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益亨,潘光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 温州 325200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轻者入睡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国医大师代表当代中医学术的最高水平,学习、研究其医案对提高后学者的临床水平大有裨益。因此,笔者从数据库收集国医大师治疗失眠的医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获得24位国医大师的112例医案。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探析其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以资同道借鉴、学习。
1.1 数据来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分别以90位国医大师姓名和失眠或不寐作为主题词检索,检索国医大师论治失眠经验的相关文献,时间范围为2019年10月以前。
1.2 纳入标准[2]纳入: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诊断标准[3]者;2)国医大师论治失眠的临床个案报道、病例系列报道、经验总结;3)以中药汤剂为主要干预方式,且临床疗效评价为有效;4)文献涉及的处方有明确的药物组成与剂量。
1.3 排除标准排除:1)干预方式兼有中医外治法者;2)失眠不作为独立疾病者。
1.4 数据录入将收集的54篇文献,112例医案,133诊次进行数据处理,建立Excel表格,将医案编号、出处、患者、年龄、药物组成等依次录入。药物名称、功能分类按照《中药学》[4]进行规范,如“炒酸枣仁”规范为“酸枣仁”,“姜半夏”“法半夏”规范为“半夏”,“煅龙骨”“煅牡蛎”规范为“龙骨”“牡蛎”,等等。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针对医案中出现的药物频数和药物种类进行频数分析;针对医案中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5]。
2.1 药物频数通过对筛选出的医案进行药物统计,共得药物204味,频数为1771次。其中,频数大于10的中药有53味,累计频率达76.96%。主要药物频数及频率见表1。
表1 药物的频数及频率
2.2 药物种类按《中药学》中分类标准对204种药物进行分类,共分17类。其中补虚药出现42味,452次(占25.52%);安神药共出现14味,频次为259次(占14.62%);清热药共出现26味,频次为239次(占13.49%)。以此三类药为主,累计频率达到53.63%。各药物种类情况见表2。
表2 药物种类分布情况
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选取频数大于15的药物共39味,运用SPSS 21.0进行药物聚类分析。选择组间联接法,距离测量选择平方Euclidean,可分15类。结果如下:C1:白芍;C2:白术;C3:百合、大枣、党参、茯神、合欢皮、黄芩、麦冬、牡丹皮、夏枯草、知母、栀子;C4:柏子仁、黄芪、人参、五味子、远志;C5:半夏;C6:柴胡、赤芍、川芎、红花、牛膝、生地黄、桃仁、枳壳;C7:陈皮、枳实、竹茹;C8:丹参;C9:当归;C10:茯苓;C11:甘草;C12:黄连;C13:龙骨、牡蛎;C14:酸枣仁;C15:夜交藤。见图1。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1 用药频数分析从频数分析表来看,使用频数前四的药为甘草、酸枣仁、茯苓、半夏。其中前三味药为酸枣仁汤的主要组成药物。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书中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此方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失眠,被誉为古代的“安眠药”,是临床治疗失眠病较为通用的方剂。
甘草,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日华子本草》谓其:“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7]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伤寒论》的炙甘草汤就是治“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经方。现代研究[8]232表明,甘草制剂及其提取物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多与一些镇静药物配伍用,临床效果较好。
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是治疗失眠病的专病专药。《名医别录》记载:“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9]若治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之失眠,常与当归、白芍、何首乌、龙眼肉等补血、补阴药配伍;若治心脾气血亏虚之失眠,可与黄芪、当归、党参等补气养血药配伍,如归脾汤;若治心肾不足、阴亏血少之失眠,可与天冬、麦冬、生地黄、远志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
茯苓,性味甘、淡、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10]医学家因其可益心脾而宁心安神,于治失眠方中每多配伍应用,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柏子养心丸等。现代药理证明,茯苓有镇静安神的作用[8]109。
半夏,性味辛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半夏对失眠的治疗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邪客第七十一》篇记载:“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治之奈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11]所载半夏秫米汤是难得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是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名方。其后出现的半夏-秫米-茯苓,半夏-茯苓-梗米,半夏-薏苡仁,半夏-夏枯草,半夏-百部等药组在失眠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合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12]阴阳失调,阳不归阴是失眠病发病的重要病机,而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故在治疗失眠的方药中经常选用。
3.2 药物分类分析通过对医案中204味药物进行分类分析,我们发现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使用频率较高。失眠的主要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治疗重在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在失眠的证治分类中,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较为常见,运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等法均涉及补虚药物。如以人参、白术、甘草等补益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熟地黄补心脾之血,百合、生地黄、麦冬、天冬补心肾之阴,等等。因此,补虚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失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所以安神药每多应用,或养心(血)安神,或重镇安神,或解郁安神。本次统计中,频率较高的安神药有酸枣仁、龙骨、柏子仁、远志、夜交藤、合欢皮等。失眠的病因虽多,其病理变化多为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于阴。对于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等证型,或滋阴降火,或疏肝泻火,或清化痰热,均需使用清热药物。长期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伴有心烦,舌质偏暗,有瘀点,古有“顽疾多瘀血”之训,故需从“瘀”论治。笔者所阅国医大师医案中,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也颇为常见。情志失常是失眠病的重要病因。如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因此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是失眠病治疗的重要方面。
3.3 聚类分析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较有意义的5组药组。C3组药味多为清热泻火滋阴之品。百合、麦冬清心安神、养阴润肺,栀子、知母、夏枯草、黄芩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有学者从心火论治失眠,也有学者认为顽固性失眠多因脏阴亏虚,痰火内伏,神不守舍,魄不归位,魂不潜藏所致,可注解本组药物。C4组:柏子仁、黄芪、人参、五味子、远志为柏子养心丸的主要组成。柏子养心丸可用于治疗心气虚,阴血不足,心肾失调所致的失眠多梦。方中柏子仁配酸枣仁养心安神,人参、黄芪补益心气,配合当归益气生血,五味子益气敛阴安神,远志配茯苓养心安神、交通心肾。C6组为血府逐瘀汤的大体组成。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其主治涉及“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在此3条所治症目下分别记载:“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一两副痊愈。外无良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副可除根。”[13]足见该方对于失眠病的治疗意义。C7组三味药来源于温胆汤。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方中竹茹配伍半夏,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枳实亦为一温一凉,理气化痰之力增。全方对胆郁痰扰所致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等症多有疗效。C13则为重镇安神的著名对药:龙骨、牡蛎。龙骨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可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二药配伍有益阴潜阳,镇静安神之功;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14]。可用于阴虚阳亢所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综上所述,通过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国医大师治疗失眠的一些用药规律,如高频用药、常用药物类别、药对及基础方。其用药以补虚药和安神药为主,并辨证配伍清热、祛瘀、解郁、化痰等药物。其治法以扶正补虚、养血安神为主,涉及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化痰和胃等多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