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洪
中国有机化学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熙炎今年已是94 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陆老在20 世纪50 年代曾从事抗生素和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首次从低浓度发酵液中分离出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为中国抗生素工业做出了贡献;50 年代末,由于原子能工业的需要,他参与了铀萃取剂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萃取剂P-204 的工业化生产,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陆老说:“做研究是为了把问题弄清楚,成果出来了,文章就跟着出来了。”他的高寿,和他的淡泊、敬业、勤奋、幽默等有关。
几十年来,陆老凭借扎实的基础,在科研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100 多篇,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被国际均相催化会议选为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也邀请他为编委会顾问委员。1991 年,陆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名之下,陆老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更努力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培养年轻人。“科研要创新,创新应来自工作的积累,是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新’,而不是人云亦云。”他告诫年轻人:“诚实和正直是为人立身之本,也是每位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有了诚实和正直,还要勤奋和淡泊名利,一个追名逐利的、懒惰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他或许可以成名,但绝不会对科学有真正的贡献。”陆老认为:献身科学的人应该不计名利,要抵制歪风的侵蚀,坚持科研成果应当首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不是首先在新闻媒介上发表;科学工作者要端正学风,保持科学研究的纯洁性。正是由于他言传身教的作用和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他培养的12 位博士中,已有3 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3 位获优秀奖。
陆熙炎
在陆老的电脑里,只要一开机,屏幕上就会出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几个大字,这是他一生研究工作的写照,也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陆老的启蒙导师汪猷所强调的严格、严谨和严密,使陆老在每一项研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坚持这样做。正因如此,陆老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之严格,不仅在有机所出名,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不是无原则地对你过分要求,不是苛求,而是对研究结果真实性的追求。我觉得,在我碰到的中外教授里,他应该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陆老的学生张兆国如此评价陆老说。学生刘国生回忆:导师陆熙炎容不得自己和学术有任何马虎,只要有错误,他就会指出“你不应该这样做,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应该什么样”。“陆先生非常坚持原则,对学术要求非常严格,这一点作为老师来说是非常好的。”学生朱国新自认为是陆老的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读研究生时,实验室比较紧张,陆老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就坐在实验室通风柜边上的桌子上办公。“陆先生要求做到结果完全可信……他不会留有任何余地让你去说他这个研究结果是模棱两可的,这个结果必须是你说是一且必须是一的东西。陆先生经常会要求我们重复试验。”朱国新回忆说。
1981 年10~11 月,陆老由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前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有机所山本明夫实验室访问,访问期两个月。虽然陆老以访问学者的名义出国进修,但实际上,他一到日本就直接进入实验室做实验。“1981 年年底的日本访问对我日后工作是最有影响的。”陆老曾多次这样说。“这段经历引导我进入这一当时崭新的领域,使我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开展工作达30 年之久。”当时,已是54 岁的陆老勤奋得像个博士生一样,几乎每天都是最早赶到,最后离开实验室,并虚心地向山本明夫及其课题组的学生学习。陆老的勤奋,使山本明夫也感叹他“能在那么短的独立工作的时间内,取得那么多令人激动的成果”。当时,金属有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实验环节就是无氧操作,但陆老不仅学无氧操作,还学习其他的基本操作。在山本明夫实验室访问了两个月之后,山本明夫劝陆老再留一段时间。由于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有60 多万日元,而陆老住的是学校客房,价格低廉,所以即使在山本明夫实验室再待一两年也不成问题。为此,陆老向科学院提出申请,无奈科学院的回复却是“应该按照要求”。两个月后,陆老回国了,尽管延长访问的要求未遂所愿,“不过这一次去,也长了不少知识”。
陆老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进入金属有机化学领域,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出发,发展了一些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有机合成反应。他在90 年代发现的叔膦催化有机合成反应就是早期有机催化的成功实例之一。陆老和他学生的研究都是在一个系统和主题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并没有很多方向,这一切,都是因为陆老看重研究工作的深、精、新。“我从小就有一个信念,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陆老说。“陆先生做研究不跟风、不赶时髦。他说做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从不起眼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做深了。做深了以后,才有新东西,别人才能信服你。陆先生做研究是从基本的东西做起,而不是哪个地方热,就做哪个地方。”陆老的学生刘国生说。陆老有一个特色,就是能钻进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在钯化学领域有一本书,书中有积累了几十年历史的88 个催化反应,其中就收录了陆老发现的几个重要反应。从书中可以看到:陆老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深入发现都是逐步进行的,绝对没有捷径。所谓的偶然发现,也都是建立在前期严格探讨的基础上。即便在生活中,只要陆老感兴趣,他都会坚持钻研。70 年代初,陆老的楼里有一个老红军会打太极拳,陆老坚持跟他学,一直坚持到现在。
自接触金属有机化学开始,陆老就一直讲授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生课程,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被中科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的荣誉称号。凡听过陆老授课和报告的人,无不感叹他风趣的语言和简洁清晰的思路。陆老认为,要把课讲好需要想办法,如果一个概念让人听不懂,就试着用一个很通俗的方法去讲。学生或听众听懂了,陆老就感到高兴。陆老是苏州人,喜欢听评弹。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将评弹的关键手法用在了讲课中:“评弹的听众不一定每天都来听,所以前面十分钟总是总结以前的东西。我觉得上课很重要,你开始讲的时候,也许有的同学上次没来听,也许有的人听过忘记了,你要花几分钟时间把以前的东西概括一下,这是我从评弹里学来的。”学生朱国新回忆陆老讲课的时候说:陆先生讲课时,课堂里经常爆发出笑声,这和他对待学生严厉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人都感觉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是他讲课的时候,课堂里经常有笑声,我想这也就证明了这个人的风趣,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多人很难做到的。”陆老讲课的另一个特色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现象或问题。学生雷爱文说:因为陆老师讲得精彩,以致他听课时“一分钟都没有开过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