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胃肠灌注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2022-10-05 01:15张澍漾赵雄碧支飞虎沈学香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胃管耳穴胃肠功能

张澍漾,赵雄碧,支飞虎,沈学香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临床典型表现为“痛、吐、胀、闭”,属中医学之“肠结”“关格”。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因手术创伤可再次引起甚至加重肠粘连,复发率高,故病情允许情况下临床大多选择保守治疗。近年来,中医、中药在肠梗阻的保守治疗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运用自拟中药汤剂胃肠灌注联合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法治疗急性肠梗阻4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绍兴市中医院外科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86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痛、吐、胀、闭”。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1~73岁,平均(47.3±6.8)岁;其中阑尾炎术后12例,肠癌术后9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后9例,胃癌术后6例,外伤后脾切除术后3例,妇科肿瘤术后2例,其它手术2例。观察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23~76岁,平均(46.7±7.3)岁,其中阑尾炎术后15例,肠癌术后8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后7例,胃癌术后6例,外伤后脾切除术后4例,妇科肿瘤术后1例,其它手术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式分布等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病史:腹部手术史;2)症状: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或减少排气、排便,即“痛、吐、胀、闭”四大症;3)体征:腹部膨隆,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腹部可及压痛;叩诊鼓音;肠鸣音亢进;4) 辅助检查:腹部X线平片或CT可见“气液平”,部分患者也可见近端肠管扩张,远端肠管塌陷影像学表现[1]。

1.3 入选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发病前2周未行抗炎、止痛、助消化等治疗者;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充分了解研究目的和作用,且自愿加入本次研究者;4)选择保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对中医、中药治疗依从性差者;2)耳部残疾或耳部皮肤溃疡、明显疤痕等不宜实施耳穴压豆治疗者;3)发病后在采用其他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者;4)有精神疾病、吸毒及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病史者;5)入院即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须手术治疗者;6)有严重皮肤过敏史者;7)已入组其他临床研究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行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射用生长抑素(江苏海岸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08,规格:3 mg/支)3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4.2 mL/h走速,微泵静脉推注,q12 h,24 h维持抑制消化液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耳穴压豆:选取双耳穴大肠、小肠、胃、三焦;操作方法:操作者以75%酒精消毒耳廓表面,耳穴探棒找出目标穴位,粘王不留行籽贴片,用拇指、食指按压穴位,由轻到重,以感觉酸、胀、痛但可忍受的程度为宜,每穴持续5 min,双耳交替,3次/日,每日更换王不留行籽贴片。2)观察组另予中药胃肠灌注:以大承气汤联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枳实15 g、黄芩10 g、生半夏6 g、生大黄12 g、芒硝10 g、厚朴15 g,炒白芍15 g,首煎及第二煎共200 mL胃管注入,上下午各1次,1 次100 mL,腹胀严重者以灌肠替代。腹胀明显者,加沉香、乌药各10 g,砂仁、炒莱菔子各15 g;恶心呕吐重者重用生半夏15 g,加淡竹茹10 g、陈皮15 g;高龄体弱、病程日久气血不足者加当归、红参各10 g;口干舌涩者加北沙参、麦门冬各15 g;伴发热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黄连各10 g。

2.2 疗效标准 治愈:“痛、吐、胀、闭”症状完全消失,胃管拔除,胃纳正常,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液气平面;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腹部立位平片液平较前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肛门无排气排便,腹部立位平片液平加重,甚至可见孤立大肠袢,全身症状明显[3]。

2.3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腹痛消失时间。2)胃管消化液引流量: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2、3、4天胃管消化液引流量情况。3)中转手术率: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如保守治疗72 h后梗阻不能解除或病情反而加重,则立刻转手术治疗。中转手术指征包括:①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并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②呕吐频繁,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排泄物为血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③出现休克症状,血压有下降趋势;④有明显腹膜刺激征或有持续固定的局部压痛和反跳痛[4]。

3 结果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3.3 2组患者胃管消化液引流量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胃管消化液引流量比较

3.4 2组患者中转手术率 对照组6例治疗无效,观察组2例治疗无效,中转手术治疗。2组中转手术率分别为1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

4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道疾病的常见急腹症之一,多继发于腹部手术或腹腔感染,目前临床尚无确切的预防办法。手术治疗效果明确,但手术治疗其创伤本身可引起或加重肠梗阻,复发率高,故临床病情允许情况下多选择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方法局限,单纯西医治疗一般治疗周期较长,而长时间的胃肠减压、禁食将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引起全身情况恶化[5]。近年来,中医、中药以其安全、价廉、效果突出的优势在肠梗阻的治疗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临床中辅以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肠梗阻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6-7]。肠梗阻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病名,属“肠结”“关格”范畴。主要病机是机体遭遇金刃刀创,气滞、血瘀、食积、痰湿互结,致腑气不通,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气滞则闭,气聚则胀,气逆则呕,故出现“痛、吐、胀、闭”四大症,故治以“通里攻下、活血化瘀”之法。本研究以大承气汤联合大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枳实、厚朴燥湿理气、消痞除满,现代研究证实其均具有调节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作用[8-9];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大黄泻阳明热结、通腑逐瘀;生半夏祛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芒硝清热泻下、软坚散结,芒硝中硫酸钠能抗炎、止痛、促进肠蠕动[10];炒白芍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化瘀散结止痛、泻下通腑止呕之功,缓解患者症状。临床根据病人实际症状随症加减,浓煎取汁200 mL胃管注入,上下午各1次,每次100 mL,腹胀严重者灌肠替代。

中医认为,耳与内脏存在对应关系,耳穴压豆是通过对耳廓局部穴位刺激,使之产生酸、麻、胀、痛,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有研究证实耳穴压豆可以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胃肠功能[11-12]。本研究所选大肠耳穴功可清热洁腹,通便止泻,可治疗肠炎、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肠粘连、阑尾炎、腹胀等;小肠耳穴功可清热化滞、调理胃肠、利气宁心,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肠绞痛、急慢性胃炎等;胃耳穴功可行气消食,调节肠胃气机,治疗胃胀、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三焦耳穴功可下气消食、利水化浊、通便止痛、养血通脉,治疗便秘、腹胀、肠鸣、腹痛、急慢性阑尾炎及胃肠炎、肠梗阻等;四穴综合可通腑泄浊、和胃止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促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总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中转手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前4天胃管消化液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早期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自拟中药汤剂胃肠灌注联合王不留行籽耳穴按压治疗急性肠梗阻效果明确,方便可行,且治疗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但治疗过程中须严格把握中转手术指征,以免延误病情;灵活把握耳穴压豆力度,尽量实现无痛治疗。

猜你喜欢
胃管耳穴胃肠功能
喉癌并咽后脓肿术后胃管置入经验及护理体会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脓毒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留置胃管”真的那么恐怖吗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耳穴压豆功效多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