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2-09-28 11:17靳红娜
大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靳红娜

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立德树人作为开展思政课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任重而道远,急需全面改进和加强。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立德树人是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德重教的民族,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张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把“明德”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一词的中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古人说树无根不活、人无德不信。这些都强调了立德的重要性。可以说,立德树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立德树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立德树人赋予新的内涵和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属于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这表明立德树人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立德树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担当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立足于世不能仅仅依靠职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高职教育应该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将培养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道德融合起来,造就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施困境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实用型或者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技能,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结果导致立德树人的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遇到多重困境。

(一)预期教育效果与实际教育效果的矛盾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一门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这门课的特点决定着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真诚的互动交流,但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课师生比不达标、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开展全校思政课的教学。为了缓解班级过多与教师过少之间的矛盾,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使一名教师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的机会和深入的交流。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学生人数众多,其专业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不够了解,更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情绪变化,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小组活动也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效果不理想。

(二)重专业课程与轻思政课程的矛盾

大学生的思想不定型、不成熟、不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因此,社会不良风气或者非主流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误导大学生。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程是当代高校最重要的一门人文教化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重大使命与任务,关乎大学生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品德修养的提升。

目前,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部分高职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课程轻思政课程的现象。高职院校的学制比本科学制要短,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压缩或省略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这种忽视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难以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重专业技能培养与轻道德养成的矛盾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相比,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存在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一门公共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可学可不学。而且他们还固执地认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与思政课毫无关联,学习思政课没有实际用途,只是用来拿学分、对付考试而已。因此,这些学生就不会花足够的时间来对思政课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甚至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在找工作时,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人并不能为其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或优势,因为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其专业课成绩和技术技能水平。

此外,高职院校在就业率的指挥下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上,已经逐渐变成职业培训机构。另外,由于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多数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得不强制性地压缩思政课课时,这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思政课内容的强政策感与大学学习空泛化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一门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主要特征是理论性强以及政策性和意识形态性特征明显。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国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这门课注重对理论、概念的讲解。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政治性太强,理论性知识多,空洞乏味。面对大量的理论学习,一些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他们认为思政课讲的那些国家与社会问题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就业和发展无关。另外,多数高职学生对政治学习、志愿活动等德育活动不重视,应付了事。

随着互联网的全覆盖与智能设备的大众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教育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够好,部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这就容易出现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理想信念淡化的现象。他们往往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当中,在课堂上沉迷于智能手机的现象严重,而其上课出勤率、“抬头率”不容乐观。学生手机依赖或上网成瘾加重了其学习空泛化程度。如何在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解决学生思政课学习空泛化问题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目前遇到的困境,高职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一)着重解决能力培养与品行养成一体化问题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显然,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着力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强。但是,高职教育不能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开展德育教育。在为国家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实远远比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要,尤其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作为高职院校的非专业课程,思政课虽然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真正把德育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德才兼备,德技兼备,做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相反,如果教育缺失或德育缺位,就会出现不合格“产品”。如果一个人缺德,他就不可能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就不可能获得各种发展机遇。由此可见,开展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较于职业能力,高职学生的品行修养更为重要。因此,要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专业课重在引导学生成才,而思政课重在引导学生成人。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高职学生既要学习和强化专业知识,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既要授业更要传道,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无法承担使命。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既有较高技术技能水平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技兼备的人才。

(二)着重解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统一性问题

高职教育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技能传授,不够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重视理论逻辑,忽略社会现实和高职生的思想现状。这就容易导致“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反感”现象的出现。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的迷茫和认识误区进行思政课教学,这种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还需要开展有亲和力的实践教学。首先,思政课理论教学不能没有必要的理论阐释。教师需要本着将原理讲明白讲透彻的原则,运用理论阐释问题,使学生能够分辨是非、明晰事理,以此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认可和信服其中的道理,达到内化于心,教师需要围绕着当前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探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相关实践。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属于思政课教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具有深化作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统一性,这就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对理论的学习与掌握。

总之,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要在立德树人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思政课教育工作的需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着重解决外部育人机制与内部育人机制的协同性问题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实施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仅仅靠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就能完成的。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确保各方力量始终围绕着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的实现来推进。

从外部育人机制来看,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他们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逐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这样有助于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教育的正确引导,能从多方面、多视角体会到思政教育在生活、学习以及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从内部育人机制来看,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建构“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首先,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和教学改革之中,发挥思政课育人主阵地的功能;其次,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和育人功能,建立全课程、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可以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解决好能力培养与品行养成一体化问题、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统一性问题以及外部育人机制与内部育人机制协同性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把这种教育理念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Gwendolyn Brook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