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感知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以呈坎村为例

2022-09-30 07:18陈晓华胡佩君陈倩倩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村落空间

陈晓华,胡佩君,陈倩倩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 肥230022)

引 言

传统村落因丰富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成为旅游的热点[1]。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了自身价值,但是由于人们保护意识的薄弱,保护制度不健全,许多传统村落内的公共空间均出现功能异化以及空间衰败等问题[2],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延续、保护传统村落内的特色空间,平衡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国外起步早于国内,侧重于传统村落旅游驱动的模式、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3]。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资源评价与保护、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社区参与、经营管理与利益协调等方面的研究[4]。目前相关文献研究中,旅游开发背景下研究者更加关注整体村落的研究,较少涉及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价值[5]、类型特征[6]、空间结构[7]、重构[8]、功能演变[9]等方面,关于传统村落空间品质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也多基于原住民而较少从游客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研究尺度上,游客感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10-11]、旅游景区[12]和村落整体[13]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而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这类小尺度空间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基于游客感知研究旅游目的地成为热点,基于网络文本数据和内容分析法的感知研究扩大了受访者范围、丰富了分析内容,是基于体验者的亲身经历[14],相较于传统方法更加客观。以黄山市呈坎村为例,以携程、微博等网站爬取的评论和博文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游客对呈坎村内公共空间的感知状况,揭示呈坎村公共空间品质问题,以期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品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呈坎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古名龙溪,是徽文化核心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末,罗家两兄弟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15]。呈坎村三面环山,位于潨川河盆地,潨川河穿村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八卦格局。2002年,呈坎村引入旅游公司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主要来源于苏浙等周边城市,在徽文化旅游区中有一定的竞争优势。2012年呈坎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20年呈坎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网络文本数据丰富。研究范围除呈坎村核心保护区外,还包括以部分山体与道路为边界的围合区域(图1)。

图1 呈坎村区位及研究范围

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众多,分类方式多样,有祠堂、街巷、广场、古桥、社屋、更楼、古店铺、学堂、水圳、池塘等要素,呈坎村的祠堂空间是最具当地特色的公共空间。罗东舒祠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家族祠堂。大部分公共空间由于使用的不必要性或是功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出现年久失修、环境衰败、功能衰退、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曾经热闹的场景不复存在,公共空间及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困境。(图2)

图2 呈坎村公共空间分布图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逐渐成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因此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品质研究离不开游客感知,探讨游客对公共空间的感知状况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有现实意义。通过游客感知结果可以分析出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游客对呈坎村不同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以及情绪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落公共空间品质的现状特征。搜集游客评论,通过受众群体可以反观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品质的现状。游客在公共空间产生积极情绪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引发游客消极情绪则反映了呈坎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基于研究对引发游客积极情绪的因素即其吸引力进行强化,提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对引发游客消极情绪的对象及发展问题进行改善提升;基于游客感知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否满足游客的活动需求、环境需求、体验需求及收益需求,对未满足的需求在旅游开发中需改善加强,进而提升空间品质。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选取携程网游客评论和微博博文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后羿采集器获取评论共2283条。其中携程网游客评论1986条(爬取时间截至为2021年8月21日09:33),以“呈坎”为关键词搜索,微博由于页数限制(50页),共爬取数据297条(爬取时间截至2021年8月29日15:27)。剔除重复评论、“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和“黄山政法”等官方样本数据及谈论“携程”“酒店”“爸爸去哪儿”“偶像来了”等与呈坎村无关的数据后得到有效评论数据共1605条,其中微博评论数据111条,携程评论数据1494条。

(2)研究方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进行探析,首先采用GooSeeker文本分词情感分析工具对剔除无关数据后的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提取公共空间相关的标签,然后对同义词的标签进行合并,如“宝轮阁”“宝纶阁”“金丝楠木”“罗东舒”“罗家祠堂”“东舒祠”等谈论同一公共空间的标签合并成“罗东舒祠”,得到游客谈论频次较高的公共空间、游客在空间上所产生的情绪及各公共空间的积极感知要素和消极感知要素。通过对呈坎村公共空间的形象认知、情感感知的研究,分析空间品质问题,进而针对感知结果和需求提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呈坎村游客感知结果

1.游客对村落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

当游客体验空间环境时,情感是其第一层级的反映,这种由环境刺激产生的情感会影响游客的活动与行为。通过分析游客在空间内的情绪可以深入挖掘游客的偏好、空间的不足等。根据游客评论文本的情绪主题词来判断文本内容的情感倾向,如积极 情绪 主题 词有“值 得”“不错”“特 色”“喜欢”“漂亮”“原汁原味”“底蕴”“超赞”“很棒”“吸引”“推荐”等,消极情绪主题词有“不好”“不喜欢”“失望”“令人担忧”“气 愤”“愁”“凋 败”“残破”“无奈”等,中性情绪主题词有“一般”“普通”“差不多”等。通过游客评论情感分析结果(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游客对呈坎村的评论以积极情绪为主,占到了评论总数的68.22%。游客对呈坎村内大部分公共空间的评论以积极情绪为主。谈论频次反映了游客对呈坎村各类公共空间的关注程度。由图3、图4可以看出游客关注程度较高的公共空间主要是传承了优秀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祠堂空间,村民散步休闲、聊天问候等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的广场空间,用于联系各个公共空间及作为外来游客旅游线路的街巷空间,连接河道两侧空间的古桥空间,兼顾生产生活、消防用水及排水、泄洪、灌溉功能的水圳空间及社屋空间、更楼空间和学堂空间。呈坎村内积极情绪评论数量较高的公共空间是祠堂空间、广场空间等。积极情绪评论数量占比较低的是社屋空间、更楼空间、水圳空间和学堂空间,其中,占比最低的是学堂空间,积极情绪的评论数量只占到25.00%。

表1 呈坎村公共空间游客评论情感分析结果

图3 呈坎村公共空间标签词云图

图4 公共空间的游客关注度

2.文化景观空间受关注程度高

传统村落特有的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基础,也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呈坎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是其鲜明的地域文化,如八卦风水格局、数量丰富的徽派建筑、厚重的历史、徽派木雕等。公共空间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驻足的主要原因,更是激发游客产生积极情绪的本质因素。祠堂作为家族文化、宗族制度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16]。罗东舒祠作为呈坎村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其悠久的历史、别具风格的建筑及其所承载的匾额文化、木雕文化、石雕文化、彩绘文化、女祠文化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也是游客产生积极情绪的典型原因。晒秋广场上举办的晒秋活动是吸引游客驻足的主要原因;环秀桥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可达性高,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研究价值是游客拍照打卡较为关注的空间。

3.公共空间对游客吸引力较弱

游客对呈坎村公共空间游后印象不深刻,逗留时间短暂,重游意向弱,大部分游客认为性价比低,2—3小时就能逛完村庄,游览之后并未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与徽州其他传统村落相比并无太大的区别。游客并未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虽然大部分的公共空间均能吸引其注意力,但未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只是一种与其他传统村落同质化的体现,仅满足了游客浅层次、外在的需求,互动体验项目少,体验参与度有限,没有真正体验到公共空间所承载的文化,许多游客感到不够尽兴,尚不能激发游客的重游意向。(图5)

图5 部分游客重游意向

(二)基于游客感知的公共空间问题分析

1.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衰弱

公共空间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驻足的主要原因,也是激发游客产生积极情绪的本质因素。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公共空间的保护只注重其建筑外观的保护,而并未有效挖掘、展示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使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色体现在表面,与其他传统村落形式相似,并未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而导致游客对公共空间自身所承载的文化感知度低,体验感差,吸引程度降低。祠堂空间是呈坎村内游客谈论最活跃且积极情绪评论数量最多的公共空间。随着旅游开发,祠堂空间原始的社会功能逐渐退化、消失,而转向交流、娱乐、观光游览的功能。目前祠堂空间的保护仅仅是孤立地保留了建筑外壳,开发也仅是祠堂建筑的展示,而并未充分利用、展现祠堂空间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游客对祠堂空间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更楼空间打更报时、点灯照明、防火防盗、瞭望的原始功能丧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钟英楼已成为景点,功能转化为观光游览,使游客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也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民俗文化挖掘不深入,导致村落的民俗活动失去了原真性,游客的体验仅是观赏,缺乏深入的参与。广场空间是集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晒场空间原来是劳作、休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但随着旅游发展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不断减少,晾晒谷物的功能逐渐弱化。游客评论中所涉及的晒秋广场是基于旅游发展而新建的,仅是“晒秋”民俗活动的简单展示。作为“道具”的晒秋广场是游客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因素,但体现农耕文化的晒秋则是游客产生积极情绪的原因。(表2)

表2 呈坎村公共空间现状及游客认知

2.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利用率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呈坎村内公共空间的功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转换,但功能单一。呈坎村内公共空间是吸引游客观赏游览的主要要素。传承了优秀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罗东舒祠,原有的祭祀功能弱化,注入了观光游览功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晒秋广场也被注入了观光游览功能。连接河道两侧的古桥空间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交通功能减弱。更楼空间原有的打更报时、瞭望等功能丧失,随着呈坎村的旅游开发成为网红打卡地,衍生成特色景点。兼顾生产生活、消防用水及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的水圳空间原始功能弱化,注入了观光游览功能以适应游客的需求。呈坎村内大部分的公共空间为满足游客需求,注入了观光游览功能,原有功能弱化,空间功能发生转换,但是功能较为单一。

呈坎村内众多公共空间荒废闲置、常年关闭,空间封闭隔绝,村内旅游线路不完善,导致游客对此类空间关注及利用度较低。街巷空间的防御、交流功能不断弱化,而作为旅游线路的街巷空间交通功能有所增强,不在旅游线路的街巷空间使用率低下,村内原住民较多,较好地保留了呈坎古村的真实生活,但没有处理好村民居住生活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从而导致了村民毁坏标识牌、游客问路不理会、大量村民做野导游的现象,这些现象是游客对街巷空间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社屋空间是古代村民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祈祷丰收的重要场所,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屋空间利用率低,且长春社不在旅游线路上,游客鲜少游览。水圳空间的原始功能逐渐弱化,且水质破坏,使用率低。学堂空间原始功能丧失且常年关闭不对外开放,导致游客对这些公共空间关注度较低,产生的情绪主要以中性情绪为主,谈论中只是提及此类空间,缺乏评价。呈坎村内公共空间众多,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公共空间原有功能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空间活力不足,利用率低。(表3)

表3 呈坎村公共空间功能现状

3.未能满足游客较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村落旅游开发,大量外来游客涌入,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发生变化,游客成为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这对公共空间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根据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分为活动、环境、体验和收益四个层次[17]。

(1)活动需求

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呈坎村内种类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的主要空间。呈坎村已基本满足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活动需求。

(2)环境需求

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游客一进入就会对游客产生直接作用,影响游客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之后的旅游感受。呈坎村集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依山环水、景色极佳;属徽文化核心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徽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本满足游客的环境需求,但是呈坎村的环境管理有所欠缺,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知。

(3)体验需求

文化体验、民风民俗体验、农业农耕参与等人文体验是村落旅游发展的趋势。呈坎村公共空间所承载的人文资源是游客游览的重要兴趣点。人文体验可突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征,增强吸引力。村内现有的晒秋活动是游客喜欢的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但是体验活动类型单一,仅有晒秋活动,且其形式简单仅是展示,游客的参与度较低,未能很好满足游客的参与需求。

(4)收益需求

游客的需求层次越高其体验感知越强烈。自我价值的提高、知识的增加会提升游客自身的体验感知。目前游客对呈坎村公共空间的感知仅停留在景观游览的层次,尚未达到教育感知的层次,也未达到知识普及、传播和活化传统村落的层次。

4.空间设施缺乏,环境品质不佳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成为火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空间,由于旅游开发呈坎村内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发生改变。随着游客数量的暴增,呈坎村内祠堂空间、街巷空间、古桥空间、社屋空间等公共空间成为游客观赏的对象,不仅要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还要服务大量游客的需求。呈坎村内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居民转变为居民和游客的多元群体,导致空间设施缺乏,原有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迫使公共空间功能转变。同时空间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杂草丛生等影响环境品质的情况。(图6—图7)

图6 呈坎村历年游客评论量

图7 部分游客对设施环境的评论

(三)呈坎村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策略

1.梳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系统梳理、整合呈坎村物质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村落特色文化,融入村落公共空间,增强呈坎村公共空间吸引力。以村落公共空间为载体,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发展村落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植入徽文化,使得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了解呈坎特色乡土文化,增强文化感知,加深对呈坎及徽州传统村落的印象。祠堂空间与更楼空间植入多元功能,提升空间的感知效果。祠堂空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结合游客对祠堂空间的文化体验需求,植入文化展示功能。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宗族文化、匾额文化、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的展示,丰富空间体验效果。在更楼空间植入文化展示、交通指示及经济功能。结合周边街巷空间环境,融入村落文化元素、增设交通指示牌,将内部空间改造为纪念品售卖的文创店,再现村落文化,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

2.植入多元功能,强化空间文化传承

丰富活动种类、创新活动体验方式,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参与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体验感。传统农耕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农耕文化融于村落公共空间,将其转变为农耕教育、体验活动,通过将农耕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构建一种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让更多游客了解和传承传统农耕文明以强化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将社屋空间、原有晒秋广场作为农耕文化体验展示中心,根据空间特色和原有功能,布置传统的耕作器具复原场景;将现存的晒秋活动置于原始的晒秋广场重现晒秋功能,恢复社屋空间的春祈祭祀活动并融入文化体验功能,凸显地域文化,加深游客印象,让游客充分体验村落农耕文化。

3.优化旅游路线,提高空间利用率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积极修缮改造荒废闲置的公共空间,植入新的功能以增加新的吸引点。合理的规划、增加村落旅游线路,尽量覆盖整个村落,将村落内重要的公共空间组织串联在线路上,以增加游客对村落的风貌感知体验。积极修缮不对外开放的学堂空间,利用村落学堂空间作为徽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恢复讲学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古村落传统文化学习及传播的重要场所,从而满足游客的教育感知需求、普及知识的需求,加强游客的体验感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

4.完善空间设施,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根据游客需求完善各类旅游设施,加强垃圾清理。依托空间现状,对街巷空间、水圳空间及古桥空间进行修缮,延续其原有功能。街巷空间作为游客较为关注的空间,应延续其交通连接功能,加强街巷空间日常管理,美化街巷空间环境,保留街巷原有景观肌理;对村落内部水圳空间进行修缮,延续其原有的生活功能,定时清理垃圾,保护村落特有的水网结构,结合场所特点配置石凳、绿植等,优化水系景观从而吸引游客驻足,提升水圳空间的吸引力。延续古桥空间原有交通功能,结合周围自然景观要素配置适当的观赏性要素加强景观营造,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提升空间活力。

结 语

以安徽省黄山市呈坎村为例,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挖掘,分析游客关注的公共空间、空间感知及情绪感知,深入分析使游客产生情绪的原因,并提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策略。

游客对呈坎村公共空间的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对各类空间的关注度有差异。游客关注度较高的公共空间是祠堂空间、广场空间、街巷空间及古桥空间,且评论积极情绪达到了70%以上。对社屋空间、更楼空间、水圳空间和学堂空间的关注度较低。游客偏好能够凸显地域文化且能够满足游客人文体验需求、活动需求及文化感知较强的文化景观空间,例如最具当地特色的祠堂、环秀桥等空间。虽然游客对呈坎村公共空间的感知情况较好,但缺乏持续的新鲜感,对游客的吸引力弱,游客的重游意愿低。

基于游客的感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挖掘不深入,没有充分挖掘展示公共空间承载的文化,导致游客在空间内的文化感知度低;随着旅游开发,公共空间的功能发生转变,原始功能弱化,且注入了观光游览功能,但功能较单一,使用率较低;呈坎村公共空间仅满足了游客活动需求、环境需求等低层次需求,未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收益需求等高层次的需求;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公共空间使用主体改变,空间设施缺乏,无法满足游客使用需求,环境品质不佳。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为平衡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开发的问题,需结合空间现状和游客需求强化所需功能,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增强游客文化感知,重新激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村落空间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