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珍,马 晴,刘杨晨,谢阳春,陈思依,陈公娜,肖英超,林美珍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痛经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的妇科病,除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外,疼痛还可牵引至腰骶,严重时会导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出冷汗。原发性痛经指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主要发病群体为未婚女性与青春期少女,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1-2]。近年来,中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方案。目前西医治疗多依靠非甾体类镇痛药、避孕药及莨菪烷类生物碱等药物,虽能取得即时效果,但长期使用易引起胃肠道损害,还会使药物敏感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疗效降低。中药汤剂[3]、艾灸[4]、针灸[5]、推拿[6]、芳香疗法[7]等中医疗法虽均能有效缓解痛经病情,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中药汤剂口味接受度低、艾灸有烫伤风险、针灸有创伤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找一种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棍针拨筋疗法是以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教授提出的“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8]为指导而创立的新型疗法,具有不用药、无创伤及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等优点。本研究中,笔者尝试使用棍针拨筋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单用艾灸治疗对照,探讨棍针拨筋疗法对缓解痛经程度及缩短痛经持续时间的作用,期待广大痛经患者受益。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9],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酸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冷汗、腹泻等症状;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主要症状为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可累及腰骶部,周期性发病,严重者可引起昏厥。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属于寒凝血瘀证:症见经期或经前下腹疼痛,疼痛拒按,得温痛减,肢冷畏寒,经有血块,经色紫黯,舌质紫黯,有瘀斑、点,舌苔白,脉沉紧。
1.2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及气滞血瘀证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4岁,月经周期(28±7)d,痛经病程>3个月经周期,近2周未使用止痛药、激素药及镇痛类药物,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接受相关治疗。
1.3排除标准 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者,合并脑、心、肾、肝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近期有妊娠计划者,哺乳期女性,治疗部位的皮肤状态不适合接受本研究相关治疗者,对艾灸治疗过敏者。
1.4一般资料 参照上述标准,入选2019年6月—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4~37(26.3±3.9)岁;初潮年龄10~15(12.5±0.8)岁;病程1~7(4.3±0.7)年。对照组患者年龄14~38(26.7±3.8)岁;初潮年龄11~15(12.8±0.7)岁;病程1~8(4.5±0.8)年。2组患者年龄、初潮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本研究通过了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BF-2019-104-01)。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取穴:神阙、关元、三阴交,施以温和灸。艾灸时艾条(苏州市艾绒厂生产,国药准字 Z32021060,每根长20~21 cm,重约28 g)距离患者皮肤2~3 cm,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月于月经来潮前5 d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第2天,隔2 d治疗1次,每穴艾灸10 min,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5.2观察组 采用棍针拨筋疗法治疗。准备用物:棍针(专利号:ZL 2019 2 1470461.X)、棍针特定艾灸条、活络油、打火机及大毛巾。具体操作:①令患者做直腿抬高试验和膝屈髋分腿加压试验,从而判断疼痛的具体来源方向,即外侧(髂翼外三肌)、内侧(股内收肌群)及后方(臀大肌、臀中肌、坐骨大切迹、股骨内外上髁、髌下脂肪垫);②使用宣氏软组织压痛点手法,以拇指指端吸定于患者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坐骨支、耻骨上下肢及大收肌结节的肌肉附着处,进行压痛点持续性按压或滑动检测,探及特定部位处存在规律分布的软组织压痛点,并作为下一步治疗的靶点;③患者取仰卧位,伸直双下肢,点燃艾柱并放入棍针中,棍针加热后在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周围的压痛点上进行适度的热熨和点压,同时进行小幅度的上下或左右快速滑动,力度由轻及重,棍针压揉的角度和滑动的方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直至压痛点消失,再转移至下个压痛点。处理股内收肌群处的压痛点时,先从坐骨结节开始,患者进行单腿屈膝外展运动,使用棍针由坐骨支到耻骨支再到耻骨梳方向逐步滑动按压,促使股内收肌群附着处的压痛点完全松解。每月于月经来潮前5 d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第2天,隔2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每次20~30 min,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6观察指标
1.6.1中医症状积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经期或经前下腹胀痛、得温痛减、肢冷畏寒、经有血块、经色紫黯症状或体征的变化,采用4级评分法对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1分,中度症状2分,重度症状3分[11]。
1.6.2痛经程度评分 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2]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取一条长10 cm的游动标尺,将10 个刻度从左到右标记为0~10,“0”代表无痛,“10”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大疼痛;“0~1”代表极轻微疼痛;“1~4”代表轻度疼痛,“4~7”代表中度疼痛,“7~10”代表重度疼痛。由患者在直尺上标出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位置,并记录分数。
1.6.3痛经症状评分 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13]评估,包括小腹疼痛、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不振、腰骶疼痛等18个项目,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采用5级计分法。症状严重程度:0分-无不适;1分-轻度不适;2分-中度不适;3分-重度不适;4分-非常严重。疼痛持续时间:0分-无;1分-持续时间<3 h;2分-持续时间3 h~7 h;3分-持续时间7 h~24 h;4分-持续时间>24 h。
1.6.4临床疗效 参照文献[11]拟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小腹疼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均消失,停止治疗3个月后无痛经发生;显效:治疗后小腹疼痛明显减轻,其他伴随症状均减轻或消失,无需服用止痛药物,VAS评分和CMSS评分均降低至治疗前的1/2以下;有效:治疗后小腹疼痛有所缓解,其余伴随症状均有所好转,VAS评分和CMSS评分均降低治疗前的1/2~3/4;无效:治疗后小腹疼痛及其伴随症状均无任何改善。总有效= 痊愈+显效+有效。
1.6.5安全性 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治疗方法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7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相关样本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时以t检验,方差不齐时以校正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经期或经前下腹胀痛、得温痛减、肢冷畏寒、经有血块、经色紫黯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2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VAS评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S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2组安全性比较 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艾灸及棍针拨筋疗法相关不良事件。
据统计,痛经在我国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患者约占53.2%,多数患者在行经第一天疼痛最剧烈,持续2~3 d后症状好转或消失,虽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但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4]。原发性痛经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患者体内内分泌激素、血管加压素、钙离子、催产素等水平改变有关,其中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失衡、前列腺素F2a合成与释放出过多被认为是主要机制之一[15-16]。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仍以解痉镇痛药物为主,虽可快速止痛,但长期服用会出现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差。
原发性痛经归属中医“经行腹痛”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妇科病病位主要在冲任二脉,病机主要责之肝、肾、脾三经。原发性痛经病机分虚实,实者主要责之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进而导致冲任瘀阻,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虚者主要责之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精亏血少,冲任虚损,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艾灸作为中医常见外治法之一,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患者容易接受。艾灸处方中,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任脉和足三阴之会,同时也是小肠募穴,有调理冲任、培肾固本、温通胞宫及补益精血之功。研究证实,刺激关元穴能够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刺激作用,进而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抑制前列腺素释放,缓解子宫血管痉挛,改善卵巢功能,对痛经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7];三阴交为厥阴、少阴及足太阴之会,且三阴交经足三阴经与任脉相连,经足少阴肾经与督脉、冲脉相通,因而三阴交可通过各经络与督、任、冲三脉相连,刺激该穴位能够有效调理胞宫气血;神阙穴是一身经络的总枢纽,与五脏六腑相通,联络十二经脉,有培肾固本、温经通络、调畅气血之功。从经脉循行上看,该穴与任脉、冲脉、带脉及督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艾灸该穴位能起到温补下元、活络通经、活血行气、调理冲任之功。另外,脐部为天然热敏点,艾灸该部位能够产生强烈的弥散效应,在神经末梢的传导作用下,机体内部会产生明显的局部及全身效应,从而促使痛经症状缓解[18]。
宣蛰人教授在古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软组织外科学学说,即原发性痛经的本质为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患者耻骨结节、耻骨联合及股内收肌群等处存在潜性损害,即平时无明显不适症状,但局部体格检查能够探及敏感性压痛点,受月经期激素水平影响,上述病位会诱发下腹疼痛、坠胀、腰骶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宣蛰人教授依据软组织外科学学说理论创立宣氏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手法,并证实该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总有效率高达95.45%[19]。本研究观察组所用的棍针拨筋疗法是在宣氏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手法基础上,借助棍针器械所进行的非介入的外治法,具有“去痛致松,以松治痛”之功效,即在压痛点上进行按压,并对附着于骨骼处的肌肉、筋膜等进行机械性刺激,阻断无菌性炎症向大脑传导化学性刺激信号,松解痉挛的肌肉,实现无痛治疗目的。棍针起源于《灵枢》之九针中的“员针”,员针,针如卵形,长一寸六分,揩摩分间,不伤肌肉,以泻分气。本研究对员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并申请了外观专利(ZL 2019 3 0488646.2)与实用新型专利(ZL 2019 2 1470461.X),实现了针具优化。新型棍针既能拨筋,又能艾灸,还能代替拇指指端进行诊疗,并配备点按头、推铲头及驼峰铲,重点对肌肉丰厚和骨突部位进行点按放松和区别操作,大大提高了松解效果。艾柱点燃后产生的艾烟通过铲头的艾灸孔冒出,且陶瓷导热性良好,推拨时艾灸之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功效能够深入肌理,显著缓解肌肉神经的痉挛状态。另外,与传统针刺、推拿等疗法比较,棍针拨筋疗法具有更大的刺激力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痛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操作简便、无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更低,疼痛程度改善更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更高,2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棍针拨筋疗法较艾灸疗法治愈率高,痛经疼痛程度改善更明显,痛经持续时间更短,且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