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跃华,张小文,王佩光
(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 523000)
周围性面瘫,西医称之为面部神经麻痹或贝尔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所引起,以口歪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耳后疼痛等问题,是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且研究表明,经治疗后仍有10%左右的面瘫患者留有不同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主要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抗感染及营养神经治疗,虽然能够促进症状的改善,但疗效有限。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吊线风等范畴,因气血不足、风寒侵袭、脉络空虚而致经脉阻塞、肌肉麻痹不收,治则以活血通络、扶正祛寒为主[2]。针灸于199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面瘫的中医治疗适宜技术之一,可化瘀通络、利水消肿,但面瘫病程较长,患者长期接受针刺刺激易产生耐受,且有学者认为急性期不宜刺激过大。而火龙罐是一种新型中医疗法,将艾灸、推拿、刮痧、走罐集合为一体,有调、通、温、补的作用。且临床少有火龙罐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文献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火龙罐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5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9例,年龄18~75(50.05±7.65)岁,病程1~6(3.26±0.53)个月,面瘫患侧:左侧10例、右侧26例;证型:风热型8例、风寒型12例、气滞血瘀型16例;基础疾病类型:高血压12 例、糖尿病15 例、冠心病9 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 例,年龄16~74(50.98±7.35)岁,病程1~6(3.19±0.50)个月,面瘫患侧:左侧11 例、右侧25 例;证型:风热型9 例、风寒型13 例、气滞血瘀型14 例;基础疾病类型:高血压10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侧、证型、基础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符合《实用神经病学》[3]中周围性面瘫的西医相关诊断标准,起病较急,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前面部不适感或者耳内疼痛,部分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听觉过敏等;②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指南》[4]中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相关诊断标准,以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的一种病症,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斜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周岁,病程7 天内(处于急性期),为首次发病,一侧面肌麻痹;③经颅脑CT等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④认知功能较好,能够配合治疗;⑤临床资料完整;⑥患者均知晓研究,并确认签字。
1.4 排除标准①外伤导致面部肌肉神经麻痹者;②合并面肌痉挛等疾病者;③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障碍者;④存在明显火龙罐或针灸禁忌症者;⑤研究中途自主退出者。
1.5 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患者营养神经药物,并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火龙罐结合针灸治疗,具体如下:⑴火龙罐:嘱患者穿宽松衣领上衣仰卧于病床,使患者患侧面颈部充分暴露,将靳艾精油适量均匀涂抹于患者面颈部。选取玄石加紫砂混合烧制而成的小号火龙罐,将靳艾柱置入罐体中,压实后使用气火枪将其炭化,再将罐体倒置使艾烟向下,对患侧面部进行推揉走罐。注意操作过程中,罐齿与皮肤所呈角度为30°,一手握住罐体,且掌小鱼际与患者皮肤紧贴,走罐的同时,使用小鱼际进行推揉。隔天1 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2 周。⑵针灸:①局部取穴。选取患者阳白穴、下关穴、颊车穴、迎香穴以及地仓穴,以平补平泻法实施针刺,并留针30min。②辨证取穴。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候,对相应穴位进行选取,其中风热型选取大椎穴、合谷穴及曲池穴;风寒型选取合谷穴及风池穴;气滞血瘀型选取肝郁穴及膈俞穴。③辨病取穴。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若是由高血压所导致的面瘫,则对曲池穴及太冲穴进行施针。每周施针6 次,连续施针1个月。
1.6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临床中医内科学》[5]的相关标准制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口歪眼斜、眼裂增大、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良等,每个项目评分在0~6 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②面神经功能:采用H-B 面神经功能分级[6]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值在0~30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与面神经功能呈反比。Ⅰ级为面神经功能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可见明显面部肌肉挛缩;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可见明显面肌瘫痪;Ⅴ级为重度功能障碍,面肌仅有轻微运动;Ⅵ级为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系风寒、病毒感染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受压迫,或因茎乳孔内骨膜炎致使面神经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理变化主要是水肿变性,以闭眼障碍、口角下垂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味觉及嗅觉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7]。因此,西医认为早期实施抗炎、消水肿、防止神经变性、及时修复神经损伤是治疗的关键,故临床主要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抗感染及营养神经治疗,虽然能够促进症状的缓解,但疗效有限[8]。
而中医称周围性面瘫为“口僻”,认为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且《内经》有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可知邪气随面瘫病程的发展不断向人体内入侵。急性期风邪侵袭面部肌肤,病邪部位尚浅,邪气盛而正气有余,当以益气固本、活血通络为主。
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样,尤以针灸治疗历史悠久,效果见长。且一致认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相较西医有明显优势,因此,急性期给予适当的针刺良性刺激,使微循环的调节及血流量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毛细血管流速加快,从而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水肿吸收,炎性反应消退,通过提高神经元存活率,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神经元胞体的凋亡,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
从解剖学上看,面神经主要包括运动神经,支配面部表情,其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等。针刺面部穴位可直接刺激面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其中,取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以疏通太阳、阳明和少阳三阳之经气。阳白穴有疏风通络之功,针刺阳白穴能大面积刺激面神经颞支所支配的额肌,加快面部血液循环;针刺下关穴可刺激面神经颧支所支配的颧肌及眶下神经所支配的颧骨部肌肉,使患者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刺激地仓刺激面神经颊支及下额缘支所支配的颧肌、颊肌、笑肌、上唇提肌等口角周围的肌肉。地仓穴、颊车穴通络养血,疏调面部经筋,防止面肌萎缩;诸穴配伍,可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使肌肉、神经取得充分的营养,同时也加速对代谢产物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对神经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认为拔罐对皮肤腧穴产生良性刺激,可使玄府开放疏泄,由里而引邪及肌表,逼病邪于机体外,以发挥活血通经、散寒解郁之功效,驱除邪气,调节脏腑经络,平衡阴阳,充营卫而固肌表、密腠理。而火龙罐是集走罐、推拿、刮痧、艾灸、点穴于一体的中医综合治疗工具,其中,罐体的主要成分为玄石加紫砂,具有较高的导热效果;罐口为花瓣状,有利于施罐时对温度的调控;施罐过程中使用靳艾,能够有效提高药效,增强药物渗透力,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在治疗上结合揉、碾、推、按、点、闪、摇、熨等多种手法,有调、通、温、补的作用,即调节神经机能,平衡脏腑气机;通经活络,改善器官供血;以火攻邪,祛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挟正祛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系统之作用,进而改善面瘫症状[9-10]。
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火龙罐结合针灸的应用效果更好。此外,两组治疗后H-B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体现出火龙罐结合针灸在改善面神经功能上的优越性。究其原因,火龙罐主要对头面部手三阳经进行走罐,可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发挥温煦头面部三阳经气的作用,进而起到水湿消散、气机舒畅的效果;火龙罐艾灸能够发挥药力与温度的双重作用,进而更好地作用于经络及穴位,通过对三阳经气进行激发,促进血液气化及推动作用的增强,促进津液转输的正常运作;火龙罐能够对神经兴奋及抑制过程进行调节,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针灸用于面部,能够发挥抗病毒、抗炎效果,有利于促进面部血管痉挛的减轻,对人体面部微循环进行纠正,进而促进神经组织血供的恢复,还可促进面部兴奋性的提高,使神经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强,进而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改善达到改善面部神经功能的效果[11]。此外,火龙罐中薪艾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机酸类等物质,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且燃烧能够通过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加快机体新陈代谢,进而调节面神经功能;针灸能够促进面部血流量的增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面部组织的修复及面部肌力的增加,促进面部神经及炎症消散,最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改善[12]。
综上所述,面瘫患者给予火龙罐结合针灸治疗,相比于西医常规治疗,能够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远期观察、疾病其它分期临床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