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欣
(桃江县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400)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疾病,主要是因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炎症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与食管黏膜组织退化、胃排空延缓与食管体部功能紊乱的关系密切,常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食管溃疡、反酸与烧心等[1-2]。而临床针对该疾病无特效药物,常以恢复食管抗反流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治疗措施。临床常用药物控制为主,艾司奥美拉唑是一种特异性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减少胃酸分泌,而莫沙必利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刺激胃肠道动力增强,促使乙酰胆碱释放,显著改善患者胃肠道消化功能不良;铝碳酸镁可有效中和胃酸,促使黏膜屏障增强[3]。三者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与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改善有重要意义。故本文以收治的82例患者为例,对比分析上述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1 例。参照组男21 例,女20 例;年龄41~65(52.31±7.05)岁;病程1~6(2.31±1.02)年;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8 例,初中与高中12 例,高中以上11 例。研究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40~64(51.86±7.57)岁;病程1~5(2.46±1.12)年;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9 例,初中与高中10 例,高中以上12 例。两组上述数据资料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比较。本次实验探究方案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有反酸、烧心等典型临床症状,并经内镜检查确诊;(2)意识清晰,可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实验;(3)知晓实验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缺损者;(2)属于过敏体质,且对本次实验用药过敏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患有严重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者;(5)患有严重代谢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者;(6)有精神疾病、认知或沟通障碍者;(7)近期使用抑酸剂干预,继而影响疗效判定者;(8)不愿参与本次实验,或临床资料丢失、缺损者。
1.3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餐前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79;40mg*7 片),40mg/次,1 次/d,同时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5mg*24s),5mg/次,3次/d。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0;0.5g*10 片),于餐后1h 服药,1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周,且全程禁食刺激性食物,并戒烟戒酒。
1.4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有效率、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1)疗效判定[4]:经治疗患者反酸、烧心等症状消失,采用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表面的黏膜糜烂面消失为显效;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好转,通过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溃疡面缩小(其减小面积超过50%),或部分好转为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赶上,甚至加重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2)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包含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与炎症因子(包含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
2.1 总有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8%,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果比较(ƒ,-R,P)
2.2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胃蛋白酶原Ⅰ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参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参照组研究组例数41 41胃蛋白酶原Ⅰ(μg/L)治疗前82.63±11.05 82.65±10.52治疗后103.56±12.45①121.46±11.85①②胃蛋白酶原Ⅱ(μg/L)治疗前26.58±4.32 26.79±4.15治疗后20.41±3.12①14.56±3.24①②胃泌素17(pmol/L)治疗前22.47±3.12 22.54±3.34治疗后18.65±3.12①14.85±2.88①②
2.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β、IL-2 和IL-6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s,ng/L)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与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研究组患者出现头疼1(2.44%)例、腹泻1(2.44%)例,而参照组出现恶心2(4.88%)例、腹 泻1(2.44%)例、头 晕 乏 力1(2.44%)例,经及时干预均好转,研究组总发生率为4.88%(2/41)高于参照组的9.76%(4/41)(χ2=0.719,P=0.396>0.05)。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主要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功能障碍为常见表现,其病发因素与患者吸烟、饮酒与肥胖等关系密切,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常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尚无特效药物,可通过控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与抑制胆汁等反流物损伤食管黏膜进行干预,同时积极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巩固食管表面黏膜屏障是有效治疗患者疾病的关键[5]。而艾司奥美拉唑是临床常用药物,属于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可有效降低胃黏膜壁细胞中的氢钾交换体(H+,K+-ATP酶)活性,快速抑制基础进餐后的胃酸分泌情况,同时可有效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反流物酸度,对减轻食管黏膜损伤有显著作用[6]。铝碳酸镁是常用的食管黏膜保护药物,可发挥显著的胃酸中和作用,同时酸性下课结合胃内胆汁酸,有效吸附胰蛋白酶,促使黏膜屏障增强,对阻断食管黏膜损伤有显著效果[7]。莫沙必利可显著增强食管蠕动与全胃肠动力,促进食管与胃肠道运动,继而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有效提高食管廓清作用,从而阻止反流至食管胃内容物,且不良反应较小,其安全性较高。将三种药物联合给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使其胃肠功能恢复,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8]。
胃蛋白酶原是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其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形态与功能,通过检测其水平,可准确掌握患者胃部疾病发展进程,而胃泌素17 是一种胃泌素中分泌的激素类型之一,可有效调节消化系统,维持消化道黏膜的结果为准,若其水平偏高,极有可能影响胃的吸收功能,继而并发胃炎、胃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9]。而本次实验结果中,研究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参照组,而胃蛋白酶原Ⅱ与胃泌素17 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经联合治疗,可有效提升胃蛋白酶原水平,降低胃泌素,可有效保护消化道黏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炎症因子水平异常是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亦是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10]。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炎症性病变疾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IL-6 是一种免疫调节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急性期的反应过程有重要作用,而在患者急性炎症期其水平升高;IL-2 能诱导和增强细胞毒活性,其水平越高,组织损伤与病情越严重,而IL-1β 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在多种细胞中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是导致炎症反应出现的关键,可加重患者炎症反应,继而影响患者病情[11]。而本次实验结果中,研究组IL-1β、IL-2 与IL-6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经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继而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经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其应用价值显著。在万小勇[12]的研究中,共纳入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莫沙必利方案治疗,实验组加用铝碳酸镁片治疗各45例,其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IL-8 水平降低(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证实结合铝碳酸镁片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胃酸环境,保护胃黏膜,降低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与本次实验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给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艾司奥美拉唑、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效发挥起效快、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优势,对尽早促使患者康复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