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盛
(桂林市第十七中学 广西桂林 541002)
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求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强调“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家校联动是现代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共同体联合承担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学校负责向家长和学生传递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传授和指导家庭体育技能与技巧;家长作为学生在家的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的监督者,同时家长适度参与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从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度与学校一起承担学生的成长教育。21 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身健体、提高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提高到战略地位。同时,也是青少年体育教育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当前,网络化为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搭建,提供了实践基础,中职学校应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假期家校联动,使学生在校外时间中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增强自身体质。
1.2.1 强化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和劳动观念仍然不乐观。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弱四差”的现象,即体质弱、文化课基础差、心理素质差、劳动意识差,动手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不足,由于家长的认识、监管不到位或放任自流,学生放学后和在漫长的寒暑假期,整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致使身体素质下降、视力减退,劳动观念缺失,身材肥胖等。中职学校常规的体育课程强度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因此学校体育组应进一步挖掘小长假、寒暑假学生居家锻炼课程价值,开发适合学生的锻炼项目,以家庭作业形式做好体育课堂的延伸。联合家长设置连续、固定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监督机制,由量变到质变,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
1.2.2 家庭互动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体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在假期中,大多数学生作息时间紊乱,日常的体育锻炼不规律,教师应与家长互动,发挥家长的督促力量,让学生在假期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与家长共同完成体育锻炼内容,感受运动的乐趣,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爱好运动,形成快乐运动的家庭教学模式。
在此次课题调研过程中,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发放《关于中职学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全区14个地市的60所中职学校,共发放1026份问卷,全部回收,均为有效问卷。
2.2.1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和体育教师对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掌握学生、家长和体育教师在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情况,为该文的理论进行佐证。
2.2.2 访谈法
约谈和访问部分学生、家长和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在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并收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该文提供依据。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问卷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该研究立足于广西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教师经验、校内外教育资源状况等,深入挖掘家庭体育锻炼中的教育价值,充实假期家校联动体育活动内容,搭建多层次教育合作模式,进一步将家庭教育引入中职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多方互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运动体验平台,大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主动性。
参与问卷调查的1026名学生中,女生有297人、男生有729 人,占比分别为28.95%和71.05%。从年龄分布(见图1)来看,16 周岁以下的学生有129 人,16 周岁的学生有403 人,17 周岁的学生有326 人,18 周岁及以上的学生有168人。
图1 参与调查的中职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
从图2来看,利用常用软件QQ和微信的人数分别为233 人、320 人,占比分别为22.71%、31.19%;使用钉钉的人数最少,只有17 人,占1.66%;使用其他运动软件、直播平台等方式进行锻炼的人数最多,为456人,占44.44%。从中分析可得知,学生乐于选择常用、专业性强、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平台进行锻炼。
图2 参与调查的中职学生喜欢的锻炼软件
从图3 来看,每天能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40 人,占23.39%;每周参与3~4 天体育运动的人数为429人,占41.81%;每周参与1次体育运动的人数为223人,占比为21.74%;剩余134名学生几乎不参与体育运动,占比为13.06%。
图3 参与调查的中职学生日常体育运动频次
从图4 来看,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比为13%,间歇性参与的人数占比为87%,即经常参与的人数为133人,偶尔参与的人数为893人。从中也反映出学生在假期中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对体育强身健体功能的认知有待提高。
图4 参与调查的中职学生节假日体育活动情况
总体来看,中职学生假期参与体育活动存在参与性不够、认识性不足、热情度不高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与中职学校现行的体育教育模式单一,重说教,内容简单重复,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及社会性的发展,忽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运动以及他们的快乐感幸福感普遍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有效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格、人格、品格向好发展,树立“健康第一”认知意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该课题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体育教师通常同时负责3~5 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假期中教师要实时统计学生的居家体育锻炼情况,并与学生沟通,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依靠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基于该研究的调研,在假期,有利于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健乐美”家校共育APP 网络专属平台,进行家校体育教学实践,这个平台设置了同步课堂、教育微课、电台、衔接教育、心理辅导、在线咨询、家校沟通、家长关注、经验分享及数据管理等多种功能,平台上储备的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家长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健乐美”家校共育APP 网络专属平台,建立了家长学习课程、学习考勤等积分管理制度,并根据家长完成线上、线下课程学习情况生成学分,学分可作为评选优秀家长及学生积分入学的重要参考。当今时代,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独立完成育人任务,家校共育必将成为教育常态和基本模式。
此次课题研究中,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QQ 群、钉钉等网络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体育教育资源,包含国家的体育政策,锻炼对于孩子成长的益处,居家体育锻炼的课程内容,锻炼项目等,向家长宣讲家庭参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师针对家长体育专业素养现状,为家长制作体育运动技术指导培训视频,包含了体操、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用视频加语言讲解的方式做好家长的技术指导,确保家长有能力评判和检验学生的锻炼质量。
同时,开发家庭体育网络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做好课时量和运动量设计。课程设置包括视力、体力、肺活量、速度、灵敏、体育精神、健美、家务劳动等主要内容,并创新性地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爱党、爱国、爱人民、尊老爱幼、守法等思政课)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易操作性。这进一步加强了家长对孩子在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知,体育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每日锻炼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在家庭体育锻炼时,量力而行,适当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调整家庭体育锻炼目标和运动量。
该课题调研的学生年龄段多处于16~18 岁之间,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挑战、超越自我,因此体育教师利用体育项目的特点,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心理、情绪特征设计适宜的运动实践教育模式,以参与性高、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开展实施。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家长监督促学的本位功能,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家庭颁发荣誉证书。具体实施措施有:将“体育健体美体课”“家务劳动课”“社会公益课”等设定每日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生、家长的打卡形成日积分、假期总积分的积分制度,在学生中进行评先评优,选出“体育积极分子”“最美假日学生”。另外,设定导向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中职学生假期在家的体育锻炼变成一种日常习惯,每天拿出一小时进行锻炼,潜移默化中提高家长、学生对家庭体育运动的精力投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有限的体育教学和活动不能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目标的实现。在当代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只有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才能全面地培养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发育,身体综合素质提高。该研究基于中职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参与兴趣不高等现状,对假期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模式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家庭参与学生体育锻炼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