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文并茂”是常见的图书评价用语。作为编辑,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图文结合类图书,按照思维惯性和日常工作模式,编辑的工作重点会放在对文字的审读把关上,而忽视图片的作用和“文-图”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图文结合类图书有别于纯文字类图书,更适合新媒体时代阅读主体的阅读习惯,编辑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美学的创造者,在编辑图文结合类图书时,要充分发挥美学创造者的作用,将美学元素融入编辑活动中,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图书进行“创作”,让原本单调的图文变得更具有美感,更富有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文章从编辑需要具备的审美素养、编辑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的途径、从严把关三个方面,论述新媒体时代编辑如何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
关键词:图文结合类图书;编辑;审美素养;美学创造;途径;从严把关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224-03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化、视觉化、图像化的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传播的特征是快速、便捷、即时、立体、高效,各种作品呈现碎片化、微小化、多元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图书阅读和图书市场恰恰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作为出版人,应主动作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天性向往和追求美好,“一部好的书籍出版物,也应该是一部充满着美感的视觉形象艺术品的呈现,是将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与整体、材料与工艺等有机构成的一种美的呈现”[1]。图文结合类图书因其图、文的相互映照,图片的形象、直观、生动而鲜活,可以带给人们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相比纯文字类图书,更适合新媒体时代阅读主体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解决新媒体时代带来的阅读内容浅层化、内容价值流失化等问题。编辑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美学创造者,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编辑该如何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编辑要进行美学创造,就必须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而这种素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培养与提高。编辑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
(一)要将对职业的热爱化作美学创造的动力
这里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编辑进行美学创造的动力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感情,是对编辑职业的热爱。编辑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爱,才会投入时间学习、研究图书,才会花心思琢磨图书的内容与形式,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倾注心血去了解读者的需求,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中国编辑学会原会长桂晓凤认为,“没有这样一种炽热的爱,就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就不会有献身职业、不懈追求、不断创造的动力”[2]。
(二)要学习艺术学、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编辑的审美素养体现为对美的接受和欣赏能力,同时转化为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编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一方面,编辑要多学习艺术、美学理论,不断积累美学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编辑要多阅读哲学书籍,培养哲学素养,这有助于编辑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提高鉴别能力,也能帮助编辑洞悉现象背后的本质,达到深远的境界。
(三)要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
人的审美活动要靠自身的形象思维,而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审美想象和联想是主要的活动方式,是编辑产生美感的重要手段。想象和联想是能动的、积极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平时可以多进行一些想象和联想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以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字审美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
对文字审美素养,一方面,编辑要不断学习,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打牢文字功底,才能正确评估书稿质量,把握稿件的核心和精髓,实现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另一方面,编辑要锤炼编辑加工能力。其实,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学创造的过程。很多未经编辑加工的书稿存在结构不严谨、表述较混乱等问题,要形成美的、高质量的书稿,就必须进行反复阅读、反复修改。
对于艺术审美素养,编辑要熟悉关于图书装帧的素材、构图、颜色、工艺等知识;要多看书,学习同行优秀的装帧设计;要多在经典的艺术作品中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并试着从作品画面中呈现的色彩、线条、图形等元素中理解其传达的精神与美的表达。
(一)知其作者心声,品其书稿神韵
“知其作者心声,品其书稿神韵”,是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的重要一步。编辑若不知作者的心声,品不到书稿的神韵,如何求美?如何对图书进行美学创造?“知其作者心声”,就是要深入了解作者。编辑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和图书之间的情緣、作者的创作历程,才能对图书的编排有更深入的想法。编辑只有与作者深层次沟通,才能对书稿有更精准的把握,编辑的美学理念也才能在书稿中得到升华。“品其书稿神韵”,就是要品味书稿的韵味,品味,也就是回味、不断地琢磨,对书稿作理性的分析与判断。编辑只有不断地琢磨书稿,才能感受到书稿深层次的美,发现书稿美中的不足,并为其充实、完善[3]。
(二)挖掘书稿的亮点,恰当放大亮点
编辑在琢磨书稿的基础上,挖掘书稿中的亮点,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并将其恰当放大,是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的关键一步。“‘亮点对于编辑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亮点就是创新点,是编辑挖掘的‘金子,是读者渴望的‘甘露,它不仅能点亮编辑的灵感与智慧,而且能照亮读者的心扉”[4]。从美学创造的角度来看,挖掘图文结合类图书的亮点有多种方法和角度,我们可以根据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挖掘亮点,将其恰当放大,进行美学创造。
第一,教育类图书的美在于教育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类图书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它带给人的教育之美、影响之美。第二,史料类图书中的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任何史料都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存在,它的美在于具有真实性、见证性、有限性等特点,要重视它的史料之美、见证之美、价值之美。第三,人文艺术类图书的美在于人是有着丰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它可以滋养人的心灵、培养人文艺术素养,要重视它带给人的共鸣之美、愉悦之美。第四,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美在于其内容显示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成果,人类在认识自身的过程中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要重视这类图书的思想之美。第五,科技类图书的美在于将科学家在高深科学领域发现的规律通俗易懂地讲出来,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和可传播性,要重视它的科学之美、传播之美。此外,对其他类型的图书,编辑也要抓住它的类别特点去发现美、创造美、呈现美。
以两本书为例,第一本是史料类图书《山西音乐史》。笔者在编辑山西省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山西首部地方音乐史——《山西音乐史》时发现,书中的配图多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能直接生动地反映山西音乐生活的出土文物、壁画等图片,是重要珍贵的图片史料,能给人以立体、直观、形象的观感。笔者将图片史料作为图书的亮点,一方面,建议作者扩充图片数量以弥补史料不足的缺憾,并调整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挑选重要且有典型性的亮点图片将其恰当放大,并和作者精心设计、制作图片史料索引,很好地提升图书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本是兼教育类和人文艺术类的图书《中国家规》,笔者挖掘出家规、家训文本带给人们的共鸣之美和影响之美,将文本、“文-图”关系作为亮点进行美学创造,既将家规内容按主题重新分类布局篇章,又将书中家规家训内容用做笔记画横线的方式进行凸显,拉近读者和图文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荣获第二届山西出版奖图书奖。
编辑可以将琢磨书稿中遇到的问题和灵感记录下来,与作者沟通,将碰撞出的火花转变成图书的亮点。挖掘出亮点后,编辑一方面应引导、帮助作者围绕亮点来修改完善书稿,另一方面要和美术编辑沟通,从图书的形式上恰当放大亮点,对图书的形式进行美学创造。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书稿不是缺少亮点,而是缺少发现亮点的眼睛。挖掘图书的亮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本本图书的编辑中不断地强化意识、不断地积累经验而得到。
(三)在精雕细琢中呈现美
《荀子·礼论》有言:“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图文结合类图书要美,编辑须下功夫雕琢书稿,这是美学创造的基础。玉石虽好,但不经过打磨,成不了器物。编辑好比玉工,图书如果不经编辑一点一点地打磨,成不了精品。这里的打磨是指小到每个字词句、每张图片、每个图注、每个专业术语、每个知识点、每段引文、每个注释等,大到全书的写作体例、研究方法、写作风格、写作质量、读者对象、图文关系、内容详略、版式设计、封面设计、书名选取、开本用纸等项目,每一项都应认真对待。以写作体例为例,写作体例是图书的框架纲要,不宜烦琐,也不能失之简陋,编辑要按这个原则打磨书稿,要与作者沟通,不断修改完善。此外,书稿中很多重要内容,比如,具体放哪些图、每幅图放在哪个位置、与书稿的哪些内容有关等,都要和作者确认。书稿中但凡有一点疑问,都要与作者沟通讨论。
(四)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
图书出版的目的是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图书进行美学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才能以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出版图书,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主体的阅读习惯,如何编辑出贴近时代、服务读者、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图书,是进行美学创造的根本。如果偏离这个根本,一切的美学创造都没有意义。因此,要站在时代高度,确定读者定位,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进行不同的美学创造。
(五)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
一部好的出版物,应该是一部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艺术品,在这里,图书装帧设计至关重要。装帧设计,包括封面和版式设计,通常由美术编辑负责,但由于他们未参与书稿审读和编辑加工,对书稿的整体认识往往不到位,所以,责编应将图书的主题、对书的理解、关于设计的想法等和美编沟通,将自己对书稿的理解有效地融入装帧设计中,让整个设计更富有感染力。图文结合类图书的美和版式的美有很大的关系,版式充分体现出美感,能提升图书的艺术价值。编辑要将挖掘出的亮点和美编交流,进行版式上的美学创造,创造出富有特色、美感、图文相得益彰的版式设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还要注意版式设计中的图文设计是否能做到既提高文字的易读性,又在视觉上抓住读者的目光。
(六)注重和新兴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出版业和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新兴媒体的技术特点能将图文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图书中可以加上二维码,结合音频、视频等内容,延伸出新的传播内容,让图书变得更加立体、生动。编辑在对图文结合类图书进行美学创造时,一定要注重和新媒体融合。
(一)把好图文结合类图书政治关
编辑要从“毒教材”事件中吸取沉痛的教训,站在服务大局、坚守使命的高度,严把每句话、每张图片、每组图文、每个线条的政治关,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牢牢把握图文结合类图书出版的正确导向。
(二)把好图文结合类图书编校质量关
图文结合类图书中容易出现一些不易发现的差错,比如,图片格调不高,图片未标明出处,图片文字出现知识性差错,图片错误,图片中作品名张冠李戴,图片人名、作者名称有误,图文搭配、图片名称和正文中不一致,同一幅图片反复出现,图的位置和顺序编排错误,图片清晰度不够,图片版权问题,等等。针对这种现状,一方面,编辑要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辨别力,多关注细节,遇到把握不准的地方要多方查证;另一方面,编辑要对图文进行专项检查,以便发现书稿中的差错,以免疏漏。
(三)把好图文结合类图书本色关
图文结合类图书是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需求的精神产品,是社会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图文结合类图书似乎也成为当前图书出版的一种“时髦”,编辑为了图文而图文,为了设计而设计,使得图文书失去了本来的特色。针对这种现状,编辑要学习图文结合类图书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图文书的类型、图和文的不同特点与优势、图文编排的知识等,思考“文-图”之间的关系,图文书存在的理由、应有的价值,它的兴起对传统出版有怎样的意义等。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内容,编辑才不会赶“时髦”,才不会降低图文书应有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才能将图文结合类图书的本色最好地呈现出来。
图文结合类图书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和人们阅读需求的精神产品。作为出版物之美的发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编辑应通过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将美学元素融入编辑活动中,在从严把关的基础上,从美学视角挖掘图文结合类图书的亮点,并将其恰当放大,进行美学创造,创作出适应时代、美化心灵、美化生活、美化社会的最美精品出版物。
参考文献:
[1] 朱江.美术编辑美学素养面面观[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9-12(04).
[2] 桂晓凤.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编辑工作要更好地为祖国文化建设作贡献[J].中国编辑,2009(6):22-25.
[3] 杨秦予.图书编辑美学初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82.
[4] 王银娥.发现亮点:编辑工作者的首要职责[J].唐都学刊,2012(28):92-96.
作者简介 孙宇,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