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教学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2-09-28 13:09:45巧,杨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思政数学

郭 巧,杨 兵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a.基础教学部;b.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在2021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等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让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元素。但是,教学环节中所增加的元素和内容,并非是以一门新课或者增加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到学科课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中,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了以往学科分类、学政分离的教学状态,授课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隐形教育与现行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教学路径

(一)追根溯源,将数学发展史与课堂教学融合,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公共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其自身逻辑紧密、计算量大等特点,很多学生觉得内容枯燥乏味,较难学习。高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果能够将高等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探索史、理论成果的延续史,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知识的起源、历史的变革,而且能够了解数学家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将树立学生求知的决心和信心。比如,我们在学习第一章极限与连续时,教师授课中可以通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微的“割圆术”引出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再现“割圆术”的操作过程,进而引出极限概念的数学证明。继“割圆术”极限思想之后,祖冲之将其运用于圆周率的近似计算,实现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了近1100年之久。这些鲜活的数学史和数学家形象,无疑给“高等数学”增添了更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探求真理的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触类旁通,将唯物史观与课堂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行

“高等数学”教材中,我们在学习函数的连续性教学章节中,教师授课可以将连续函数理解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变化过程,有高谷(极大值)也有低谷(极小值),只要我们能做到在高谷时不沾沾自喜,在低谷时不一蹶不振,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在学习微分与积分时,我们知道微分和积分是一对“反函数”,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关系,微分是通过对量的无限细分实现无穷小,积分则是通过无数微小量的累加,两者通过相应数学变换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缓慢而又持续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一定能够到达成功彼岸。这些语文中常见的哲理运用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无疑增加了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三)陶冶情操,将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数学美感,散发数学智慧

“高等数学”教学,授课教师通过独特的语言和符号传递自然的规律性,或曲线或符号或文字或图像展现数学之美;数学既是哲学、科学、生物、物理等所有学科的基础又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数学文化蕴含在一个个丰富变幻的图形中,隐藏在一段段数学密码中,跳跃在一帧帧数学字符中,相比知识,数学自带的文化底蕴更加值得探究,数学美感及数学思想的传达,是数学学习追求的更深层次境界。授课教师在指导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运用语言技术、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美好事物,培养学生数学美感,散发数学智慧魅力。

(四)加强培训,发挥数学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高等学校应积极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实习实践技能方面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而且在可迁移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内容培训和指导,端正教师教学态度,建立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先提升授课教师职业价值观。同时,高等学校应积极鼓励授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授课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应重点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思考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是任课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高等学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思想品德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学校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媒介,不仅传授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学成之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思维品质。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期间,课程思政内容融入需要遵循一定技巧,具体如下。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要分清主次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及部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难度大、课程内容多,是其显著特点,学生经历一个放松的暑假,再学习高等数学,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预习巩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批改作业,更需要一丝不苟,精确认真。如果授课教师过多的追求课程思政带来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严密性、逻辑性,这种牵强的本末倒置必然给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理解带来更大的难度。如果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内容都无法理解,授课教师却牵强的不计学生接受能力的去引入思政元素,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意义,造成事倍功半。高等数学课程的第八章无穷级数内容的学习,这一章节本身内容难度较大,例题难而新,学生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如果授课教师在本章节过多讲授课程思政内容,势必会减少课程知识点和例题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和习题计算方法一知半解,甚至连基本的知识学习掌握都做不到,如何在有趣轻松的环境中去谈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要“春风化雨”

高等学校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时要找准时机,不能生搬硬套一些自认为有教育性、说服性的内容,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应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融入应该是无痕、无感、循序渐进的精神滋润,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只有当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能够让学生在复习巩固教学内容时记忆悠长、回味无穷,这种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才能够彰显出它隐藏的价值。

高等数学在导数的概念引入环节,可以借鉴去年的北京冬奥会相关内容,谷爱凌一个优美的圆弧划出了中国的世界冠军,而这一抛物线所遵循的原理正是高等数学中导数的概念相关内容。高等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为例,通过物理学中的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引入,从当前时事热点和初中物理知识两个方面衔接引入主题以加深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出导数的概念,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感到排斥,这也就是课程导入的技巧,一个优秀的授课教师在新课程的导入环节必须下足够的功夫,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和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思政的引入亦是如此,知识的插入不可生搬硬套,而应“春风化雨”。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要结合实际

高等学校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热爱伟大祖国,高等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授课教师要关心时事热点问题、善于发现身边事件,通过学生关心的、耳熟能详的事加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比如,最近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好人好事,引导同学们热爱祖国、担当使命;在东京奥运会中出现的中国奖牌,引导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在高校校园光荣榜张贴的“校园模范人物”“时代标兵”“党员先锋事迹”等材料,引导同学们学习榜样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在最近频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去成为一位出色的、受人尊重的人,要让他们理解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永远的靠山,唯有自己才是你人生最大的依靠。高等数学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为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是在国家遇到危难、民族需要帮助时你能够挺身而出的,是需要理论、实践、应用三者有机融合的整体,高等学校通过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熏陶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结语

“互联网+”新时代,科技创新向未来,高等数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的融合正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的方向。作为高等数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教授理论性的数学逻辑和知识,而是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实践道路。通过这种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帮助高等学校摆脱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政分离”的不良现象,避免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大格局下,将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思政数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3:30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3:43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