厚5 mm,层距4 mm)、脂肪抑制T2WI序列扫描(TE 2.0 ms,TR 4.5 ms,层厚4 mm,层距5 mm)扫描。观察记录图像中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钙化、椎间盘积气等情况。

扫描结束后,应立即将所得结果交由我院具备丰富影像学工作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检查,以保证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效能,对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加以计算比较,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下不同征象表现检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诊断结果分析

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显示,98例疑似患者中共计有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诊断结果中,共计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见表1。

表1 MR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CT诊断结果分析

经CT诊断结果显示,共计有80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见表2。

表2 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2.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比较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经MR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诊断,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比较[%(n/m)]

2.4 两种诊断方式下不同征象表现检出结果比较

MR检查脊髓变性和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钙化、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诊断方式下不同征象表现检出结果比较[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主要是因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腰椎间盘向椎管突出、压迫脊神经根使得患者出现明显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表现[5-6]。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老年群体中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更多集中于中、青年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一旦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患者将会遭受长期的病痛折磨,若是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干预不当,还极可能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劳动力缺失、躯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7]。临床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张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提高治疗效果。手术病理诊断是临床中的诊断金标准,但是此种方式容易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并且无法在手术前实施,由此可能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延误[8]。因此,寻求更具高效准确的术前诊断方式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医学意义。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下,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中,MR和CT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常用诊断方式,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CT诊断主要利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再经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后进一步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信号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即构成CT图像。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可清晰、立体地显示患者的腰骶部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但此方式存在一个不足之处,即只能从横轴位进行扫描,无法实现对部分游离髓核的扫描,易漏诊。而MR诊断方式则属于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成像技术[9]。同CT诊断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将其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诊断其实际情况展开多平面、多序列的扫描,进而能够获取患者腰骶部椎间盘在不同平面和不同序列扫描后的图像,且所得成像较为清晰,能更好地显示椎间盘解剖结构、椎间盘形态、椎间盘与邻近结构之间的关系,利于医师对患者腰椎病变情况进行精准判定[10]。在本次分析中,特选取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近年接收的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对其均进行CT和MR诊断,由分析数据结果显示:MR共诊断出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共诊断出80例。MR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93.33%、75.00%、91.84%、97.67%、50.00%,均高于CT诊断的83.33%、37.50%、79.59%、93.75%、16.66%。此外,MR对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对钙化、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应该与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有关,故可对椎间盘的钙化、积气情况进行有效显示,但CT容易受到扫描层面限制,因此,在对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的显示结果中不如MR,信号强度的变化可对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进行有效显示。

综上所述,CT及MR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同CT方式相比,MR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对患者的钙化、积气等征象的检出率不及CT。因此,为提高腰椎间盘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综合使用两种方式。

猜你喜欢
预测值变性椎间盘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分析
征兵“惊艳”
半躺姿势最伤腰
季节模型在某医院月门诊量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变男变女”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摸到腰椎间盘”是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