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中国典籍英译融合探索

2022-09-22 03:07胡东平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英语课程

符 蓉 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短片再次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惊艳世界。国际赛场上中国风的用典表达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古风古韵的选手点评让海内外观众沉浸式领略了运动竞技之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美美与共”。人民日报借中国诗词名句,誉赞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在网络上深受年轻人喜爱与追捧,转发与评论近百万人次。中国文化典籍之美不仅在构建自信健康的中国运动员形象方面堪当大用,随着中国愈加强盛,可敬可爱的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当中备受青睐,作为国家宝贵战略资源,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还能滋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它不但是教学素材的内容储备,更是理论支撑与学理溯源的逻辑储备。

一、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价值属性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变迁之际,位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节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和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融合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亦是教学改革真实需求之彰显。为满足“学生学习成才”和“国家战略发展”双重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一) 遵循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导向性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跨学科意识、新技术融入、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新文科建设提出“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3],典籍英译研究正是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践行路径,对实现文化强国2035年远景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外来文化的恶意渗透会使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分歧,破坏国家传统文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当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破坏,就会危及意识形态,乃至威胁国家主权的安全。为培育坚定的爱国者、可靠的接班人与自信的建设者,“课程思政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秉行立德树人基本原则而采取的科学战略举措。

通过凝练中国传统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和对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坚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大学英语教育始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安全,这是典籍英译研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独有价值。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典籍英译的研究元素,有利于兼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知识的批判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力,在文化交流互动的实现中保持文化定力,握紧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捍卫文化安全,彰显文化自信。

(二) 弘扬典籍英译研究的文化传承力与文化建构力

中国典籍英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典籍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是中华文脉绵延传承的最重要构成因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体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逻辑,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用“基因论”把中国传统文化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4]。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视角出发,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能为国家培养有坚定爱国信仰的可靠接班人,提供文化素养、文化价值观、文化甄别意识、文化审美意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并以此提升学生中国文化与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发扬与传播中国优秀典籍文化,提高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5]。

中国典籍翻译的文化负载,犹如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输出之时“守正持中”的定海神针,中国学术传统“辩章学术,考镜源流”[6],追溯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与建构力,将典籍英译的教学内容自然恰当地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学生通过英语自信流畅地介绍与表述中国典籍文化,使得学生能同步提升掌握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与用英语阐释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水平。未来中国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亟需这种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三) 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中国典籍文化缺位问题

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中国文化失语”演化成为阻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绊脚石,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比重出现严重偏差。因此,大学英语教育重视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也不可遗忘中国文化素养的培育,有意识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教学比重,必将成为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未来突破口[7]。

大学英语课堂大量外语文化的输入,同时着力构建地道仿真的外语文化语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工具,拓展外语文化理解维度。不过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突出,尤其不重视中国典籍文化的“在场”—即学生做不到用外语完整表达中国文化精髓[8]。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最关键的方式就是自始至终的教育。但现实中教育力度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不匹配。中国传统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教材中“失语”、教学内容中“失踪”、课堂活动中“失声”等状况须予以重视[9]。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是华夏大地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即中国典籍文化。论及“教育的目的”,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指出:“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应当同为一体,专业知识是学生人生旅途的起点,而文化素养则能引领学生领略哲学和艺术最高深之处。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中国,已经愈加有能力与有自信向世界推荐传承千年的中华典籍文化,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重心要实现由“英美文化输入”向“中国文化输出”的时代转变,特别是关注中国典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些趋势性新导向与传递中国“好声音”和讲述中国“好故事”同频共振,扩展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的播载体和平台,让文化自信在实践中达到“自信”和“他信”的统一[10]。中华典籍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11],典籍英译研究有益于全方面讲述中国为世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有助于构建可靠可信的中国形象,为国家话语对外传播体系添砖加瓦,赢得国际话语权。

社会结构嬗变,多元价值观念激荡碰撞,多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主体地位造成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也受到动摇。如何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正确识别显性文化入侵与隐形文化入侵,提升隐形文化渗透的甄别力,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文化敏感性、自觉性与国家政治意识,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之一。

二、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目标属性

(一) 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爱国者与接班人

参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治国理政的新思路需要中国大学培育政治站位高、格局大,能书写“全新世界史”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融合中华优秀典籍文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能为国家培养自信走上国际舞台的坚定爱国者和对外来事物有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可靠接班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要从全球治理高度规划国家外语能力,要培养外语类大学生全球化素养的思路,使其熟知中国国情政情、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厚中国文化底蕴。

(二) 解决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

大学英语教育的内生属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技能”与“文化精神价值”之间的交融与取舍,外生属性表现为中西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间的交融与取舍,内生属性的衍生问题要解决“重应试知识点,轻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外生属性的衍生问题要解决“重英美文化价值输入,轻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中国典籍文化导入与渗透意味着整体课程观的改变,要求知识取向朝价值取向的转化,具体来说,就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辨性教学新取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为有家国、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体验。

(三) 构建中国文化安全的保护屏障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教育的基本诉求。如何在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与文化开放包容水平的同时,对抗国内外恶性社会思潮的渗透与侵蚀,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恪守本心与抵御外部入侵的有效免疫屏障。典籍英译研究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导正学生对中西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认知误读与理解偏差。作为“国家的文化基因和最深层次的智慧结晶”[12],中国典籍中的正能量思想,能潜移默化地价值引领与情怀塑造,培养学生成为兼备“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

大国崛起教育赋能,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传承经典,创新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创新性传承下来[13]。遵循“文化开放-文化竞争-文化适应-文化互鉴-文化安全”演化序列,在文化开放交流中强基固本,依循中华典籍的浩然正气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构筑文化安全防火墙,探索校园舆论引导机制的多元实现路径。

三、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典籍文化渗透与导入模式建构

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与典籍英译研究之间交叉融合的渠道与方式,需要将典籍英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实践路径、资源拓展与评估模式等微观维度。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困局着手,构建逻辑清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典籍翻译融合研究体系,将典籍英译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挖掘,进行交互式创新性融合。在大学英语教育渗透过程中的设计与实践,必须经过多轮实践循环,反思论证,才能不断优化研究模式,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图1 中国典籍文化渗透与导入模式

作为大国方略的微观践行层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突破口就是创新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典籍是思政教学资源的天然宝库,展示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凝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具体而言,典籍英译研究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可细分六个维度解读。

第一, 解决文化认同与外来威胁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续与发扬一直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难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塑,外来流行娱乐文化的洗脑式传播,以及国外强势文化的入侵挤压,严重威胁我国民族文化独立与国家文化认同。世界性大国形态的确立离不开人民对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坚定支持与强烈认同[14]。

第二,解决中国传统典籍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问题。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科学态度,遵循“传承—转换—创新”的历史序列[15]。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国家战略把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期待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推向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叙述话语、网络“Z世代”群体的社交话语、网络文学、在线影视剧、动漫、短视频、游戏电竞等新业态传播链都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典籍的创新式传承与发扬。

第三,解决文化交流互鉴与文明互惠互利的问题。中华典籍的传承与传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通过阅读中国典籍的英文译本,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人与他们一样,有道德,有担当,有正常的人性,这使得不少西方关于中国的歪曲谣言不攻自破。中国典籍文化具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世界包容性和全人类视野[16]。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植根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驳斥文明冲突论、零和博弈论,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互动的实现中保持文化定力,推动各国文化精华交流汇聚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帮助解决中西文明对话中的失衡失真等问题。

第四,解决学生文化意识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走近中国典籍文化,感知中国典籍文化,从典籍英译研究中淬炼中华文化的宝贵养分,续以热爱为之动力,在日常语言习得过程中,锻造学生用英语来介绍传播中国经典文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第五,解决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中国典籍翻译的经典译文多是翻译大家一生呕心沥血之作,整体翻译质量与翻译水平堪称一流,故以典籍翻译中的经典译文为语料,分析与理解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异同,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中西跨文化交流,既有对抗与竞争,又有合作与融合,其中竞争与对抗是阶段性表现,适应互补与协调发展才是超越性趋势[17],通过典籍文本翻译语料的中西比照,帮助学生建立中国文化关联,固守中国文化根脉,引导学生感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第六,解决新技术与新平台的融入问题。庄重浩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岁月涤荡的中国典籍文化,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柔性隐性教育与精准滴灌渗透相结合,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籍翻译融入设计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典籍英译融入研究要积极主动接纳与拥抱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QQ GROUP、微信、微课、课件库、案例库、短视频、有声书、手机英语学习类APP、移动直播平台、VLOG、微博、邮箱、大数据的学情分析、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测评、数据库的文本勘探、虚拟教研室远程协作等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典籍英译内容与新技术的融合方式。年轻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技巧熟练,对教育新技术的应用,适应性强,期待值高,新时代的学生有眼界有思想有性格,对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体验与情感价值比较重视。传统课堂,由于场域有限,课时减少,教学空间局限,前沿知识的迭代更新滞后。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学习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的融入有利于打造多元学习场景,激活学生学习状态,提升自主学习效率,有效扩展和延伸线上线下学习场域。

结 语

借助典籍英译研究的东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回归人文教育的学科本位,坚持显现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相互统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有机结合[18],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19]为教育目标,培育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以期达成世界和谐发展。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必然结果,是“语言学习”向“语言生活”的必然转变,是“语言能力”和“人的发展”同向同行[20]。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言传身教[21],将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中的思政元素“如盐入水”一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典籍博大精深,是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的精神宝藏。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传承与传播悠久灿烂的中国典籍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更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和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融合探索符合新文科背景下融入新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是高质量的前瞻性尝试。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英语课程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