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如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管理活动之一的财务工作,其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既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又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完备的财务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优秀人才是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过程中应该以此为目标,但传统的“轻实践、重理论”的会计教学模式难以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产出目标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相契合。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范式变革中,OBE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OBE 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中坚力量,为了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建设会计学专业知识与会计岗位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学专业的教师既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会计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应该追求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务实的会计教育实践精神,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融入日常工作,把对学生的爱融入教育事业,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育生涯中,会计学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教育为公的高尚品格和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崇高的师德是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修养,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践技能,以及能够将三者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会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会的职业、职责、岗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密切关注环境变化、学生对专业理论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职业知识的传授情况、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根据不同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后不仅需要接触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的人员,而且需要不断与单位外部的银行、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供应商和客户等密切联系。同时,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也需要扩大社会交往范围,需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平时不仅要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相关人员打交道,还要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沟通和交流。可见,会计学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在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要想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才有能力进行创新性教学。会计学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平时要注重提升自身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的能力,培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外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满足自我主体动态发展的需求。
目前,一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更注重教师的学历,近年来引进了大批年轻的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并没有行业工作经验。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行业技术能力普遍不高。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理论教学内容也常常与工作实践脱节或滞后于实际。这就导致一些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毕业后无法立即胜任工作岗位。究其原因,是这些会计学专业教师缺乏实操经验,其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不高,而会计学专业大都涉及操作性较强的岗位,这最终导致其培养的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构筑了美好的未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和金融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良好的经济预期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让很多优秀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将求职目标放到上市公司、大银行、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机构上,甚至一些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优秀教师选择到企业任职。待遇的悬殊让高校在与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往往处于劣势,导致优秀人才引进困难,优秀师资流失严重。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基本属于学校行为,而教师一般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高校的培训内容大都比较单一,通常包括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等,或是不定期在学校举办一些专家讲座。其他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如“院校模式”,甚至一些师资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多是集中培训,培训形式也基本是课堂教学模式,内容上缺乏专业性,脱离会计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工作实际,因此无法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活动少有实际效果,极易造成院校的培训安排与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学校应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来。校内培训应结合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适当重视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其立足之地,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直以来,部分高校把实验课和学生实习作为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不重视实践教学,不愿意或认为没必要在实践教学上投入较多的精力。这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一项附属教学活动,歪曲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实践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校管理部门尚未建立健全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考核方面,一些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历、学位和职称,而不注重对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实际应用技能方面的考核和评价。没有从学校政策层面起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的作用,降低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效率。
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上认为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职业和收入比较稳定,便安于现状,追求发展的动力不足。一些老教师由于年龄偏大,精力不足、危机感不强;一些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因学校没有很好地激发其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感觉个人的发展空间受限,因而缺乏自我发展动力。另外,学校为“双师型”教师所提供的实践津贴十分有限,这也是这部分教师较少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引进人才方面,根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会计学专业在引进师资时应重点考虑高层次人才,即在所属专业技术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权威专家、学者和高技能人才。在分配机制方面,为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分配政策应向一线会计教师倾斜,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对于在课堂上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技能相结合,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学校应适当提高其课酬,以此作为激励并吸引人才。
优秀的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院校领导需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学院内部绩效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从具体的分配制度和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政策导向上,要重视“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培训活动的教师,学校可以视情况发放一定的补助和津贴予以鼓励。
在会计学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有许多教师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外,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可以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教学,但由于理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或专业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师除了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悉行业发展状况,不仅能传授学生会计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就业指导和发展规划指导。
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和国内尤其是省内、市内的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高度对接、相互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强和地方相关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利用产学研平台培养会计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学校各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每学期的青年教师选派计划、学生专业实习计划和毕业实习计划,而青年教师和实习学生的实习实践岗位的设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筛选和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的考核评价等均由企事业单位负责,学校予以配合。
为了促进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交流,也为了实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建立基于知识交流和互利共赢的人才共享机制。一方面,学校为了加强会计一线教师对我国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的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指导,鼓励会计学专业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可聘任部分企事业单位优秀的财务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能更好地解决会计学专业“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发挥促进作用,也可以更好地构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良好双赢格局。此外,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中。这样,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会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好评。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职业技能、就业指导和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要不断开拓“双师型”师资的培训新领域,比如除校内培训和其他高校的继续深造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派遣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研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师资方面培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培训,这也是培训的补充选择。如此,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可以全面构建教师的基础知识领域;通过制订培养规划、建立培养基地、补充培养等方式,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构建完善、可持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当前,部分会计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偏低。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要在教师监管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教师监控体制及教学质量监控体制。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主要注重考核教师的学术能力,对其教学能力的考核较少,尤其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此外,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多是采取学生评教的方式,这种单方面的学生评价有失公允。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应由学生、督导、专家、领导等按一定的比重综合测试评定。另外,对实践型教学和教师实践培训也建立一套专门的评价体系。
重理论、轻实践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已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OBE教育理念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要求高校加强会计学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就需要从完善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师资队伍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