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

2022-09-30 07:18燕,潘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空巢高龄

林 燕,潘 健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1]。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而积极的老龄观非常重要。陈勃认为,大众媒介对老年人的神情面貌、身体状况以及能力、性格特征等的描绘和塑造,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强固着或重塑着人们对老年群体的看法、观念或印象[2]。党媒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它所呈现的老年人形象对如何正确看待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选取2009—2018年《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时段,时间跨度为10年。在“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中以“老人”“老年人”“老年”为关键词进行标题搜索,得到样本969篇,剔除与老年人主题不相关的报道,最终获得样本910篇,其中没有出现老年人个体形象的样本有542篇,出现老年人个体形象的样本有368篇,共出现个体人物形象470次①。

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新闻议题以及报道中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地区3个人口学变量。确定6个新闻议题。(1)政府作为。指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合法权益等方面所推行的政策及采取的措施。(2)社会关爱。指社会各行各业的团体和个人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和救助帮扶。(3)老有所为。指老年人积极发挥自己的价值,主动奉献社会,追求人生价值,参与社会建设。(4)老年社会问题。《人民日报》报道中比较突出的老年社会问题有养老问题、空巢问题、上当受骗问题、老年教育问题、扶老人问题等。(5)健康知识。指普及老年人健康方面的知识的相关报道,涉及老年疾病、运动锻炼等方面。(6)其他。指不属于以上议题的新闻报道。

将年龄划分为:60—79岁(低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未提及。性别划分为:男性、女性、未提及。地区划分为:城市、农村、未提及。

二、研究结果

(一)《人民日报》老年人报道新闻议题分析

从议题上看,关于政府作为的报道数量最多,共计296篇,其次是关于老年社会问题的报道,共计275篇,关于社会关爱和老有所为的报道分别为141篇和101篇,关于健康知识的报道共40篇,其他报道为57篇。(表1)

表1《人民日报》老年人新闻报道议题统计表

《人民日报》对老年人的关注,通常与国家的政策紧密联系。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人民日报》在2009—2018年这10年间,议题设置始终以落实这两个规划,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为主线和重点。

《人民日报》比较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孤寡老人以及失独、失能等特殊群体老年人,体现了《人民日报》对相对弱势老年人群体的关心关怀。老有所为议题的报道较为直观地呈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甘于付出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日报》对老年人主体地位的关注。《人民日报》对老年人议题的设置、对老年人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对弱势老年群体的关心关怀体现了《人民日报》作为党媒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年龄特征:低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议题分布均衡

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低中龄老人出现次数较多,出现频率为217次;其次是高龄老人,出现频率为166次;未提及老年人年龄的频率为87次,见表2。可见,《人民日报》注意平衡对中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报道,两者报道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表2《人民日报》老年人新闻报道中年龄与新闻议题交叉制表

在政府作为、社会关爱、老有所为、健康知识议题中,低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出现频率相近,可见《人民日报》在报道这些议题时,对老年人没有年龄上的偏向。在具体的报道中,低中龄老人被视为一支重要的志愿者力量,能帮扶高龄老人。因为低中龄老人大多身体健康,退休之后有时间、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高龄老人交流也更顺畅。

高龄老人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身患疾病的高龄老人更加需要照料和政策的倾斜。相对低中龄老人,高龄老人更有可能失能、半失能,是需要被照料被帮扶的对象。二是高龄老人依然可以老有所为。在老有所为议题中,高龄老人出现的频率(46次)比中低龄老人(41次)还多。这些高龄老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经常锻炼、身体较健康,心态积极、奉献社会、发挥余热,体现了一种比较健康的老年观。

(三)性别特征:男性和女性老有所为重心不同

《人民日报》对男性老年人的报道高于女性老年人的报道,男性出现频率为272次,女性出现频率为170次,未提及老年人性别的频率为28次,见表3。由此可见,《人民日报》老年人报道中男性老年人受关注程度稍高于女性老年人。这可能跟《人民日报》的受众群体主要以男性为主有关。

表3《人民日报》老年人新闻报道中性别与新闻议题交叉制表

在老有所为议题的报道中,男性老年人出现的频率(73次)高于女性老年人(23次)。老有所为议题中,多报道男性老年人在追求事业、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等方面的事迹,活动范围很少局限在家里。对女性老年人的报道主要为引领家风、关爱老人和儿童、义务为邻里做好事、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活动的场所跟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较紧密。由此可见,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退休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种差异跟现实生活中性别本身的差异相关。

(四)地区特征: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都存在“精神空巢”问题

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对城市老年人的关注程度高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出现的次数为316次,农村老年人出现次数为126次,未提及老年人居住地区的频率为28次。(表4)

表4《人民日报》老年人新闻报道中地区与新闻议题交叉制表

在空巢问题上,城市老年人主要是“精神空巢”,即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易患心理疾病。在上当受骗问题中,老年人多会因为孤独寂寞而上当受骗。对城市老年人精神空巢问题,《人民日报》一方面通过报道一些地方用心养老的好做法帮助老年人重新走入社会,另一方面还大力倡导“老有所学”,建议大力发展老年大学以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要。

农村空巢老人也叫“留守老人”。随着子女去大城市打工,农村老年人被迫留守在家,不仅要继续下地劳作,还要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因而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压力相较城市老年人更大,并且更加害怕生病,精神空巢问题也更严重。

三、结论与反思

(一)《人民日报》老年人媒介形象总结

1.老有所为的积极践行者

《人民日报》对老年人退休后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给予了相当数量的报道。这群老年人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退而不休,并把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之中有的是行业精英,继续从事着以前的事业或研究;有的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关爱他人,播撒爱的种子;有的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光,发展兴趣爱好,充实老年生活。且在对年龄、性别、地区的分析中发现,不管是高龄还是中低龄、男性还是女性、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作为主体都在努力和积极践行着老有所为的理念,体现生命价值。

2.幸福生活的获得者和行动派

《人民日报》议题设置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高度吻合。在这样的议题设置下,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人民日报》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信息。《人民日报》注重宣传报道老年人在政府的积极作为下老有所养、生活幸福的形象,老年人应该是晚年幸福生活的收获者。此外,老年人作为能动的主体,也是晚年幸福生活的积极行动派。退休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或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尽心尽责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找到含饴弄孙的乐趣;或积极锻炼身体,拓展兴趣爱好,出去旅游,过有滋有味的老年生活。

3.孤独的守望者

随着家庭空巢率的上升,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他们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空巢生活。《人民日报》在报道老年社会问题的议题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多客观的报道。“宅”在家是一部分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常态,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年人,他们彻底闲暇下来,整体社会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上不用顾虑,最缺的是精神上的关爱,老年人渴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从子女的角度来看,由于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子女在关怀老年人精神上是缺位的,常常忽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因而,即使是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也会因为精神空虚被骗。农村空巢老年人除了“精神空巢”问题,还要肩负起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孙辈的重任。

4.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

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呈现的老年人是积极、乐观、幸福、为社会和家庭无悔付出的,也存在小部分相对弱势的孤寡老人群体、身患疾病老人群体、贫困老人群体等,他们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人民日报》通过报道志愿者关心关爱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营造了一种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氛围,通过模范典型的先进事例弘扬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二)影响老年人媒介形象呈现的因素

主流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日报》对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建构,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也是官方意识形态在媒体中的表达,这是由其党媒的性质决定的。《人民日报》要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大力营造关心老年人的氛围,塑造老有所为的形象。

(三)反思:积极看待老年人群体

早在古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就提出应该用生命历程理论来看待变老的事实。生命历程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生命中的每个角落都各有特色,有着某种自然优势,如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稳健和老年的睿智,人们应该适合时宜地享用这种优势[3]。完成伟大的事业靠的不是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且越发增强了。体力衰退不会影响老年人的幸福,只要坚持锻炼身体和有节制的生活,老年人仍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青年时代的健康体魄。

《人民日报》老有所为议题的老年人就是积极的代表,他们不惧年龄的挑战,从容地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挑战。因此,即使体力衰退,年龄的增加对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并不一定造成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依赖与负担[4]。要反思以往老年人会造成社会和家庭负担这一认识,正确认识和积极看待老年人群体。

注释:

①通过梳理发现,《人民日报》以老年人整体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占据较大比例,且没有提及任何人物信息,多为政策性报道,这样的报道不计入人口学变量统计之内。在有老年人个体形象出现的报道中,如果有报道出现了3个具有明显人物信息特征的老年人,则统计3次。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空巢高龄
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前列腺剜除术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树上有一个空巢
石台行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