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下中小学“双减”工作实施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2-09-26 04:25杨莉娜樊雅琴李凤堂杨春芳符晓梅刘明娜
当代教育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问卷作业

曹 瑞 杨莉娜 樊雅琴 李凤堂 张 妍 杨春芳 符晓梅 刘明娜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对待、重点部署和落实“双减”工作,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是针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中存在的作业过多、过难、不堪重负现象提出的。尤其是作业量过多、时间过长、身心过累的校外补课而造成的过重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该政策旨在通过加强校内和校外的综合治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工作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在作业设置上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严格控制在校学生的作业总量和难度,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开展针对个性化需要的作业辅导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二是整顿、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遏制良莠不齐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盲目、无序发展。通过治理,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带来的身体负担、心理负担以及家长的经济负担。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双减”政策旨在重建教育生态,通过减负、提质、增效、赋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如何落实“双减”政策也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查阅中国知网发现,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截至2022年2月13日,以“双减”为主题,搜索到2397篇文献。通过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校外机构培训”“作业负担”“作业设计”几类文章。校外培训需求动因[1]、校外培训机构治理[2]、作业设计与改进[3]、考试管理机制[4]、课后服务供给方式[5]、公共教育体系重构[6]以及“双减”实施的现实困境[7]等理论性研究居多,“现状调查”为主题的研究较少,仅发现7篇相关文章。有研究对作业量开展调查,发现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8]但“双减”后家长的焦虑是否同样得到了缓解抑或更加严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双减”后家长的群体性焦虑问题日益严峻,并不像学生焦虑那样得到同样的缓解。[9]家长的焦虑情绪到底来自何处,双减背景下家长对教育的期许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准确的把握。此外,对于“双减”的实施来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亦是主要责任主体,“双减”实施效果调查需全方位考虑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感受和体验,遵从各方利益主体的公共权益。

从“双减”政策的内容看,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久久为功,除了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外,政府部门要强化管理、净化外部环境,家长、学生也要积极配合、相向而行。[10]实行“双减”要建立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双减”需要和谐与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注重建立政府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之间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而不只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不是“博弈”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与迎合,而应是“互动”的“政策”与“对策”相互促进的教育实践创新运动。[11]相关实证研究也提出,要高度关注“课后服务”的四个主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家长主体和学校主体”[12]。因此,要想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必须基于多元综合治理的视角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有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充分,但是实证层面的研究非常匮乏,亟待加强。本研究从学生、家长、教师和管理者四个层面入手开展中小学“双减”工作实施情况调查研究,针对每一主体设计特定的问卷内容,以期全面深入调查“双减”工作实施成效,为下一步深入推动“双减”落地提供实证研究的参考。

二、调查的方法

(一)工具与内容

调查工具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制的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四个层面的问卷,旨在重点了解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学校的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等情况。

学生问卷共包括18道题。其中,4道为基本信息题,11道为主体内容单选题,2道为主体内容多选题,1道为主体内容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学校“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满意度、学生作业基本情况、学校课后服务情况等内容。

家长问卷共包括34道题。其中,7道为基本信息题,21道为主体内容单选题,5道为主体内容多选题,1道为主体内容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家长对学校“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满意度、“双减”前后孩子的学习负担的变化、孩子每天在家完成作业的实践、“双减”是否减轻对孩子的教育焦虑等内容。

教师问卷共包括41道题。其中,10道为基本信息题,24道为主体内容单选题,4道为主体内容多选题,3道为主体内容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在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建议等。

管理人员问卷共包括37道题。其中,6道为基本信息题,23道为主体内容单选题,5道为主体内容多选题,3道为主体内容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在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学校面临的困惑和建议等。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向天津市滨海新区7所中小学校发放问卷,被调查对象包括被调查学校全部中小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各学校精心组织,确保不同类型的问卷准确发放给特定对象。

最终回收学生问卷10,651份,其中有效问卷10,649份;回收家长问卷11,476份,其中有效问卷11,470份;回收教师问卷658份,其中有效问卷658份;回收管理人员问卷56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

(三)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涉及学生、家长、教师、管理人员四类人群,涵盖了中小学各个学段,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虽然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为了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调查把高中学段一并纳入进行研究。

表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双减”政策的宣传阐释情况

调查发现,学校对“双减”政策非常重视,宣传及时、到位,家长和教师对该政策的知晓度较高,但是学生对“双减”政策的知晓率相对偏低。数据表明,100%的学校管理者和99.7%的教师都表示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双减”政策的解读及宣传。98.7%的家长表示接受了这一政策宣传。但学生的知晓率只有71.3%,初中生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在80%左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晓率为59.2%,高中生为49.8%。一方面,这说明教师向学生宣传这一政策的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学生对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不甚了解;另一方面,虽然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初高中是衔接贯通的,高中教育阶段也应将政策宣传到位,并尝试开展“双减”工作。

(二)“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情况

1.作业管理方面

作业管理机制比较健全,但是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学校均建立了作业统筹安排机制、作业公示制度和集体教研等制度,但是只有69%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调查发现,不存在学校让家长批改作业的情况,说明各学校在作业的管理方面比较规范,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文件要求,并且对教师自身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际效果与理想之间仍有差距,如更为精细化的作业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22.5%的教师反映作业质量评价每月开展一次,18.5%的教师反映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机制、制度方面的建设是政策落实的第一步,但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步,相关制度应落实下去。学校管理者、教师应遵守制度规定,严格落实“双减”措施。

作业总量基本符合要求,各学校均比较重视作业指导。有65.1%的学生表示当前的作业量与上学期相比有所减少。对于学生家庭作业时间的认识相对一致,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如小学一二年级69%的学生、61.4%的家长认为没有作业。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估计的作业完成时间与学生和家长认为的时间存在差异,如小学三至六年级只有76.6%的学生和74.8%的家长认为60分钟之内能完成作业,而有84%的教师认为60分钟之内可以完成,这说明教师对作业量和完成时间的估计与学生实际完成时间有所差异,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以调整作业设计和安排。调查显示,88.8%的教师认为自己布置的作业学生能独立完成,95.7%的教师自己批改作业,90.6%的教师能做到面批面改,93.3%的教师能对困难学生进行答疑,61.1%的教师能有余力对学生进行指导。这说明各学校都比较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指导,49.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课后服务这段时间内进行补习辅导或答疑。

2.课后服务开展方面

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度较高。初高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了课后服务,小学的参与率在60%左右。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是下午六点,但是家长期望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下午五点到六点半之间各有不同,如何制订更加符合不同家长需要的课后服务方案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课后服务方案完备,辅导学生作业是学校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类型方面,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三类群体给出的答案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相同点在于三者都聚焦在了辅导答疑、兴趣小组、上自习三种活动上;不同点在于,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将课后服务重心放在了前两种活动上,上自习只占小部分比例,但是学生认为三种活动的开展频率大体相当。这说明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应加强落实课后服务举措,不要让措施只停留在制度层面。

教师是参与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学校在岗教师均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且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进校外教育机构,约一半的学校能够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课外活动。结合当前“双减”政策下教师工作负担较大的现实情况,本研究认为在引进社会人力资源、扩大校内师资力量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三)“双减”政策的阶段性效果

1.学生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对于本学期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工作,总体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94.7%的学生反映比较满意。82.1%的教师和65.5%的管理者认为当前开展的课后服务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

总体上,65.1%的学生认为自己本学期每周作业量和上学期相比减少了。37.1%的学生认为“明显减轻”,38.7%的学生认为“有所减轻”,11.6%的学生认为“没有减轻”,还有12.6%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如果0代表课业负担为最轻,10代表最重,让学生用数字写出对课业负担的感受,各学段平均值分别为:小学低段2.13,小学中高段2.99,初中4.34,高中4.92。全部被调查学生课业负担的平均值为3.11,说明总体上学生对课业负担的感受比较轻。

3.学生全面发展空间和时间有所增加

48.9%的家长认为“双减”以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56.8%的家长感觉孩子作业在学校能基本完成,回家辅导作业的任务有所减轻。且“双减”以后,多数家长会引导孩子做家务、开展亲子阅读和户外活动等,增进亲子交流。同时62.3%的学生认为本学期每周体育运动时间和上学期相比有所增加,49.9%的学生认为本学期每周睡眠时间与上学期相比有所增加。

四、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双减”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诸多难题,基于多元参与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者层面

基于学校管理者层面的问卷(包括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学校管理者们认为“双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在于:(1)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工作积极性不足。学校管理者认为教师工作时间变长、工作负担加重,没有更多时间研究教材。如何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舒适区,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是下一步学校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2)直插一线课堂的教师深度培训有待加强。调查显示,89.3%的管理者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亟待加强,尤其是问题指向的高质量的培训。(3)本校教师是实施课后服务的绝对主力,课后服务资源开发不充分,社会资源引进比较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当前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和校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是一项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学校教育仅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4)对于“双减”政策,家长和学校的理解和支持还不够,有些家长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学校与家长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导致学生在校管理难度加大。

(二)教师层面

基于教师层面的问卷(包括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们感到“双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在于:(1)“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师工作时间变长,工作负担加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很难兼顾工作和家庭。调查显示,62.5%的教师认为“双减”对个人工作影响较大,其中一个表现是教师工作时间变长。由表2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教师工作时间每天在10小时以上,总计仅3.2%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41.2%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为8—10小时,37.2%的教师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18.4%的教师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从各学段情况来分析,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往后依次为小学一二年级、初中、高中。实施“双减”以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调查显示,实施课后服务后,83.9%的教师没有获得过补助。97.6%的教师认为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很有必要。89.3%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开始尝试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8.9%的学校还没有实行,1.8%的学校正在准备着。以上结果表明,“双减”工作在短期内存在延长教师工作时长的问题,且弹性上下班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到位,课后服务补助亦是缺乏。教师的压力增大,但权益尚未得到较好保障。(2)“双减”政策还没有得到家长很好的理解。有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作业减少,甚至会为此去投诉学校或老师;有的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教学计划;有的家长不履行自身的家庭教育职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老师;有的家长只注重分数,不管孩子成长。(3)部分学生的心态过于放松。这和家长的焦虑心态形成鲜明反差,学生过于放松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激化亲子矛盾,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

表2 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长情况

(三)家长层面

基于家长层面的问卷(包括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们在“双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家长的焦虑仍处于较高水平。当问及“双减”实施前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是否有变化时,31.1%的家长表示焦虑增加了,39.9%的家长表示没有变化,29%的家长表示减少了。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年级家长的焦虑增加的最多,往后依次为小学低段家长、小学中高段家长。高中家长的焦虑增加的比例低于其他学段的家长。

表3 “双减”实施前后不同学段家长焦虑的变化情况

进一步分析表明,家长的焦虑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升学压力(66.7%),其次为作业辅导压力(32%),再次为担心孩子因没上课外班会“落后”的压力(30.3%),有18.2%的家长表示没有焦虑,2.8%的家长选择其他。

图1 家长焦虑的来源

家长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有部分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调查显示,义务教育学段家长在双休日和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段,仍然存在给孩子报课外班的情况,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家长给孩子安排课外班的情况

(四)学生层面

基于学生层面的问卷(包括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双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1)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总体上学生最希望的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比例,百分比由高到低为:各类体育艺术活动(69.3%)、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65.6%)、指导完成作业(51.6%)、菜单式个性化学习与辅导(42.2%)以及各类劳动课程(34.2%)。前文分析发现,辅导学生课业是当前课后服务实际工作中占比最高的内容,这和学生多样化的内心需求有一定差距。在学生看来,他们最希望的课后服务活动是体育运动和各类兴趣小组,以此来拓展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点管理人员和教师是认可的,且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方案亦是如此规划,但学校的实际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了辅导答疑上。这说明学校在“说”与“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学校强化自身执行力。(2)在各种压力源中,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最大。调查发现,25.6%的学生表示压力来自父母,4.1%的学生表示压力来自老师,25.2%的学生表示压力来自自己,还有45.1%的学生表示没有学习压力。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学段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存在逐渐增加的趋势。学生的压力来源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小学阶段来自父母的学习压力最大,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自身,来自老师的压力一直比较稳定,各个学段均在4%左右。

表5 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案,将提升课堂教育质量、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完善课后服务质量与校外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综合实力,强化“双减”工作的组织推进,让学生彻底回归课堂主阵地。统筹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构建市区校三级互动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答疑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针对调研中发现少数家长、学生对“双减”政策认识不到位,对“双减”工作采取的一些改革举措不理解、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和解释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双减”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多方联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

调查发现,当前的课后服务还是以答疑、辅导作业、自习课等形式为主,偏重知识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还有待提升。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需求。

1.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能力素养

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拓宽课后服务的空间资源,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充实人力资源,挖掘各种场馆、企业、大学等机构可以提供的课程资源,如职业生涯规划、文学作品鉴赏、体育与艺术交流、科学普及与实验、社会实践活动、非遗进校园等,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学校自主管理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性和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师资源,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建议区域统筹、教育牵头,协同体育、文化等部门多方面参与,政府为基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教师资源储备。制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政策,在获取报酬、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奖励评优等方面,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考量范畴。加强对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的专项培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课后服务教师队伍。

2.建立管理保障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安全与质量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灵活使用政府补贴、家庭成本分担、企业捐助等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政策,在家庭认可且可负担的基础上,确保课后服务经费充足。学校要制订完善的课后服务安全措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课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和管理学生课后服务的安排。

3.完善主体联动机制,融合社会力量助力课后服务提质

建立区校联动机制,共同探索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课后服务体系。构建融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平台机制,探索引入退休教师、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专业力量,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等校外活动场所合作,共同开发课后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措施协同。促进大学、职业院校、企业、家庭等社会各界参与到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中,多方联动更有力地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课后服务效能。

(三)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调查显示,“双减”对教师的个人影响比较大,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有所增加、相应补助没有及时到位。除此之外,还会产生很多教学以外的繁杂问题,让老师们应接不暇,疲以应对,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难以平衡生活和工作,产生心理压力。再者,“双减”工作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时间精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等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双减”政策下教师负荷过重有其一定的现实性和必然性,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缩影。当然这一矛盾亦有其短暂性特征,会随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双减”工作的进一步落实落地而逐渐缓解和改善。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师的“弹性坐班制度”

避免教师课后服务工作负担过重。确保教师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实施人性化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时间,确保教师的合法休息权和自主发展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有研究提出,学校可以采用“核心工作时间”与“弹性时间”相互衔接的方式,增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13]还可以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教师的AB岗制度,为临时需要请假的课后服务教师提供应急调整方案,为教师请假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解除其后顾之忧。

2.要加强教师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师的工作任务加重,责任压力变大,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做好“双减”工作的相关培训势在必行,这既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教师的工作意愿。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师德师风;二要加强团队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学科集体备课与跨学科集体备课,重视教育科研与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鼓励“一专多能”,发挥骨干教师的特长,为每一位教师展示多项教学才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同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改革评价教师工作的机制,“在评价教师时,重要的是评价教师教学的态度、方法、水平和质量,以及教师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地塑造学生良好品格”[14]。

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推进“双减”政策的扎实深入推进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增强科研意识,鼓励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双减”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关心的诸如“学生作业的设计”“课后资源的开发”“家校协同的有效路径”等问题,鼓励专家、教师共同进行有关“双减”工作的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多方机构共同发力,为中小学校课题提供“手把手、一对一”指导,提高课题指导效率,切实加强课题成果转化。二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资源,大力开展“双减”相关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校更科学地开展此项工作。三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有机结合,加强对各地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经验的梳理、总结和提升,发挥先进经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完善“双减”综合治理机制,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当前社会的教育内卷、教育焦虑等现象密不可分,这既是社会冲突矛盾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教育问题社会化的表现。因此,“双减”工作的推进和完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努力。调查显示,从“双减”实施半年的时间节点上看,部分家长身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的现象还存在,因此,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双减是否成功的关键。

1.深入宣传阐释“双减”政策

争取家长理解并支持“双减”工作是下一步“双减”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强家校社合作,形成彼此之间的高度认同,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建议各学校有序组织家长开展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人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监护、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切实为“双减”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2.推进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调查发现,实施“双减”半年以来,家长的焦虑程度并没有明显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一趋势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双减”工作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全社会都必须行动起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的社会竞争环境,从社会多元共治的视角切实减轻家长的焦虑和担忧。建议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委会制度、家访制度、家长学校制度等,完善社区教育和服务制度,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家校社联动的长效机制建立,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抓共管氛围,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双减”独立调查,加强“双减”督导评估

调查发现,在“双减”工作推进过程中,学校作为政策落实的主体,在深刻把握“双减”政策实质要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方面仍然存在推动落实浮于表面的问题。比如,在作业总量的控制方面,虽然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比上学期有所减少,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无变化或有所增加,且还有一定比例学生的作业总量超出了政策的规定。此外,各学校学生课外服务的参与率不同,课后服务结束的时间和服务的内容也参差不齐,课后服务有效开展及质量提升亟待加强。因此,为提升政策落地实效,必须强化“双减”督导评估。

1.明确“双减”督导评估重点,细化“双减”督导评估细则

各地在推动“双减”落实过程中,结合《意见》要求,应明确将“双减”列入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将“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纳入政府履职督导评价,并设立专门的举报平台,强化社会监督。同时,结合开展“双减”专项督查,对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情况实施专项教育督导。鉴于“双减”政策已经在各地全面落实,督导评估或专项督查的重点应聚焦于政府或学校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如何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双增”。通过正向引导的方式,鼓励地方和学校主动探索、发扬优势,在减轻学生校内、校外过重负担的同时,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增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提升育人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实效。

2.开展“双减”独立调查,常态化跟进督导

对“双减”工作持续推动情况,应开展独立调查,全方位跟进深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可与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相结合,加强对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等工作的日常指导,切实帮助学校提质增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育人实效。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持续跟进,指导学校切实改进。同时,结合独立调查开展“双减”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群众关切,拓宽社会参与、多元主体联合推进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3.完善“双减”专项督导问责举措

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应进一步压实督导责任,重点指导各地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家长责任,增强家长监护、教育责任意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共抓共管氛围。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细化完善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对推进落实政策履职不力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依照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予以问责,切实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双减问卷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问卷网
作业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