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德,谢 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农村局,成都 61050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全院设有粮食和经济作物育种、种植制度、资源环境、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50多个学科和专业,拥有权威的农业专家团队、最新的农业技术以及相关资源。2008年在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建立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依托示范园这个平台,并围绕新都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及优势产业资源。与新都区合作共建农业专家工作站、研发中心、科普基地、推动区域产业进一步优化并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6月签署了《乡村振兴合作协议书》。该协议的签署,明确了今后双方合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合作内容,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推广应用,新都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探索了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经过4年的努力,院地合作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乡村振兴讲习所、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高端设施农业示范园、创新创业孵化园。依托新都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科技合作,包括农林产业规划、新技术、新品种、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农民增收模式创新、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品牌农业等内容。
“绿宝石”梨是新都区清流镇“泉映梨花景区”的主要果树,是清流镇黄龙村的主要农业产业,面积已达66hm2以上,为进一步提升泉映梨花景区的第一产业的效益。新都区决定在清流镇实施梨园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工作,提高梨树产业的经济效益,并将此项工作作为院地合作项目开展实施。农科院接受此项工作后成立了专家工作组,进入园区,深入农户了解梨树种植及生长情况,了解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技术需求。在园区建立高光效树形和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梨树示范园3个,先后开展了高光效树形整形与维持技术示范、梨树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蔬果套袋技术示范、适栽新品种的示范、整形修剪技术示范、人工辅助授粉技术示范。通过这一系列示范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果农生产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特别是在修枝和无人机授粉技术进行田间培训示范后,果农不但学到了新的技术,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解决“优土、优耕、优种”的核心技术问题和实现“优品、优质、优效”的生产目标,采用“专家+合作社+农户”的成果应用模式和“品种+复合模式+关键技术”的技术方案,主推 “玉-稻-菜”“玉-菜”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开展高效高值品种引进筛选、化肥减施技术、新型种衣剂高效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优化集成复合种模式下的鲜食玉米绿色、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模式,并在新都军屯镇、石板滩镇集中示范。
依据不同种植模式品种需求,征集了省内外不同类型的14个品种进行了大区试验,其中引进的高值型品种“雪甜7401”进入技术配套技术优化和销售渠道孵化期,本地优势类型彩甜糯型品种已进行大面积种植。
1.2.1 锦甜糯198(彩甜糯141) 春播现场测产鲜穗产量1316.6kg/667m2。该品种生育期早、产量高、抗性好、口感极佳。
1.2.2 雪甜7401 春播现场测产鲜穗产量1001.2kg/667m2。该品种生育期早、产量适中、口感极佳、生熟皆宜。
2020年示范区平均产量为1185.49kg/667m2,较农户传统施肥区平均产量增产116.49kg/667m2,增产10.9%。按2.4元/kg的鲜苞产地价计算, 2020年示范区新增总经济效益50.98万元。
表1 2020年新都鲜食玉米示范区产量与经济效益统计
表2 2020年新都鲜食玉米示范区增产增效情况
新都区芳华桂城农业公司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成功引进日本特色紫藤品种和欧美紫藤30余种,共计约10000余株。在园区内规划种植,总占地面积约4hm2,修建了长约7km的紫藤观光长廊,形成当地特有的花卉游赏景观。在关键节点设置盆栽紫藤、树状紫藤等紫藤造型景观,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摄影素材。采用水肥控制、化学药剂打破休眠、外源激素、断根控水等物理化学手段,将紫藤春季花期提前到清明节前和五一节后,将紫藤主要观赏期增加到1个月以上。指导企业对引进的紫藤品种开展适应性、抗逆性、观赏性等进行观测,开展综合评价,筛选出9个优良品种,并在园区进行扩繁种植。指导企业在紫藤的夏季修剪中使用多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紫藤徒长枝的生长,促进植株开花枝条形成,节省人工修剪费用。
2019年7月11日,省农科院赴新都街道芳华桂城林下中药材和桂花新品种培育基地、斑竹园镇水稻新品种基地、斑竹园乡村音乐小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此次调研,省农科院加深了与新都区院地合作高度,进一步为新都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此新都区农业农村局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院地合作推动乡村振兴的报告》的党组文件(新农党组[2019]32号)具体安排了院地合作工作。
2020年4月2日在新都区芳华桂城现代农业文创园,举办了“新都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院地合作暨科企对接座谈会”,四川省农科院领导及有关专家、新都区农业农村局领导、新都区重点农业企业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2021年6月3日,新都区区委领导调研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将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在新都区落地转化,打造出新都农业的特色亮点。新都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农科院召开了工作专题会,安排布置落实相关合作工作。
院区双方确定了双方互为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每年各出资50万元作为乡村振兴农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家咨询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材料费、劳务费、科技成果示范交流会议费、技术服务奖励等支出。
双方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人负责,确保合作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成立了乡村振兴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科院分管院领导和新都区政府分管区领导共同担任,成员为省农科院有关处所领导,新都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及相关乡镇领导。省农科院指定科技合作处,新都区指定区农业农村局承办具体工作,并负责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与年度总结、表彰奖励等工作。建立双方联系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双方高层对话会,加强信息交流,讨论确立双方合作重点。
院区双方在工作协调会确定好年度合作项目后,省农科院成立相应的专家工作组,新都区组织有相关技术需求和有实施项目试验示范条件的农业生产主体承接合作项目的开展。专家组携新品种、新技术进驻生产主体后,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工作,进行技术讲解,田间技术操作示范。比如果树、新品种蔬菜和中药材在育秧、栽种、修枝、套袋、病虫害防治、施肥、搭棚等建立微信群,指导农户栽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解答农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了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
为充分调动生产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管理责任心,在确定新的合作项目前,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走访调研,选择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的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如2020年的低海拔地区车厘子新品种推广项目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欢迎,有5家种植户自愿栽培省农科院培育出的新品种种苗。省农科院的最新科研成果“低海拔地区车厘子”7个早中熟品种已经全部在新都区落地生根。
为了加强院地合作项目管理,经双方协商,制定了院地合作项目考核办法。成立了由省农科院、新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两单位各自负责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以及项目组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考核组。采用现场查看和资料查看的方式,对每一个实施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完成情况、资金管理、工作总结材料、成果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资料查看,并分别打分评定,最终评定出优秀项目和良好项目。通过项目考核,加强了院地合作项目管理,完善了院地合作项目的考核机制和具体考核办法,对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院地合作创新了管理模式。
为了把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更加快速有效、科学广泛地推广到实际农业生产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为了让新都区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及农户享受农科院基地落户新都的福泽,更直观地感受到农业科技成果的魅力,省农科院利用院地合作资金在新都基地建立了乡村振兴讲习所。讲习所积极开展以点带面的培训工作,把新都区的种植大户带到新都基地来参观实训。玻璃温室示范园内的无土管道栽培、墙式栽培、“A”架雾培、多层水培、袋式栽培、箱式栽培、螺旋管道栽培,栽培的作物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观赏长丝瓜、苦瓜、生菜、韭菜等10余个品种;还有马铃薯原原种脱毒雾化栽培技术、柑橘园、枇杷园、桃园、梨园、樱桃园、杏李园等9个奇异果展示园都让培训学员大开眼界。
省农科院在和新都区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技术需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建立专家工作站(室),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每年度确定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专家组深入经营主体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共建乡村振兴讲习所,开展培训和科普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联盟,该联盟由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新都区农技中心、农机推广中心和遴选出的蔬菜产业基地、营销大户和乡土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将新品种、新技术在蔬菜产业基地上试验示范并在全区应用推广。乡村振兴创意农业人才培育,省农业科学院和新都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培育创意农业人才为重点,建立专家带人才的跟班学习模式,实施传帮带,用3~5年的时间为新都区培育100名以上专家型农业骨干人才,为新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根据新都区各类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农科院推荐相应专家到经营主体担任技术指导顾问,对经营主体业主、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交流平台,开展科企对接座谈会,该座谈会由农科院专家和新都区涉农重点企业业主和技术人员参加。该座谈会既可以让农科院专家了解到农业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也可以让农业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品种和最新的技术,实现技术提供方和技术承接方的直接对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实现更大的生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