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笋穿行径

2022-10-05 05:12何诚斌
散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九华山池州村姑

何诚斌

挑花,是我家乡怀宁一种很出名的民间刺绣工艺,国家邮政局曾于1999年发行一套四枚的《怀宁民间挑花》贺年企业金卡。据传,挑花工艺在演变过程中得到过唐代诗人罗隐的指点。罗隐有诗曰:“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讲的就是刺绣。

罗隐的确到过怀宁——当时怀宁属舒州府管辖。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洛阳、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罗隐为避战乱,跑到池州九华山隐居了数年。池州与怀宁一江之隔,从他的诗作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活动范围包括且不限于池州,还涉江到过舒州府的怀宁、宿松等县,以及稍远的九江、鄱阳湖等地。

池州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诗《钱塘别罗隐》:

故国看看远,前程计在谁?

五更听角后,一叶渡江时。

吾道天宁丧,人情日可疑。

西陵向西望,双泪为君垂。

罗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多次也没考上进士,被称为“十上不第”书生。不过,有许多人屡考不中,不乏同病相怜者赠诗安慰他,勉励他。

罗隐或许是受杜荀鹤的邀约,一起来到九华山避居,因为杜家就在这里。杜荀鹤当时也于考场一再失利,苦愁不已。他们一次次落榜,变得越来越敏感,见一个个才学不如自己的人春风得意,更是憋屈、怨愤,甚至要反抗制度。

罗隐表达愤激的方式是写杂文,他写了一部《谗书》,内容全是“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在《谗书·重序》中直接亮明写作态度:“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多年后,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隐的写作方向无疑是危险的。一位姓罗的本家罗衮告诫他说:“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胜一名休。”也就是说,仁兄啊,你这是自毁前程!被你讽刺的那些权贵看到你的文章肯定不舒服,甚至以为你就是针对他写的,必然怀恨在心。你从此走功名之路,就难上加难了。

杜荀鹤虽不写杂文,但他的诗也在暴露社会阴暗面,“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这些描写农民苦难深重,反映政治昏暗、酷吏残忍的诗,不正是给黄巢起义的正当性“递刀子”吗?

杜荀鹤回乡后,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生活。但他知道,乡居只是暂时的,自己迟早还会走出大山,走向考场。

罗隐在池州,先是住在杜荀鹤家,后来池州刺史窦潏专门营造了一处别墅供他居住。在兵戈扰攘的乱世,竟然有一方清静之地,既可上九华山拜禅问佛,又可到长江边采蓼看渔,聊以休养生息。然而池州毕竟不是家乡,他作《杜处士新居》诗曰:

翠敛王孙草,荒诛宋玉茅。

寇余无故物,时薄少深交。

迸笋穿行径,饥雏出坏巢。

小园吾亦有,多病近来抛。

破土的竹笋,有一种不受压制、挣脱束缚、顽强生长的力量;而饥饿的雏鸟飞出巢,也是靠一种本能的求生的力量。一日,罗隐看到几只鹭鸶掠过头顶和柳林,在江面飞翔,不禁吟道:“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目送飞鸟,他想到避居池州九华非己所愿,入世情怀满张心弦,轻弹即响。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罗隐还是离开了池州。杜荀鹤也再次离开了家乡。他们继续奔赴考场,圆一个进士梦。但罗隐运气太差,仍然考不上。

罗隐劝别人“莫将闲事系升沉”,对自己却“应笑无成一布衣”;他痴呆呆地问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清清楚楚地看柳,“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他劝慰自己要想开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却还是忍不住将讥刺的文字砸向现实,一个“隐”字,蕴含着实不得已的心绪。

罗隐最后投靠了吴越王钱镠,有了不错的职位。他不卑不亢地对钱镠说,自己脾气不好,容易冒犯领导,“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意思是曹操利用黄祖杀害祢衡,而现在自己就是性格刚直的祢衡,就看你钱王能否容纳了。钱镠爱才,欣赏罗隐的才华,也一同接受了他的傲气,以及他毫无顾忌的讽刺。

罗隐考了十几次考不上进士,凭什么仍不失傲骨?这是因为他的内心对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觉得它貌似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疏漏和缺陷;考场定终身,更是对人才的无情摧残。他说:“大唐设进士科三百年矣,得之者或非常之人,失之者或非常之人。”

杜荀鹤终于考上了进士,可他从政后,遇到的领导不是唐朝的李氏,而是改换招牌的后梁朱温。朱温爱他的才华,他也愿意追随朱温。这就麻烦了,反对杜荀鹤的人很轻易就拿他的“晚节不保”搞臭了他的名声,甚至将他写进《鉴诫录》。到了清代,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还在说:“杜荀鹤谄事朱温,人品更属可鄙。”

不知道罗隐的那句“至竟穷途也须达,不能长与世人看”,杜荀鹤读后或者回想起来,有什么感受?杜荀鹤跟罗隐,作过同题诗《小松》,杜诗曰:

自小刺头生草丛,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而高傲的罗隐写《小松》,却那么克制、严肃: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罗隐和杜荀鹤这两棵小松,长成高大挺直的松树了吗?至少在文坛上,他们成了好大的两棵树。可是,他们追求的并不是文学成就,而是功名建树。他俩遇到的是唐末最坏的环境,并立身于逼仄的位置,挺秀小松转瞬已成枝干盘曲的老松,甚至在某些人眼里已全然不再是松,而是爬蔓的萝了。

我喜欢流传于家乡的这则民间故事:罗隐在山中遇到几位村姑,其中一位的头巾被风吹落,他上前捡起,发现白地蓝花头巾上的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正面好看,可反面的针脚线较乱,于是建议村姑们以后刺绣不妨在白地布的两面进行挑绣。罗隐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对着村姑们取下的头巾做演示。村姑们默记于心,回家后便拿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制作,果然挑绣出的图案正反成趣,分外好看。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慢慢演变成今天的怀宁挑花。

猜你喜欢
九华山池州村姑
杜牧池州诗歌研究
插秧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插秧
村姑
池州印象
谁让池州如此妩媚风雅
《池州抗日战争史稿》出版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杜牧与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