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

2022-09-23 02:08胡俊立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实训

胡俊立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2015年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来,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进行高端化、智能化装备制造转型,通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进入了高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现代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活动与产业生产活动融合,提高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反过来服务于产业经济。

1 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行业的这种变革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具有高超熟练的职业技能、正面积极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习惯,三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1]。而一个人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关键在于正面积极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习惯。传统的职业教育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往往偏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的培养。高超熟练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后期的培训、学习获得,而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方向,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逐步完善。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的培养是缺失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不重视对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的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企业进入学校,生产线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提早适应职业环境,尽快掌握职业技能。对学生来说,工作中有学习,学习中有工作,校企双方共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导向,在这种环境中锻炼,学生才有可能深刻体会并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

1.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由过去单一的学校培养变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到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企业入校后,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入学校专业设置委员会,可以将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等。任课教师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教师,也可能是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学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是第一位的。学生越早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将来就能越早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职业院校学生受制于个体文化素质、家庭因素、社会导向,导致对自己缺乏准确的定位,在毕业时找工作考虑更多的是工资、工作环境和稳定性等因素,致使学生走了很多弯路。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战略过程中,企业进入学校,生产线进入课堂,教学即生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进入学校之后,带来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价值观、思想,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学生相当于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避免了很多弯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4 促进专业教师快速成长

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在技术上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应该全程参与、注重学习。产教融合项目中涉及的技术是行业中最新的技术,教师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的建设可以学习到这些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而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项目建成后,可以聘请行业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课教师,这些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将企业的新技术、企业的理念及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快速转变就业观念,快速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此外,企业和学校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产教融合,例如,接收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跟岗学习,让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2 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形式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布之后,许多职业院校都开始了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工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主要以以下3种模式为主[2]。

2.1 企业订单培养

在这种模式中,主要以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展,招生时,一般会设立“订单班”[3]。企业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校企共同参与制订“订单班”学生的培养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与企业对接,将学生的培养阶段划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两个阶段。在校学习阶段中,偏理论课程由本校专业教师教学,而偏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教学,学生完成校内学习阶段课程之后直接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直接来自于企业,学生所学的技能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进入企业后能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节奏;另外,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没有就业压力,进入学校之后就获得了工作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订单班的课程设置仅仅针对于企业需要,学生学不到企业需要之外的知识,因而知识结构被压缩,导致将来选择工作的空间也被压缩,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2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模式就是将学生的培养阶段划分为工作和学习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交替进行[4]。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除了正常的校内教学时间之外,还要安排一定的校外企业实习时间。另外,作为学校来说,必须提前选择适当的企业,为学生提供稳定的企业工作机会。在实际运行时,一个学期中,4 个月抽出2 个月的时间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2 个月结束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给予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的机会,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提前进行适应;二是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具体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工学交替的时间一般在一两个月之内,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到全部岗位知识,企业也只会安排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学生无法接触到,学生的实习变为解决企业的用工荒。工学交替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3 顶岗实习

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模式,具体执行时,将教学计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校内的教学计划,具体学习基础理论和初步的操作技能;另一部分为顶岗实习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要进入企业,利用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事的实习工作实际上就是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学生可以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岗位。这两个阶段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这两个部分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以3年制大专为例,前两年在学校完成第一部分,随后一年在企业完成第二部分。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并且二者的培养过程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的质量。但是,这种方式将企业和学校完全割裂开来,虽然表面上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但是二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法将培养过程统一,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

3 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促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教融合的发展[5]。但是,就笔者对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情况来说,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不匹配

随着国家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产教融合政策开始实施,但大多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覆盖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职业院校与企业缺乏沟通,不能真正把握企业的需求;再者,职业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学内容也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使得职业院校培养出来人才的质和量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2 实训条件落后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将来一线的技术员、操作工,以应用型和技能型为主要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高超的实践技能。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怎样让学生快速地获得高超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实训。现代制造业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实训设备具备当今产业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得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训技能。这些新设备造价昂贵,对职业院校来说无力采购,实训设备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实训效果大打折扣,高超的实训技能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实训指导教师一般都由在校理论课教师兼任,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在教师的培训上也无法针对企业所需。很显然,在目前的实训条件下,学生很难获得高超的实训技能,即使获得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3 产教融合片面化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职业院校必须迎头赶上,特别是在管理体系和思想观念上必须及时跟上。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具体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仅仅限于某个专业或者某个企业,将企业引入教学过程中,对产教融合作片面化理解,这就陷入了产教融合片面化的困境。实际上,真正的产教融合是将企业的技术、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的理念融入育人过程[6]。现实中的产教融合仅仅是狭义上的产教融合,即将学校的某个专业和企业对接,在项目初期由企业帮助建设,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项目建成之后企业随之退出。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充当的角色为建设方,学校充当的是管理方,二者只是经济上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浮于表面,合作过程中学校也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和评估作用,产教融合的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3.4 产教融合的方式单一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职业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顶岗实习、暑假期间的假期工或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为主要形式[7]。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过程相互独立,由于学校对学生来说先入为主,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职业技能上都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企业对学生的影响仅仅在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阶段。所谓的产教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深度的产教融合需要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到学生的育人过程中,如引进行业技术进入课堂、参与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等。但是,目前的产教融合的几种方式并不能达到这种融合程度,企业的角色更多是追随者。这个过程中,学校仍然是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并不能将自己的理念、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也知之甚少。

3.5 企业作用难以发挥

对企业来说,盈利是第一位的,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盈利这个目的,通过吸收专业人才,组织人力资源完成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职业院校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学校的社会属性的体现。这两点是企业和学校在本质上的不同。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错误理论,即培养人才是学校、政府的工作,企业所关心的是怎样创造经济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以一定的标准招聘人才,并组织人才创造价值。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选择产教融合的企业时,应该选择具有战略眼光、具备人才储备战略思维和真正关心职业教学的企业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6 校企沟通机制不完善

多年来,沟通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阻碍,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深度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二者的价值观、利益取向都不相同,导致二者看问题办事情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在同一个问题看法上就会产生分歧。此时,双方就必须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学校一般比较主动,在产教融合项目初期就会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负责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专门负责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但是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很少会专门去成立这样的机构,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代为执行。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会导致校企双方获取信息的不对称,长久下去形成了“学校主动提需求,企业被动满足”的情况,阻碍了真正的产教融合。

4 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建议

4.1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可以快速获得效益,如改善实训设施、提升办学条件等,学校一般秉持积极态度,并且希望与企业进行长期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在产教融合的初期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技术,这种多方面的投入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能否给企业带来利益,这是任何项目能够长久、健康运行的前提。对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从短期来看,企业并不能获取相应的利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打折扣。对于学校来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仅是从宏观方面制定了产教融合的方案和实施办法,具体到实施时,在不违反宏观原则的情况下,还需要因地制宜,一事一议。例如,职业院校当地所在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促进产教融合的职能部门,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就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的政策。为了促进产教融合项目长期、健康地运行,平衡企业的投入,政府也应对参与企业设立激励手段,如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适当的激励,从而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促使产教融合项目长期、健康运行。

4.2 学校要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产教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在资金、设备的投入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以学校为主。一方面,学校应该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工作,对行业企业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课课程,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来说,在专业的设置上就要紧密对接当地产业的需求,并及时根据当地产业的发展变化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要建立起适合于产教融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中。

4.3 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产教融合

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参与者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且双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为利益相关者[8]。由于二者的价值观、利益取向都不相同,所以二者看问题办事情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在同一个问题看法上就会产生分歧。此时,就需要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而二者位置的不同、利益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沟通信息的不对称,沟通的效率大打折扣,这也是利益相关方绕不开的。而第三方结构的优势在于与企业、学校、政府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并且独立于三者之间。第三方机构利用这个优势,在可能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上不掺杂任何因素,对于其做出的裁定双方都可以接受,起到沟通、协调、监督的作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可以将第三方机构引入产教融合项目中,将第三方机构的这一优势作为项目成功的催化剂。在第三方机构中引入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等机构,利用这些机构资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政府在制定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时,可以向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咨询建议,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支持。另外,行业协会的眼光和格局在企业之上,可以在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的短期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5 结语

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由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在新时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给高职院校提出的问题,更是期望、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产教融合战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政府的指导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实训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