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伟
(伊宁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新疆伊宁,835099)
章建跃博士提出数学教学是基于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理解技术进行的思维与实践活动.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补充,同样遵循以上原则.
理解数学,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结构,才能设计出目标清晰,内涵丰富的作业.只有题目有了准确的定位,具备承载学生发展的功能,才能设计出“少而精”的作业,实现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1) 9;(2) 5;(3) 2.5;(4) 0.25;(5) 0.
该题是学习“二次根式(1)”后的作业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二次根式的要求是“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具体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为“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本题是二次根式的简单变形,这种变形在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中有用,也为后继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提供知识支撑.
作业设计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不仅要体现知识点的反馈,也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认知体系.
作业的设计要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没有针对性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使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新授课“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后,笔者设计这样一组作业:
A层:
(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 6x2y=2x·3xy
B.x3-2xy=x(x2-2y)
C. (a+3)(a-3)=a2-9
D.x2+4x+1=x(x+4)+1
(2) 多项式9a2b-3ab2的公因式是.
(3) 若ab=7,a+b=6,则a2b+ab2的值为.
(提示:将多项式a2b+ab2分解因式,你发现了什么?)
(4)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18a2b-8b;②m2n+mn;③ 2x2-12xy2+8xy3;④ 3x2(x-y)+6x(y-x).
(5) 利用分解因式方法计算:
① 1012-101;② 27×19.99+72×19.99+19.99.
B层:
(1) 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个数是( )
①x2-2x+1=(x-1)2;②x2-1=(x-1)(x+1);③x2-2x=x(x-1);④ 2x2-2x=2x(x-1).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多项式3ma3+6ma2-12ma的公因式是.
(3) 边长为a、b的长方形,它的周长为12,面积为7,则a2b+ab2的值为.
(4)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8a2b+12ab2-4a3b3;
② -24x2y-12xy2-28y3;
③ 2m(m-n)2-8m2(n-m);
④ (x-y)2-x+y.
(5) 利用分解因式方法计算:
C层:
阅读理解:把多项式am+an+bm+bn分解因式.
解法一:am+an+bm+bn=(am+an)+(bm+bn)=a(m+n)+b(m+n)=(m+n)(a+b);
解法二:am+an+bm+bn=(am+bm)+(an+bn)=m(a+b)+n(a+b)=(m+n)(a+b).
观察上述因式分解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分解因式:m2x-3m+mnx-3n;
(2)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a3-a2b+5ac-5bc=0,试判断△ABC的形状.
A、B层的作业设计都是5道题,题型一致,不同层次学生作业时长大体相当,分层后针对性强,能满足部分学生学习需求.逐一比对,第一题问法由“属于因式分解的是”到“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个数是”,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第二题在多项式的项上有变化,结构变复杂,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第三题问题呈现方式不同,A层是直接呈现代数形式ab=7,a+b=6,且有提示:将多项式a2b+ab2分解因式,你发现了什么?B层则利用几何形式,把ab=7用长方形的面积为7,a+b=6用长方形的周长为12来表述,考查学生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四、五两题在难度上也有明显提升.C层的作业是拓展拔高,充分发挥作业作为课堂延伸的功能,用阅读题的形式让学生关注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用处.
作业布置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一刀切的现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作业设计上的体现就是重视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作业的设计上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学会思考.
例如,在“代数式”的复习课后笔者选择了下面问题:
当你记不住九九乘法表中乘9的口诀时,你可以进行如下的操作:
例如,伸出两只手,做运算4×9时,如图1,从左手开始数4下,数到第4根手指向下弯.这时,该手指左边有3根手指,右边有6根手指,可得36,即4×9=36.
图1
类似的,做运算8×9时,从左手开始数8下,数到第8根手指向下弯.这时,该手指左边有7根手指,右边有2根手指,可得72,即8×9=72.
……
将问题一般化,我们可以解决9n(1≤n≤9,且n为整数)的问题.从左手开始数n下,数到第n根手指向下弯.这时,该手指左边有根手指,右边有根手指.
列式计算说明上述操作的理由.(不能1~9逐个代入)
本次作业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考查规律性问题的解决,找到规律并进行验证是解题关键.由此引发思考,乘8的口诀是否有这样的规律?
只有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才能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以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的应用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更有优势,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发现不变的数学本质.
例如,在“圆周角(1)”课前,笔者让学生利用GeoGebra对进行预习.
学生通过软件,可以量出⊙O中AB所对的圆周角∠ACB和圆心角∠AOB的度数,改变C的位置观察两者度数的变化,得到不变的结论:∠AOB=2∠ACB.学生观察图3,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知∠AOB=2∠ACB,若点C在⊙O上,一般化(图2和图4)的证明,又如何完成?对于初三学生,利用转化思想,通过连接CO并延长交⊙O于P,把图形分解为两个基本题型(图3)进行解决.
图2
图3
图4
部分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又发现:当点C在圆上运动时候,∠AOB=2∠ACB;当点C在圆外,∠AOB>2∠ACB;当点C在圆内,∠AOB<2∠ACB.实验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文本提供的圆周角定理.技术的引入,使得数学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数学探究热情.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站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技术的视角下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激发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