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协同育人”理念的外贸外语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

2022-09-23 10:38彭晓娟黄晓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6期
关键词:外贸外语协同

彭晓娟, 黄晓玲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外贸与外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重视产业学院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2015年开始国家大力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出高校教育应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实现产教融合。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1]指出应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一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因此,加强协同育人、深化校、企、政等各方合作,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更好服务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外贸外语专业是涉外型专业,除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国际视野、国际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商务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国际商务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基于国家“协同育人”[2]指导思想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出在外贸外语专业建设领域“双协同育人”[3]的教育实践理念,即“由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四方联动,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双协同’合作育人模式”,促进应用型高校外贸外语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为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协同育人、合作教育的实践上,不少国家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在不断发展,如德国建立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的CBE合作教育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英国的“三明治”教育以及日本的“产官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图1为国内协同育人研究趋势及成果分布图,由图可知协同育人的概念于2005年提出,自2014年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分布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行业。

图1 协同育人研究趋势及成果分布图

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对协同育人的内涵、管理要素等进行阐述。蔡志奇[2]在阐述协同育人平台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的管理要素及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②对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教育平台建设、管理机制等进行论述。陈维霞[4]明确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的内涵,探讨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的改革措施。朱艳峰等[5]对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

而国内对高校国际化协同教育发展的研究,李素敏等[6]分析十年间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总态势及未来走向。伍宸和宋永华[7]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历及其主要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曹佳烨[8]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共性及对策。龙献君[9]对江西省高校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实施的基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表现形式。对产业学院的研究,如胡文龙[10]从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融合的视角,来分析产业学院组织形态特征和制度创新的逻辑。宣葵葵等[11]分析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并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朱为鸿等[12]探讨了产业学院的设置机理,提出了建立产业学院的基本步骤;殷勤等[13]对产业学院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实践方面的系统指导,对于产业学院的研究,研究主体主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且大多数为高职院校中的产业学院,对协同教育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办学能力较强的高校间的国际合作办学或科研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或者集中于国内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及其机制建设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贸外语类专业基于国内外“双协同育人”体系,拓宽合作渠道,建立产业学院的研究并不多见[14]。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联动国内外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各方建立的“双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外贸外语专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以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以期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起到借鉴的作用,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外贸外语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高校和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努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外贸外语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主要有多种模式:

2.1 协同共建实习基地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为企业和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学校每年输送一定数量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3+1”专业或顶岗实习。或者某些高校通过“引企入校”,建立外贸工作室或校内跨境电商实习基地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这是一种比较浅层的合作模式,学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仅实现了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简单融合,较少涉及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共建等深层次合作。学生对与企业的认识和认同感只是存在于实习时的短期认知,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留下继续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15]。主要出现在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英语等专业高校,为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商贸人才;或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与当地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意向。

2.2 订单班式合作模式

这类模式往往存在于每年对用人需求较大的外贸企业或者行业,如新兴的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企业。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标准,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体系,与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教学,共同承担实践课程,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和行业训练,尤其是实践课程。订单式培养学生相比直接输送去企业实习的学生而言,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但过分强调“订单式”人才培养,重在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和效果。将企业生产岗位转化为合适的“学习性岗位”,虽然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要求,但忽视了专业基础理论、职业的基本规律和共性特征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工作岗位转换和职业生涯发展[16]。

2.3 建立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部分本科院校开办,它们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产业协会及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的联合办学模式”[16]。许多有外贸外语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建立产业学院或者类似产业学院模式,推进外贸外语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与译国译民公司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翻译工作坊等校企合作形式,培养英语本科翻译人才,这是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的深化,属于产业学院的初步形态[17],是外贸外语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一大进步和尝试。

然而,基于外贸外语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远远不够,大多数高校的产业学院建设只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协同育人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共建实习基地为主,辅助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行业知识讲座、实习前岗前培训等简单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相融合”,没有“超越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创融合等双边合作范畴”,没有实现把“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综合—知识传播一体化地衔接起来”,没有“实现知识协同由单链合作、互动合作到一体化协同”转变[10]。

因此,根据外贸外语学科的特点,如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三融合”,使外贸外语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基于外贸外语专业群的产业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3 基于“双协同育人”的外贸外语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3.1 构建“双协同育人”产业学院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组建由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四个主体参与,多方联动的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基于高校负责核心统筹,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企业深度参与,行业组织链接高校、企业、政府的国际协同育人平台[2],组建外贸外语类专业产业学院。成立产业学院组织机构,“双协同育人”平台各方人员共同制定合作章程、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制度,保障产业学院的良好运行。建立“目标明确、协调顺畅、责任到人”的协同育人运行保障机制。制订完善各项协同育人相关制度,明确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我校以广西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侧为导向,寻求与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各高校合作,组成东盟各国高校合作联盟。利用东盟各国高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及其本国行业、企业资源,拓展与东盟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促进国内企业与高校、国外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动,融合各方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模式,建立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成立跨境商务、涉外酒店管理、国际汉语教育等产业学院。构建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一体融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使产教融合跨越国界,打破发展壁垒,多维度全方位实现校企合作。

3.2 多方联动的“双协同育人”模式设计与实施

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办学理念和原则,以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以外贸外语类专业群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把行业标准、企业真实项目、企业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教学情景化、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化,企业案例、项目课程化,素质综合化、实习就业一体化,构建“五同”跨学科专业、跨国界多方联动的“双协同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产业学院的“双协同育人”平台组织结构图

3.2.1 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聘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与校内专家组成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双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各方共同组织实施各专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审核国内和国际行业标准,确保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国际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相符合,各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通过与东盟各国高校组成高校联盟,联盟高校通过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共享各自的企业和行业资源,统筹合作,在政府的指导下组成产业学院合作理事会,建立完善的产业学院管理制度,建立由国内外企业行业专家、高校联盟教学专家或泰国中小学校长,分别组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英语(对外汉语方向)、国际商务4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线上、线下委员会统筹会议,审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根据行业标准,协同制定行业和专业课程嵌入内容、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协同促进专业的发展,培养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外贸外语人才。

3.2.2 协同开发国际课程资源

依托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开发一系列面向本校和合作高校学生的应用型外贸外语类课程。课程将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区域经济产业、行业特色及其对外贸外语人才的需求,与合作高校或企业专家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国际课程资源,跨国合作编写行业认证课程系列教材,可供国内学生和留学生选择的国际化应用型课程资源。外贸与外语学院与海外合作高校和国内外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中、泰、菲等国语言和文化课程。与企业合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嵌入跨境电商、涉外酒店管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葡萄酒产业管理等行业课程,把外贸企业服务、跨境电商等企业项目引进课程教学,并合作编制相关课程和行业认证教材,联合开发国际礼仪等国际网络课程,跨国和区域研究课程、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涉外酒店管理实训平台、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实训平台等课程资源,为企业和行业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提供资源保障。

3.2.3 协同构建国际实践教学平台

整合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各方资源,构建国际协同管理的实践资源平台。建立外贸外语专业中国学生实习基地,同时积极与国内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共享的国际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校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专业群,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涉外酒店管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涉外葡萄酒产业管理应用型国际外贸外语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利用东盟国家合作学校及其企业合作平台资源,国外应用技能型高校中国校区的合作平台资源,与国内外企业深度合作,组成国际实践教学管理中心,通过国际实践教学平台,协同管理和培养国内外学生,满足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实习、竞赛等需求,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以外贸外语专业群协同发展,兼各专业自身特色发展并行的理念,与国内龙头跨境电商合作,共建跨境电商实训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项目;与泰国20多所高校及中小学合作,建立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和对外汉语教师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参与对外汉语在线教学平台开发创业等项目,组织留学生参与国际汉语相关学科竞赛。与法国CAFA葡萄酒和烈酒学院,阳朔悦榕庄等国际星级连锁酒店企业合作建立国际葡萄酒产业管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享的涉外酒店管理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参与相关的学科、行业及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组织不定期的企业见习、行业论坛和研讨会。同时积极引进各类行业证书考试,引入CAFA SOMMELIER侍酒师国际认证等级证书广西考点,组织国际英语人才考试,跨境电商操盘官认证考试,连锁特许经营管理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考试,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学生通过行业认证考试后,输送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完成就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实现“实践实训-行业训练-认证-实习-就业-职业发展”闭环应用型外贸外语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实践教学平台成果汇总

3.2.4 协同共建应用型国际化师资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一支既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宽广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又熟知东盟国家文化、政策的,能在企业和高校双向流动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满足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体系运作的需要。依托产业学院建立“双师型”国际化外贸外语教师培训基地。基地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每年派高校教师赴国内外企业进行见习,国内外合作高校开展互派教师赴对方学校及其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培训或见习,互助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聘请国内外具有行业从业经验的专家为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短期培训,或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以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企业和行业课程融入难的问题。

3.2.5 协同共建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

高校联盟、国内外校企各方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机制建设,构建内部和外部评估体系,监控行业课程体系构建、行业认证培训,教学团队建设、国际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等各方面产业学院的“双协同育人”过程,评估协同育人质量,评价学生能力是否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运行机制,保障产业学院“双协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双协同育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3.2.6 产业学院建设的启示

基于“双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建设,得到以下启示:

(1)充分挖掘国内外合作高校的企业资源平台,实现平台资源共享,是实现产业学院“双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由于涉及到跨国、跨校、跨行业多方合作,建立跨国高校联盟,以高校联盟为纽带,链接企业、行业和政府,高校联盟互享各自的企业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多方共赢,共享资源,互助发展。

(2)“双协同育人”必须考虑各方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受益,既要争取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行业企业的支持,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跨校和国际间合作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否能最大化的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采取有效的长期机制,从而促进外贸与外语学院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4 结 语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培养适应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外贸外语商务人才是支撑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动力。然而应用型外贸外语商务人才培养遇到了新的挑战,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基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外贸外语专业依托国内外“双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产业学院,构建基于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国内外产业优势,发挥国内外企业教育主体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外贸外语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素养,为提高急需外贸外语国际商务人才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有效推动外贸外语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外贸外语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