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满香 张秋霞 陈思映 张冬媚
混合痔作为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约占梅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就诊人数的60%,而混合痔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无助感、失眠等负性情绪,要求无痛是患者的最基本权利[1]。对于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现阶段主要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另外也有患者通过耳穴贴压、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等方式进行镇痛,但起效慢,无法及时对患者疼痛进行有效缓解,所以寻找快速有效的即时止痛方法非常重要[2]。据相关研究指出,腕踝针适应证广泛,对各种痛症治疗效果确切[3]。腕踝针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而且操作安全方便,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腕踝针起效时间通常在10 min左右,使患者痛苦减轻,使其住院期间舒适度得到提升[4]。本文从2020年6月-2021年5月择取梅州市中医医院6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患者实施腕踝针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本院6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纳入标准:本科收治的混合痔(Ⅲ~Ⅳ度)术后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哺乳或妊娠妇女;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合并感染,对针刺无法耐受等。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平均(46.96±7.78)岁。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最大66岁,最小31岁,平均(46.79±7.8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止血、换药、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红外线灯照治疗。换药操作应注意动作轻柔,可使用凡士林油纱条或中药生肌玉红膏纱条,将其塞入肛门,经正常肛管皮肤进入,药物纳入之前需要在肛门外涂抹马应龙痔疮膏以减轻疼痛。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腕踝针,患者在每天换药后10 min实施腕踝针治疗,在双下六区留针2 h,选择靠跟腱外缘部位作为针刺部位,先常规消毒处理,选用0.25 mm×25 mm针具,一只手对进针部位进行固定,另一只手用拇指、食指与中指持针,针身与皮肤呈30°夹角,快速刺入至真皮,之后压平针身,使其按照肢体纵轴缓慢刺入真皮,以针下松软且无针感为准,刺入之后针身露出长度在2 mm左右,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1)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两组治疗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四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2)疼痛:治疗3 d,分别在两组换药前 10 min,换药时,换药后 5、15、30 min通过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价疼痛情况,疼痛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3)焦虑:治疗3 d,分别在两组换药前、换药后30 min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评分以50分为分界值,评分越高焦虑越严重。(4)并发症:术后对两组尿潴留、便秘、肛门水肿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4 h,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血氧饱和度(%) 心率(次/min)对照组(n=30) 126.33±7.83 78.55±7.75 96.22±1.76 78.55±12.33研究组(n=30) 125.96±7.05 79.63±7.82 96.58±1.53 78.42±11.96 t值 0.192 0.537 0.846 0.042 P值 0.848 0.593 0.401 0.967
换药前10 min,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时、换药后5、15、30 min研究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R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R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换药前10 min 换药时 换药后5 min 换药后15 min 换药后30 min对照组(n=30) 3.33±0.44 6.49±0.31 5.46±0.58 4.41±0.33 3.55±0.44研究组(n=30) 3.28±0.38 5.29±0.35 3.67±0.33 1.20±0.56 0.85±0.33 t值 0.471 14.057 14.692 27.049 26.888 P值 0.639 0.000 0.000 0.000 0.000
换药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后30 min研究组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S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S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换药前 换药后30 min对照组(n=30) 56.85±10.23 51.18±5.93研究组(n=30) 56.99±10.15 43.48±6.15 t值 0.052 4.936 P值 0.957 0.000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中医认为,痔发病在于阴阳失调,加上脏腑气血虚损,机体受到风寒湿邪等侵袭,另外受到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影响,使得气血失调,瘀血浊气留注肛门,络脉阻滞,结聚成块成痔[5]。对于痔病因病理,当前国内外已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诸多学说,包括静脉曲张学说、黏膜滑动学说、血管增生学说、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及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等,另外也有中医学研究表示,久站、久坐、劳累会使人体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或运动不足,使得肠道蠕动减缓,习惯性便秘或粪便下行迟缓,均会导致痔疮[6]。临床中,混合痔属于常见和多发疾病,因其解剖部位相对特殊,所以临床多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通常会出现出血、疼痛及水肿等现象,产生剧烈应激反应,使得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代谢功能紊乱,患者也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且肛门部位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而且分布丰富的神经,排便、换药等操作均会使患者疼痛症状加重,所以痔疮手术之后疼痛成为多数患者无法忍受的一个术后并发症[7-8]。据相关研究指出,混合痔术后早期65%的患者会出现中重度疼痛症状,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影响术后恢复,而且还会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使其治疗依从性下降,进而对治疗预后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为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对疼痛症状进行控制,使患者舒适度提高,进而保证临床疗效,这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9]。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发现,对于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来说,单纯口服常规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有些患者效果不佳[10]。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换药前行腕踝针治疗,腕踝针是针刺疗法,通过对特定点位的皮下针刺治疗,不仅可以起到疏通经络作用,而且还可以调和脏腑,进而实现镇痛的目的。
腕踝针作为一种针法,其利用皮下针刺的方式治疗全身病症,因手腕与脚踝周围原络穴可以对脏腑相关疾病进行治疗,特别是对各种痛症治疗有显著作用。腕踝针具备简单有效、操作简单、进针少、安全无痛等优势,对手腕及脚踝进行作用,避开身体重要器官、神经及大血管,患者接受度比较高,因此成为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镇痛疗法。腕踝针循着肢体纵轴通过针灸针进行浅刺,针刺部位局限于腕部和踝部,此种方式治疗痛症见效快,甚至可以达到针到痛除的效果[11]。传统针灸中经络学说将人的身体分为三阳、三阴,而腕踝针划定六个纵区类似于经络皮部分区,以传统针灸学理论为依据,针刺得气才能起效,而腕踝针要求针刺过程中不产生针感。腕踝针主要以十二皮部为针刺区,这也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对应部位的反映,腕踝针可以对皮部进行刺激,并疏通经络,对气血运行有促进作用,可以实现止痛作用。据相关研究指出,腕踝针疗法可以启动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可以使脑组织内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使患者痛阈值提高,对血浆β-内啡肽释放有促进作用,同时对P物质体内的释放有促进作用,这也为此种方式的镇痛效果提供了证明[12]。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腕踝针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换药前,两组NR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时、换药后5、15、30 min研究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换药后30 min研究组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腕踝针相比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更佳,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使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对于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来说,腕踝针的应用可以减轻疼痛,缓解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舒适度。为患者提供“简、便、效、验、廉”无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方法,而且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