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多发性脑梗死CT扫描征象表现及诊断准确性评价

2022-10-07 10: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多发性病灶脑梗死

张 颖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多发性脑梗死是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脑组织出现血氧缺失问题,血液呈现出粥样化状态且发生血栓形成情况,使管腔变狭窄或直接出现堵塞情况,导致局部脑组织的正常供血受到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会因为病变血管的不同而不同。多发性脑梗死的致残率极高,病情极易复发,而且死亡风险也非常高[1-2]。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疾病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CT检查的分辨率较高,操作起来比较便捷,检查时间较短,价格也比较合理,患者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可以快速得到诊断结果更是一大优势,以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4]。而且CT检查结果可以重复查看这一特点便于医护人员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本次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就应用CT开展扫描检查征象以及诊断准确性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2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数据,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24 h,其中女性8例,男性12例;年龄为47~77岁,平均年龄(51.25±3.55)岁;其中偏瘫3例,意识障碍2例,语言障碍4例,昏迷6例,智力障碍5例;基础疾病中高血压者8例,冠心病者7例,高脂血症者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早期经常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如头晕、眩晕,肢体无力,伴有恶心、呕吐等,常在睡眠时出现。血栓形成者,多数在数分钟内发展至高峰,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指征;②无CT检查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有脑部手术史者;②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③患精神疾病无法完成研究者;④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CT机,将CT机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5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可以碘海醇作为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为80 mL,在完成扫描后,对获取的图像采取三维重建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密度、检查用时及发病到确诊时间等。

2 结果

2.1 20例患者临床资料

在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病灶共计76个,单侧11例,双侧9例。其中,额叶病灶10个(13.16%);顶叶病灶9个(11.84%);颞叶病灶18个(23.68%);基底节区病灶20个(26.32%);脑室旁病灶8个(10.53%);丘脑病灶6个(7.89%);小脑病灶5个(6.58%)。

2.2 患者CT扫描情况

20例患者第一次的CT扫描结果(发病6 h内扫描)显示脑CT异常的病例共计12例(60.00%),脑CT未见明显异常的病例8例(40.00%);患者的第二次CT扫描结果(发病24 h后CT扫描)显示20例病例均为多发性脑梗死病例。在20例多发性脑梗死病例中,属于隐匿性的为1例(5.00%);脑梗性的为7例(35.00%);小脑型的为2例(10.00%);单脑叶型的为4例(20.00%);多脑叶型的为6例(30.00%);出血型的为3例(15.00%)。各种不同分型的多发性脑梗死病变部位、形态及CT扫描密度见表1。

表1 2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扫描分型情况

2.3 CT检查图像表现

CT检查中共发现病灶66个,诊断正确率为86.84%。发病24 h之内,扫描显示脑缺血存在水肿问题,部分区域可以发现脑沟消失,可见低密度灶、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界不清,见图①。发病1周内,发现梗死灶转变为低密度区域,大脑皮质的病灶与脑血管病灶基本相似。病灶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内部密度高低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现象,见图②。发病2周后,检查显示梗死区内的病灶受到吞噬细胞的侵入,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边界以及密度较低的囊腔区域,患侧的脑室及脑沟区域面积也进一步延伸,中线结构也明显趋向于患侧方向,见图③。

图1 颅脑CT平扫横断位图像表现

2.4 检查指标特点

CT检查梗死灶大小为(12.34±3.11)mm2,检查用时为(19.41±1.81)min,发病到确诊用时(1.81±0.26)d。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一旦发作,在短时间内可以不断发生变化,易形成颅内高压,导致患者发生脑疝疾病等。对于多发性脑梗死,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患者的生存质量持续受到影响。临床在对这种疾病进行诊断时,通常需要通过CT检查进行辅助判断[5-7]。CT检查是所有检查方法中分辨率高、操作简单、耗时短的一种检查方式,而且价格较为合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急诊患者而言,较为方便,可以快速得到诊断结果,便于对疾病及时进行有效治疗[8]。而且CT检查结果可以重复查看,便于医护人员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CT上多数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单个小灶,密度较低,多数的患者存在累及双侧情况,且存在脑萎缩问题。本研究中,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大多存在于皮质下,多发于基底节区。这可能与患者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有关,许多患者在发生脑梗死之前,已经存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情况[9-10]。相关区域的血供情况也有一定关系,这些患者此区血供多为穿通动脉或终末支,该部位发生该病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部位。而且,大血管存在狭窄或鼻塞情况,也会容易发生梗死问题。在对脑梗死患者作CT检查同时测定血小板聚集性,通常会显示大脑皮质梗死者的血小板情况,几乎不存在血小板聚集亢进情况,但是穿通动脉极其分支闭塞,则多数存在亢进情况[11]。当前阶段,对于大血管区内梗死的命名还不够统一,处于较为混乱的现状。腔隙梗死系指单一穿通动脉区的梗死,其直径一般不大于2 cm。在本次研究中,检出的囊性梗死中,最大直径>3 cm,且表现为内囊和大脑皮质两种特征,这种特点大多存在于大血管分叉区域,以及血管较为狭窄的区域,这种情况在脑电图中显示为皮质受损情况。一部分患者伴有TIA有梗死灶,这一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对于脑梗死的某些定义并不准确,比如24 h内发生的脑缺血这一规定[12]。

在本次研究中,在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病灶共计76个,单侧11例,双侧9例。20例患者第一次的CT扫描结果(发病6 h内扫描)显示脑CT异常的病例共计12例(60.00%)。脑CT未见明显异常的病例8例(40.00%);患者的第二次CT扫描结果(发病24 h后CT扫描)显示20例病例均为多发性脑梗死病例。CT检查中共发现病灶66个,诊断正确率为86.84%(66/76)。分析影像学特征,发病24 h之内,发现脑缺血区存在水肿现象,局部没有出现脑沟情况,且发现存在低密度灶、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界不够清晰。CT检查梗死灶大小为(12.34±3.11)mm2,检查用时为(19.41±1.81)min,发病到确诊用时(1.81±0.26)d。这提示,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检查用时较短,便于患者及时获得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CT扫描诊断鉴别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多发性病灶脑梗死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脑梗死怎样治疗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