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胜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上海 200240)
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突破科学前沿研究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1]。为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相应政策措施。2004年,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含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六大重点平台的建设任务[2],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是“打破封闭,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建设与共享,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等。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来[3],科技部、教育部等先后出台加强开放共享的文件规定。2018年至今,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开展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上海市人大2007年颁布了《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2021年对该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强化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要求[4]。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加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如何合理配置大型仪器设备以及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共享程度,是我国高校办学中需要努力解决好的问题[5-6]。当前,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广泛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和实践[7-8]。近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从仪器设备采购源头管控、公共仪器平台建设、加强实验技术队伍激励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助力重大科研取得成效。
大型仪器设备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产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投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增加趋势不仅继续延续,而且其增速还会有进一步提高。
为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充分释放服务潜能,提高使用效率,自2018年起,科技部、财政部开展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每年约35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考核,考核结果见表1。值得关注的是,考核优秀的高校数量正逐年增加,但每年仍有若干所高校考核结果为较差。
表1 科技部、财政部开放共享考核情况 个
总体来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状况整体向好。通过评价考核,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9]:①部分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②仍有部分单位未按要求建立在线服务平台,仪器管理水平不高;③少数单位对仪器购置缺乏统筹管理,仍存在低效购置现象。特别是考核较差单位,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制度建设缺失、实验队伍支撑薄弱等不足。因此,如何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仪器设备体量较大,2018年以来,设备购置金额增加趋势(见图1),特别是2021年,入账设备费及50万元以上设备都有明显的增加。近4年,平均每年购置设备总额7亿多元,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平均每年3亿多元,占每年购置设备总金额的40%以上,购置数量超过100台。一段时期以来,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成效不高,共享考核结果不甚理想,经过近2年的努力,共享成绩有较大提升,但大型仪器管理仍面临一些问题:二级学院共享服务能力不足,课题组仪器共享难度大,仪器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管控。同时还面临科技部、教育部、审计署、上海市等上级部门对大型科研仪器共享考核和信息报送的要求。针对面临的问题和越来越高的考核标准,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题攻坚,通过加强校院两级集约化公共平台建设、严格大型仪器设备全周期评估、打造专业化实验技术服务保障队伍等多种举措,统筹推进学校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不断提升仪器共享利用率。
图1 2018~2021年我校仪器设备购置情况
高校普遍面临科研仪器设备过多分散在各个实验室或课题组,难以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实际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强化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实体化建设,并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提高科研仪器集约化管理效益。
公共仪器平台能够集约大型科研仪器资源,有利于仪器设备向校内外开放共享。校级平台由学校主导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为关键技术、重大基础研究提供有力的仪器支撑。
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强分析测试中心、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平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等校级平台建设。分析测试中心(前身为理化实验中心),始建于1983年,仪器设备投入约3.8亿元,中心设立电镜影像中心、光谱波谱质谱平台、表面与性能分析平台、元素分析平台等,其中单价500万元以上高端仪器17台(套),近5年中服务19个学院、9个附属医院、695个课题组及国家重点企业等。学校建成了国内高校领先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存储容量达到10PB,计算能力达到2.1千万亿次,为全校所有理工生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实现学科融合,赋能科研创新。2019年,学校新成立船海工程试验中心校级平台,有效整合海洋深水试验池、海洋工程水池、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等相关船海试验设施,充分发挥相应实验设施和实验队伍统一管理的集约化优势,着力提升船海实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效。图2是校级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科研仪器和设施。
图2 校级测试平台
影响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科研团队、课题组购置的大型仪器由实验室或老师各自管理,仪器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场所,管理空间的分散以及购置经费的性质等原因,造成管理者共享意愿低,共享难度大,仪器使用率不高。
基于此,高校在建好校级公共平台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以学科集聚为特色的院级公共平台的实体化建设。我校已建成的院级平台包括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生命学院、农生学院等仪器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材料-化工”“生命-药学-农生”多学科融合服务能力。院级平台与校级平台形成互补。学校通过完善全校大型仪器共享信息化平台,提高开放共享信息化服务能力,实现校院两级共享平台对接,提升仪器开放率。目前,大型仪器集约化管理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课题组所接受,校内很多二级单位出台政策要求学院内部的通用设备以及新购置的大型仪器均纳入院级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为避免仪器设备盲目购置和实际使用效益不佳的问题,学校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级论证审核体系,严格源头管控,加强过程监管,形成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和工作规范,保障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持续高效。
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开放共享、新购查重的政策要求,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开放共享制度体系,为大型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2020年修订“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2021年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实施细则”,加上2017年发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基金管理办法”等,学校逐步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开放共享、考核评价、维修维护的完善政策体系。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分析测试中心早在2001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CMA)。2021年学校二级单位对校外开展测试服务的收入(见图3)。
图3 2021年我校部分二级单位对外测试服务收入情况
购置论证是对新购大型仪器设备的学科相关性、必要性、合理性等进行购置可行性评价。通过论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购买,提高资金投资效益和设备使用率。
学校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分级论证体系。总价20万元至50万元的仪器,由二级单位论证,学校设备管理部门备案;50~100万元的仪器,由二级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学校设备管理部门审批;100万元以上的仪器,由学校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分管校领导审批。加强100万元以上设备购置预审查工作,特别是200万元以上设备购置均进行查重,重点审查现有同类设备的拥有和使用情况。
在论证组织形式上,采用集中论证和分散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项目所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集中论证方式,在严格把关的同时,尽可能缩短科研急需设备购置周期,确保重要科研任务不受影响。对课题组所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采取分散论证方式,严格论证拟购置设备的用途、预计使用效益及操作人员等要素。
实验队伍是科研仪器实现开放共享的主导性力量,这支队伍曾经面临晋升渠道不畅通、队伍结构失衡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通过建立适合实验队伍特点的发展和晋升体系,培养和造就与一流大学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实验技术队伍。
2015年以前,大部分高校实验队伍职称系列没有设立正高级岗位,实验技术人员发展空间最高只能到副高级职称,晋升条件不能反映实验室实际工作内容,严重制约了实验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
学校从2015年起打通实验系列正高通道,设置正高级实验岗位,并持续不断优化职称评审细则。2021年根据人社部、教育部“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修订学校实验系列职称文件,开展对实验人员代表性成果的评价,鼓励与实验岗位相关的工作产出(如实验仪器自制、改造与功能开发研究等)。在分类发展的指导下,已有9位一线人员晋升实验系列正高职称,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优秀实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学校从2019年起实施实验系列卓越计划,专门面向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设立卓越正高、卓越副高、卓越中级三类岗位,每个实施周期为3年,获得该计划支持的人员每年岗位津贴增加2~6万元。
培训学习是实验技术人员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实验队伍常态化培训机制,有助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实践技能及管理能力,推动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每年开展实验室骨干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和学习,除了学习国家、上海市和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实验室安全管理政策,还开展实验室实地参观学习、优秀实验人员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还开展校级实验技术创新课题立项工作,十三五期间共立项课题100余项,引导实验人员在相应学科领域开展前沿实验技术、新方法等研究。十四五期间,实验系列队伍将达1000余人规模,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共享、共建、共赢”的工作思路,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搭建、优化校院两级公共平台体系。校级平台是为多学科提供广泛支撑的大型科学仪器群或基础科研条件,主要布局跨学院、跨学科、支持面广、公用性强的大型、超大型设备,在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发挥非常重要作用。校级平台由学校主导规划,由学校集中出资建设,是高校大型仪器共享体系的核心。院级平台是校级公共平台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特征更加明显,功能更加明确,学校鼓励各院系利用学科建设经费统筹建设院级平台。院级平台主要布局学院、学科常用的大中型设备。十四五期间,学校着力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张江高等研究院公共仪器平台、新的实验动物中心等公共平台的建设,持续提升大型仪器设备集约化管理对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的服务支撑能力。
健全的制度体系、完善的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实验技术队伍、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推动大型仪器设备高水平运行的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要求,建立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制度文件,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开放共享为目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搭建并完善开放共享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层面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高信息化的深入和普及程度。在队伍建设方面,科学规划队伍规模,加强队伍培养培训,注重队伍发展晋升,优化队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体制,努力实现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建设的突破。在考核评价方面,重点考虑综合效益评价,体现大型仪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产出效率,以及二级单位在运行管理、功能开发、服务收益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上海交通大学有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25个学科入选A类。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涌现,大生命学科发展迅猛,理科不断向纵深发展,工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人文社会学科定量化内容增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迅速,这对学科布局和规划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2021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达到1 300
项,重点研发项目超30项,再创新高。大型科研仪器为科研团队支撑产出了大量重要成果,成为前沿研究和重大学科的必要条件。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推进,都要求超前规划实验能力建设,高端仪器的配置要超前于学科发展又要实用性强,建设目的是支撑和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支撑科学研究实现更多基础理论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
在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下,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大型仪器设备承担了提高育人质量、实现教研相长的人才培养任务。拥有数量较多大型科研仪器的校院两级公共平台不定期循环开展大型仪器讲座,教授实验项目的原理及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分享前沿动态,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学校每年有数千人次学生获得大型仪器自主上机操作资格,上机操作培养学生仪器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和早期科研水平,引导拔尖学生较早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作为自己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
大型科研仪器是高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科技资源保障。各高校都在深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潜力和支撑力,最大程度释放大型仪器服务潜能,尽可能提高共享成效。我校通过不断努力,连续14年获得上海市共享服务先进集体,2次获得科技部共享考核优秀。“十四五”新的形势下,聚焦“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进一步深化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改革,健全和完善开放共享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大型仪器管理创新,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服务支撑和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