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研究进展及其实践导向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2-09-30 00:22曹淑芹钱晓楠
行政与法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老年人

□ 曹淑芹, 钱晓楠

(内蒙古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我国自20世纪末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独居化趋势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未来五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伴随老年人口基数加大、增速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性空前凸显。智慧养老作为养老事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其运用信息化的智能手段开展养老服务,有助于实现社区、机构和家庭养老资源的高度整合与无缝对接,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服务和人性化关怀,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对既有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解读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是科学研究进步的基础,也是促进学术科研成果服务于养老实践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少学者分别从理论内涵、服务模式、需求及可行性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但有关其研究脉络系统性梳理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国内智慧养老研究进展进行整体性描述,把握智慧养老研究动态走势,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导向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文献计量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款引文分析软件, 其以期刊数据库的文献信息为媒介,整合时间、关键内容及被引信息等绘制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实现对研究内容的动态追踪和全面反映,该软件广泛应用于综述型的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智慧养老研究的知识图谱,尽可能形成客观全面的学科知识结构, 并围绕热点问题与趋势特征展望智慧养老研究的发展前景。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以其收录的CSSCI、中文核心期刊库检索结果为样本进行分析,检索条件为主题词=“智慧养老”,时间区间设置为2014-2021年,截止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31日,得到高关联期刊文献186篇,相关文献基本涵盖了智慧养老研究的主流成果,确保后续分析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智慧养老的研究动态。

二、智慧养老研究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量描述性分析

我国的智慧养老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胡黎明在2007年发表的《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中最早提出“数字化养老”的概念后,相继出现了“信息化养老”“科技养老”“智能养老”等热点词汇。2013年以来学界统一使用“智慧养老”替代上述概念。因此,本文选取2014-2021年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数据,整理得到近8年有关智慧养老研究核心期刊年度发文数量趋势图(见图1)。

如图1所示,智慧养老研究的年际产出数量呈增长趋势,尤其在2016年后产出大幅上升。以2016年为节点可将智慧养老研究进展划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期(2014-2016年),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与年际增量都相对较低;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2017-2021年),文献年际增量高达7篇以上,累计发文量达169篇,占智慧养老研究期刊文献总样本量的91%。根据拟合趋势预测线(乘幂,拟合度达98.98%,呈现高度拟合)显示,研究依然呈现上扬趋势,说明未来智慧养老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公共政策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加速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诞生或发展,甚至影响后期学术研究的热潮。2012年国家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养老”的理念,此后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文案的通知》《“十四五”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使智慧养老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期学术产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政策发布与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智慧养老在实践中阶段性地优化与落地。

(二)智慧养老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领域

科研成果数量年际变化的背后是对研究内容的持续聚焦。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网络视图可以提取并集合较长时间内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核心词汇,反映该研究领域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取向及主流研究问题。在知识图谱中,将“Time Slicing”设置为“2014-2021”,“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Keyword”,“TopN”选取“50”,绘制智慧养老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视图(见图2)。

在运行结果的基础上,提取所选文献排序前10的高频关键词(见表1),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智慧养老研究的主要内容。整合热点问题发现,以人口老龄化为切入点对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养老”“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养老模式”以及“医养结合”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与目前国内智慧养老研究的现状基本吻合。

⒈智慧养老。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即老年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养老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大体可归纳为两类:一是侧重于“智”,认为科学技术是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养老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郑世宝认为,智慧养老利用物联网终端采集信息,通过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对接服务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和综合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朱海龙认为,智慧养老是一种以数字技术整合为基础的全新养老模式,一方面互联网和各类传感器的使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可监测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调动各项人力物力资源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侧重于“智慧”,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借鉴以往养老的经验与智慧,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使智能科技与老人的生活相得益彰。白玫、朱庆华认为,智慧养老通过传感器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将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各方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老人物质与精神的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打造更具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医疗卫生、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以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和个性化智能互交。学者们有关智慧养老概念的广泛探究极大地丰富了智慧养老的内涵, 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的纵深发展。

⒉智慧养老服务。纵观研究文献,有关智慧养老服务的研究聚焦于服务内容、服务体系和产品优化设计等方面。在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上,主要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需求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依据,可划分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四部分。李晓文选取宁波市展开老年群体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实地调查后发现,应急求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中的便民维修以及老年交友在老年群体中需求强度较高。白玫、朱庆华依据武汉市江汉区13000多名老人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出,老人年龄越大,对助餐、助医、远程照护的需求越强烈;对于普通老人,其经济状况的好坏对智慧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显著影响,身体状况越好,对助餐、助医的需求越弱;对于5类(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低收入)老人,经济状况越差,其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强烈,反之身体状况越好,对助医、助洁的需求越弱。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也对应了现实生活中的各项养老服务需求。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上,学者们主要从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形式及内外部环境等维度探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构建框架。李彩宁、毕新华基于多主体视角,提出建设以智慧居家为基础、智慧社区为依托、智慧机构为补充、智慧医疗为要点、智慧政府为保障的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丁文均等基于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应完善宏观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平台,培养专业性人才,促进产品研发设计,加快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互通互融。任国征、徐晓娜认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以智慧平台为依托、产品与服务为核心、老年群体为主体对象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在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优化设计方面,注重养老服务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智能产品的应用,强调从老人个体行为特征、生活习惯以及产品的可操控性、可适应性等方面持续进行完善与优化。孙梦楚等对国内外智慧养老系统开发、智能家居、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后提出,智能养老产品的设计既要考虑群体行为特点,还应结合老人的真实需求,开发便捷、操作性强的产品。

⒊智慧养老产业。智慧养老产业的研究侧重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涉及领域、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等。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方面,养老需求的多元化、老年人消费潜力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存在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服务碎片化、智能化产品单一等问题。在智慧养老产业领域方面,智慧养老产业涉及二十多个行业领域,如日常用品、康养、老年金融、老年保险、老年旅游、老年咨询、老年教育等。崔昊等介绍了构成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生态链与价值链,即核心产品研发产业、智慧医疗产业、智慧康养服务产业和智慧养老房地产。现阶段智慧养老产业应优先发展老龄产业中的急需领域,以有效满足社会中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社会参与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智慧服务需求。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当前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行业规范,定位不够清晰,商业模式发展不成熟,信息技术使用成本过高,以及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等,制约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服务市场的拓展,使得老年人口带来的发展红利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路径规划方面,廖喜生等从产业链整合维度出发,以养老产业链的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整合与优化为重点,提出智慧养老产业链五维整合模式及发展路径;杨武认为应从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与制度完善出发,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强化宣传教育等持续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张博认为要完善市场机制,规范行业发展,放宽资本准入条件,增加产品供给,强化涉老数据共享,提升老人信息化水平,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以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⒋智慧养老模式。学界对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较为热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左美云依据养老地点的不同,将智慧养老模式总结为居家模式、社区模式、机构模式以及虚拟模式。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主张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嵌入信息化手段,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旨在通过搭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室、活动室),网格式精细化管理为在社区生活的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智慧机构养老模式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机构内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健康服务;智慧虚拟养老模式由政府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向平台发送服务需求,平台接收服务信息(服务订单)并向老人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屈芳、郭骅从物联网和大数据双重维度出发提出智慧养老的网络数据平台与业务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形成“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养老新模式,既是综合性信息集聚平台,也是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蔡小慎、田宇晶基于行为人模型,对以政府、企业供应商、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老人为主要行为主体的智慧养老集体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合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张雷、韩永乐按照智能设备使用的不同,分为电话式、手机式、电视式以及机器人式养老服务模式;按照服务用途的不同分为导航定位、红外线安防、医疗保健、紧急救援等模式;按照使用场所的不同分为智慧城市养老服务、智慧医疗养老服务、智慧机构养老服务、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等。王庆德将养老服务智能化基本模式归纳为“政府+信息化平台+第三方企业”“家庭+信息化平台+养老服务企业”“信息化平台+医疗机构+健康保险”和“家庭+信息化平台+智能终端制造商”。

⒌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即将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更好地对接起来,有效解决“医”和“养”资源分离的状况, 其已成为智慧养老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内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研究目前侧重对其模式的探析。有学者对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嵌入居家养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裴瑞娟认为医养结合应该由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系统的卫生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张功震认为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的集合体有助于缓解医疗和养老资源紧张问题;成秋娴、冯泽永研究发现,依赖于区域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医养融合社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李长远、张举国将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归纳为青岛模式、上海模式、苏州模式等;李海燕等对基于互联网020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够实现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远程问诊、用药咨询等多项服务;朱孔来等将我国各地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概括为“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总体来看,我国医养结合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医疗机构内嵌养老服务模式。拥有丰富医疗卫生资源的医院在开展诊疗服务的同时,能够为失能失智或患病的老年人提供病情监控、康复保健以及日常照料等服务,如武汉市第一医院开设的老年病科,即可以满足上述此类老人的服务需求。这类模式要求医疗机构有充沛的卫生资源,但现实中医院床位紧张是常态,老年人往往出于心理原因不愿意到医院养老成为制约该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点模式。在符合医疗点设置标准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养老院在其内部增设医疗点,配备专业的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降低老人因患病或突发意外就医不及时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有益于对老年群体日常保健、膳食生活等进行安全、科学的指导与解答。三是医养对接模式。通过架构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服务、资源对接,统筹调动与管理,高效配置资源。如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与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之间的合作,再如社区、农村实施的“签约医生”服务,实现定点医院对接服务片区、定点医护人员对接老年人的服务。

(三)智慧养老研究时序趋势分析

CiteSpace时区视图将关键词按照时间序列排布,图谱中的每个时间节点对应了该时段内的热点内容,直观地显示出研究热点的时空分布及演变历程。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利用时区视图功能绘制智慧养老关键词共现时序演进图谱(见图3)。

突现词(Bursts)指在某些年份的发文中词频贡献度出现骤增的高频关键词或研究术语,反映一定时期研究领域内高度关注的内容。选择“Citation burst”,借助“View”生成智慧养老研究突现词列表图,其中“Strength”代表突现强度,“Begin”“End”表示突现的起止时间,以“Year”作为突现强度选取智慧养老研究中前25个突现词(见图4)。

将时区视图与关键词探测功能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各个时期智慧养老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轨迹和演变趋势,梳理研究发展的历程与脉络。结合图3和图4,以具有高中介中心性和高突现强度的关键词为关键节点,将我国2014-2021年智慧养老研究的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智慧养老是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兴起的新兴理念,是智慧城市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2016年,智慧养老的概念刚诞生不久,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其理论内涵、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优化“居家养老”“养老服务”“养老模式”等的探讨;同时,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是智慧养老发展的核心之一,“医养结合”的高频出现说明相关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后,作为智能信息技术与养老资源相融合的新业态,智慧养老获得了极大的发展。2017-2019年,研究内容出现爆发性增长,由于政策端对于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服务体系并未作出明确界定,有关智慧养老的学理研究和内容体系研究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这一时期对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智能产品的优化设计、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政策研究与制度改革逐渐明晰。如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首次从示范基地建设、领军企业、产品及服务标准等方面规划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2020年至今,智慧养老研究内容推陈出新,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围绕“精准化”“普惠化”等新时代智慧养老供给结构的优化,智慧养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在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体系与战略目标日渐清晰的同时,围绕“十四五”规划研究关注最为突出的“养老服务监管”“养老金融”“适老科技场景化应用”“长期照护服务”等是未来一段时间智慧养老研究的最新趋势。智慧养老研究内容时序演变的过程表明,前期研究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政策的完善,后期随着政策、制度的成熟,以政策为导向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在实践中的优化与落地成为研究发展的取向。

三、实践导向下的反思:智慧养老发展的优化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具有可及性、公平性、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对于实现老有所养,增进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文献研究,未来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可概括为标准化建设、融合发展、数字化养老与社会资本投资。

(一)加快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智慧养老服务理念逐步明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急需推进以资源配置、服务流程、监管责任、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性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规范服务流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集老人、政府、服务供应商、养老机构、社区、医院、护工与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全国一体化互动交流平台,形成资源数据库,统筹调动与管理,推进服务需求与供给的高效匹配,为全国性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细化评定准则与标准,倒逼行业规范制定生成。明确养老机构、服务供应商、智能产品的等级评定标准,严格执行等级划分、退出机制,强化资格审查、服务过程监督管理,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促进机构资质、服务项目清单等信息公开共享,推动智慧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三是推进区域性智慧养老服务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依据城乡、区域之间养老服务差距,通过搭建智慧平台,设定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专业人员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推进地域性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推动融合发展

一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在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保障兜底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研究制定转制办法,细化遴选规则与评审标准,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扩大低成本优质服务供给。二是强化医养结合。降低医养结合点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与手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延长服务辐射半径;鼓励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点,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老人康复护理需求。三是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智慧养老融合发展。支持企业或养老机构通过招标等形式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有序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开设社区老年餐厅、综合活动室、理疗保健室,健康咨询室等,有序为社区和居家的老人提供智能健康监测、追踪定位、“一键式”紧急报警等信息化养老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入驻社区建设,让居住在社区和家庭的老年人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四是促进智慧养老服务与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养老服务产业链,释放养老消费潜力,满足老年人养生休闲、旅居养老、文化娱乐等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强化数字化养老

一是积极推动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牵引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延伸,有序扩大智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和用户群体。二是探索搭建“虚拟养老院”式数字化平台,以智慧养老APP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为主的多个传感终端作为信息来源,整合涉老信息,建立高层级化、跨区域化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应答能力,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让老年人在“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中享受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三是促进适老科技产品优化升级。支持医研企基于大数据、算法和老年群体行为特征等开展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加快医疗级智能护理产品的研发设计,如智能轮椅、多功能调节床等,充分发挥智能化养老优势,降低服务的人为风险;鼓励企业从使用对象角度出发,设计和推广操作简便、安全、更符合老人生活需求、行为习惯的多元化“友好型”智慧辅助产品,如健康监测设备、红外线安防等,同时注重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精神慰藉类服务供给。四是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宣传,提升老年人信息技术水平。借助报纸、电视、宣传册、培训及免费体验等老年人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各项智慧养老服务的宣传,引导老年群体认知并接触相关服务。此外,面对信息弱势,老人很难依靠自身完成对数字鸿沟的弥合,社区、养老机构、志愿者以及家属可以聚焦涉及老人生活、办事的高频事项,通过开展智能手机应用培训、“一对一”帮扶服务,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水平,让科学技术更好地赋能养老。

(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养老服务应合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基本养老服务直接由政府承担保障责任,起到兜底作用,如针对特困、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应保障集中托养能力全覆盖。对于非基本养老服务与基本养老服务中的短板领域建设,则要充分发动社会资本力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尤其是在智慧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智能产品生产供给领域。具体说来,一是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平台,落实税收优惠,完善制度框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投资,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民办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尤其针对民办非企养老机构,要及时兑现政策优惠,简化审批程序,提供用地便利,增加试点数量,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智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逐渐使社会力量发展成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力量。三是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康复辅助器具等适老科技产品的研发设计,鼓励培育旅居养老、养老金融、老年房地产等多元服务业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助推长期照护服务机制形成,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推出“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高效满足老年人综合养老服务需求。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老年人
养老生活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养老更无忧了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