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世卫 张曙婷
启东市善成小学办学二十载,秉持“至善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以德扬善,以善达成”为校训,通过探索“善谋党务、善勤常规、善研校本、善通家校等抓手,生成“至善党建”“善融课堂”“善润德育”“善通家校”等教育品牌,弘扬了“向善、向阳、民主、和善”的善小精神,逐步构建出“至善育人”的办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发展和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双丰收。
学校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顺“围绕教育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引领教师“教善,善教,以善为范”,指引学生“学善,善学,与善同行”,真正筑牢“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扛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争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至美领路人。
学校组织全体党员教师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学校规划、决策和实践。学校党支部通过“原原本本学”“集中专题学”“实地走访学”三结合方式,拓宽学习方式与渠道,用实际行动回应“学史明理”是“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前提。
学校组织党员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工作实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和“两个维护”,引领党员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实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党的纯洁性。
学校高度重视支委会会议、党员大会,深度开展党课、主题党日学习活动。支部书记作为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全面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组织支委会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学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学科骨干发扬“狼性精神”,争当“领头雁”,在工作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学校将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列入学校整体规划,加强学习培训,拓宽渠道,为学校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支委会与监委会不断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一如既往将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组织开展监委会培训工作,让监督人成为内行人。加强对学校基建维修、物资采购、食堂原辅材料采购等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做到严格规范、防微杜渐。定期组织学校内部财务审查,特别是对食堂账目进行检查,落实“闭环式”清单。
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专题党课等活动,宣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个禁止”要求。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拒绝从事违规(有偿)家教承诺》等责任状,注重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廉洁从教的思想教育,帮助教师内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方式底线,从仁心、爱心出发,将对待每个孩子的责任心落到实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风貌。
对于学校各项工作,学校党支部会牵头,通过支委会、教师代表会、教职工大会、年级组意见征集等方式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一方面增强教职员工对方案调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为方案的科学调整寻求民主意见,以此优化方案,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校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推进“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模式,指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巩固统一战线,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在党建工作引领下,积极践行课堂高地三年行动,通过落实南通“十二字十二条”课改方略,扎实推行启东市“启润课堂”教学范式,探索并生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善融课堂”教学模式。
“善融课堂”,致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获得感、意义感。“善融课堂”中的善,包含善思、善论、善言、善润、善评等内容,“善融课堂”中的融,包含学科边界融合、课堂内外融合、师生学研融合、生生互学融合、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融合等。学校坚持以核心问题设计为起点,努力追寻课堂有温度、知识有密度、学科有深度,把脉学生学的现状,渗透“备课—上课—反思”一体化,以情境导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为途径,让课堂中的学与思真实发生。
学校创造性实施善融课堂“12815工程”,在时间上立规范。“1”即铃响后1分钟,落实学科素养提升的微训练;“2”即上课伊始2分钟,创设适切的情境让学生快速投入课堂;“8”即课尾8分钟,精心设计作业、组织展学;“15”即教师课堂讲授不超15分钟,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校还明确了“善融课堂”的操作基线,在实操上明要求。一是设计基线。教师要编制好导学问题,设计1—2个核心问题,组织1—2次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二是教风基线。教师要营造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三是课控基线。教师注意把握两个度:首先是教师对课堂的关注度,要全面关注各类学生;其次是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学校明确八项常规基本点,通过“听、查、谈”等方式,常态化落实八项要求。“听”为巡听课制度,要求总值领导每日至少1次巡课,领导组同志每周至少2次推门听课。“查”为常态检查,晒优质备课与反思,曝整改问题与不足,实施四部曲检查,进行实打实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实时跟踪并整改到位。“谈”是通过家访、学生问卷等形式,了解师生对“双减”的适应情况、意见或建议。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从教足走向教好,让学生吃饱走向吃好”,这是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面对新政策、新理念,学校抓牢教育的方向和规律,主动迎“变”,主动思“变”,主动试“变”。学校将“问题”变“议题”,扎实落实集体备课制,让集体备课成为实实在在的集体教研活动。学校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倡导教师“每节五思”,培育孩子“每日五思”,将善于反思、善于总结贯穿于课堂始终,将常态课做成“常思课”。
作业布置需要科学设计,学校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精选精练,杜绝重复性、机械性作业训练。学校大力实施“作业瘦身”工程,渗透“每日一题”“每日一读”“每周一书”等任务,重点聚焦作业批改、作业讲评、平行补救三个方面。作业批改要能从学生作业中摸清学生状态,看透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看透学生薄弱点何在。作业讲评要围绕批阅情况展开,倡导学生讲和生生互动。平行补救要有预设,要遵循为易错点服务的宗旨,要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设计,引领学生善于辨析、善于归纳、善于提炼。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深度实践并逐步构建“至善德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整体规划布局“至善文化”,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一是倡导校园文化熏陶。学校梳理出过往的教育教学成果,更新宣传橱窗文化,涉及党建文化、疫情防控、文明校园、德育活动、暑期生活、体育特色、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既是师生努力成果的呈现,更是鼓励和鞭策师生奋发的最好素材。二是抓实文明校园创建。借文明城市创建东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八礼四仪”教育,深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三是引导班级文化创建。学校引导班主任强化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体现班级特色,积极营造善学善思、善求善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副校长—少先队大队部—行政年级组—班主任”四级常规管理的制度,推行“五善班主任”评价机制,“五善”是指善爱生、善沟通、善管理、善科研、善创新。修订《班主任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常规工作进行月度考核,完善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总结班主任工作,引领全员教师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聚焦“有理想的思政课”“有故事的思政课’“有风景的思政课”,整体谋划,分工落实,构建契合学校实际的“至善思政”课程体系,突出“善顺儿童、善应生活、善润品质、善育三观”的原则,切实将思政课有效落地。
第一,抓牢阵地建设。学校精心组织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级展示、红领巾广播等活动,使其成为学生润德洗礼的重要阵地。第二,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结合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与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注重社团建设,开设了足球、羽毛球、泥塑、剪纸、书法、绘画、口语、声乐、跆拳道等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五类校级社团的活动项目。第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挑战自我,永不言败”团队辅导活动,做好教师与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指导与解惑工作,探索尝试“善心园”团建活动。
学校建立少先队大队部,实施“至善少年自主管理”模式,注重抓好日、周、月常规工作,日常规实施学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周常规有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等,月常规有文明中队评比、月主题教育、板报更新等。学校注重完善“至善少年自主管理”细则与实施办法,提出“六善好少年”评价体系,采用积分考评及等级兑换等方式,每月一小结,每年一表彰,表彰若干“六善好少年”及一定比例的“至善班级”,通过榜样引领,正面引导,提升“学校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着很多变化,也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学校摆正“真诚办学,细心教育,关爱学生”的态度,将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将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将暂做不了的事情做好说服与沟通工作,尽力做到“辐射正能量,消化负能量”。
有效沟通是有效合作的开始,学校倡导教师全员家访,党支部一声号令,全体党员教师积极带头,走出校园,进入学生家庭实地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更好地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学校经常性开展家长交流会,聚焦学生的“独立、学习、阅读、品德、能力”等关键点,谈习惯养成,谈素养培养,谈艺术教育,谈育儿规划,引领家长科学育儿。为倡导“开门办学”,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班级各项活动均有家长踊跃参与和服务的身影,学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重整行装再出发,将家长期待、教师信念、学生需要画到一个同心圆上,以“善”为圆心,以“梦想”为半径,努力把“至善育人”做得掷地有声,这是学校的初心,亦是持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