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旋 江苏省徐州市雍景新城幼稚园
当下对幼儿园课程的普遍定义是:幼儿园课程是有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幼儿园的环境、材料,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各种互动,都是课程。9月的新学期,是大班幼儿最后一年的幼儿园生活,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大班教师,我思考如何通过环境与材料的调整,如何通过系列活动的安排,使班级幼儿在自主意识、自理能力、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适宜的支持,使他们迎来快乐而有意义的开学第一周,期待开启大班新生活。因此,我们开启了班本化课程视角的大班开学第一周环境与课程支持的尝试。
1.入班动线设计,支持一日生活自主。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由入园、入班开始的。幼儿园实行自主入园之后,让我们发现幼儿作为主动学习者的潜能,设计了“自主入班”的活动规划,支持幼儿从入班开始,自主安排一日生活,萌生对一日生活的美好期待。
班级的玄关是幼儿进出班级的第一通道,本班利用教室入口到玄关的布置、物品的摆放充分为幼儿在环境中提供自主生活、学习的契机。教室入口设计自主挂衣区可收纳大件衣物。进入教室便是玄关,此处设计有三组靠墙摆放的原木色组合储物柜,储物柜为每个幼儿提供储放服饰、工具箱、线圈本的专属位置,并用幼儿的名字作为标识。储物柜的设计既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秩序的认知,又能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意识。
这是一个幼儿全面自主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通过对物品的高矮、大小、功能以及适宜性判断后进行合理摆放的学习空间。例如:幼儿会将学习用品放在工具箱中、根据衣物的大小选择悬挂或折叠,幼儿在分类物品中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在收纳物品中发展了秩序能力;储物柜设计为两个幼儿共同使用,在柜子上有幼儿的专属位置及名字,幼儿在这里可以感知到区域划分:他们对专属于自己的个人物品进行使用和整理收纳;同时,在共享的空间对物品的摆放既要考虑自己使用方便,也要考虑他人。因此,幼儿在合作使用收纳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争执,但这种争执也会带来随之的交流、合作,将会创造大量学习交往的机会。
2.自主操作材料,支持学习随时发生。
实现了入班动线支持下的自主生活管理,教师思考的便是材料上如何支持幼儿发生多样化探究。于是,“在人手一个的工具箱里,应该放什么、可以放什么、可以如何用”便成为教师和幼儿的话题。
经过教师和幼儿的讨论,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物品清单: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棒、勾线笔、线圈本、直尺、卷尺、放大镜、儿童照相机,并建立了使用规则: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保持整洁。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拿取物品,有提手且防水的工具箱能支持幼儿拿到户外探索,这些基本的学习工具能满足幼儿探索、创作、记录等多种需要。
经过对入班玄关的动线设计,同时为幼儿提供了支持自主学习的物品之后,教师所期待的学习发生了,在环境与材料的支持下,幼儿更加自立和自信,能积极、自然、轻松地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
入班玄关的环境和材料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这里幼儿能感知到生活是自己的,收纳是有序的,学习是主动的,在这个集体中幼儿有位置、有归属,当幼儿穿过玄关就已经做好了在这个集体中快乐生活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遵守规则是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是幼小衔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本班幼儿日常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经过班级审议认为,可以支持幼儿在与教师、同伴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班级的相关规则。这个过程,能够支持幼儿对规则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作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责任心。
1.制订班级公约,创建班级共同体。
班级公约是教师帮助幼儿明确行为方向、规范行为准则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策略。以往新学期开始前,教师会根据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预先设计一些规则,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新学期,大家要遵守什么班级规则”。但在这一个新学期,教师有了新的思考。教师认为,建立班级共同体的首要原则,就是班级的约定应该由幼儿和教师经过共同讨论而形成。
教师给孩子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班级就是我们共同的家,需要每一个人来维护,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这里既安全又快乐?”幼儿经过思考,提出了诸如不能推人、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不能随地丢垃圾、不能在教室里奔跑等想法。伴随着幼儿的发言,教师用正面复述的方式肯定幼儿的想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最终形成了包括:支持合作、爱护环境、及时提问、乐于分享等“新学期班级公约”。和过去的“不能做什么”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做”更加容易使幼儿接受,并支持其良好行为的发生。
经过这次讨论形成了班级的“新公约”,并且使教师发现幼儿有主动思考的能力——幼儿从自身经验、经历出发提出想法的过程中,萌生了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自信。他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愿意倾听和理解同伴的观点。因此,教师发现,一个优秀的班级共同体,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有发言权,都有表达自己需要和意愿的权利。根据集体意愿制订的班级公约使幼儿更加了解并愿意遵守。
2.讨论区域规则,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区域学习是一日课程中的重要实施途径。有哪些区域?区域如何设置?区域学习如何实施?这一系列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第一周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师和幼儿首先讨论:“我们的班级中可以有哪些学习区域?我们的学习区域应该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讨论方向,在讨论中了解幼儿的需求与兴趣,最终在室内设立了语言区、美工区、生活区、数学区和科学区,室外设立了建构区、音乐区、表演区等动态区域。在设计区域摆放位置时教师和幼儿讨论每个区域的游戏特点,依照区域空间设计的要素使幼儿在设计时关注室内资源的利用,例如:“生活区经常需要清洗食材,应该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在语言区读书时需要哪些环境支持?”幼儿专注地思考问题并举一反三,相继提出一些设计要点:美工区、生活区、科学区要靠近水源,语言区和科学区需要有明亮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等。幼儿多方考量本班空间大小、资源利用等情况,对区域设置进行了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听取他人的想法,观察周围环境并合理利用,体现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潜力。
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结合大班幼儿发展目标,为幼儿提供了与主题相关又有挑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和幼儿讨论:“我们还需要什么材料,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材料?”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需求,并从日常生活、废旧材料、自然材料多方资源入手,丰富本班学习材料。教师对幼儿提出材料的要求:安全的、卫生的、可操作的。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本班级区域中投放了幼儿有兴趣、有挑战、有经验又全面的材料,为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支持和机会。
当室内的硬件环境已经准备就绪后,教师请幼儿思考:“在区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幼儿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区域游戏经验,他们回顾已有经验,总结了以下观点:在游戏中要多尝试,爱护材料,不浪费材料,合作游戏等等。教师引导幼儿将其归纳并分类,为每一个区域设计其特有的规则。比如在美工区的规则中,幼儿提出:节约材料,友好相处,小心使用剪刀,发挥想象,把物品放回原位。教师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贴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位置。
在设计区域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从选择区域、布置区域、建立规则一步步发展,使幼儿不断加深对班级的归属感,教师支持幼儿做自己能做的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心理上更加自信,行为上更加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倾向将是未来学习和发展的良好品质。
3.应对突发事件,在处理中学会学习。
班级是由一个个独特的幼儿组成的动态化群体,不同的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分析本班幼儿的近期表现,相信幼儿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和等待。
在户外写生时,有几名幼儿在近距离地争相观看蓝雪花。教师观察到有幼儿踩在了一旁的花草上,其他幼儿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我们提醒幼儿注意脚下的植物,并在活动后召集幼儿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教师抛出问题,请幼儿寻找适宜的解决办法,幼儿就此问题相继提出了轮流观看、爱护花草、不随意采摘、团结友爱等注意事项。
此规则的制订是由突发事件展开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预见力,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该注重观察幼儿、学习放手,提供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将会使幼儿变得更加独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内驱力。
经过开学一周的班本化课程实施,我对“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具体事件,再次检验自己的儿童观,立足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环境创设和课程开展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