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2-09-22 02:14:20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吴怡扬
天津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陶行知小学生阅读教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吴怡扬

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生活认识的活动,目的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认识内容的本质,得到思想上的升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没有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内容。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本文对陶行知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策略。

一、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念与语文阅读的关系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强调以人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个性独立、敢于创新的人才。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改革标准出台以来,对我国小学教师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学阅读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演变到更广阔的领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理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水平。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生活化阅读课就像夜晚的一盏灯,引领着我们前进。生活化阅读将阅读课变成了规则和生活,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课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加强阅读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一些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如何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探讨阅读与小学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首先,从生活的角度来看。1826年,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其著作《天鹅之歌》中提出了“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的教学原则。杜威学习并接受了这一观点,说明了社会活动都具有教育性,以抵制当时将美国传统教育与社会生活分离的现象。陶行知摒弃传统教育和洋务时期的教育思想,批判并且继承了杜威的思想,在全面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实际上意味着承认生活的教育作用,并相信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文字和书籍,提倡生活教育。他相信单纯的文字及书籍的教育,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工具。虽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工具,但是生活中教育更具备教育的意义。太多的文字和书籍忽视了生活教育的本质,例如,吃含纤维的蔬菜,但不含维生素,就不能增强体力。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同等重要。他认为,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严重背离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现实,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产生的隔离墙,将学校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与城市、国家、世界和宇宙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第一,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具有社会意义。也可以说,学校应该理解“社会需求”,学校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以便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陶行知在改造旧学校、建设新学校的过程中,在各级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创办了各种新学校。这些学校的一个特点是其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虽然他不满足于传统学校的教育,但他非常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他还坚信,学校应该是社会转型的中心。第二,从社会与学校关系的角度看,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调动学校力量,促进社会进步,这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辩证思维,在二者关系上,改革要在自身转型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支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倡导教与学相结合,也就是形成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第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工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消除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阻力,促进人类智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第二,教学做合一,事实上不仅强调社会实践技能,同时肯定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对亲密个人体验的重要性。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基本方法,重点说明和阐述的是教学内容一切来自生活实践,要把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和学习的紧密联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陶行知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构建多元评价观

首先,在课程的运用上,从生活到课程,从课程到生活。阅读文章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作者知识和情感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学生也有自己的经历、想法和家庭教养。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高尚的灵魂和深刻的思想,通过碰撞、比较和反思,可以树立榜样,纠正偏见,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引导未来的生活。

例如,语文要践行“生活—课程—生活”的原则,达成人文发展的目的。比如,在《要下雨了》的课文阅读中,下雨本就是源自生活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回想一下下雨的场景以及整个过程,再对课文的描述进行分析,看看其间的差异和相似点是什么。随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下雨的视频和图片,让小学生对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此提高小学生对这篇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建设能动的教材。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考虑到教材选择的时代性,教师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制定了教科书,但到目前为止,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出现令人眼花缭乱,更新周期为3-5年、数月甚至数天,政府实施的教材难以同步。新课程改革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局限于教材,遵循“活”“动”“用”的原则。在建设能动的教材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认识:第一,教材不仅是纸,也是生活中的东西、人和事。第二,教科书不仅可以由教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择。要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自己课程和课程主题的积极开发者,学生可以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并深入地加以应用,这与学生的品味不谋而合。第三,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还有许多其他情况需要临时使用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临时教材支持教学。课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作为教科书的延伸内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点。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自己寻找关于南海诸岛的相关资料,包括文章、视频、图片等,以此了解西沙群岛在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哪一个市区进行管辖的等内容。让小学生能够在参与教材的整理中,阅读大量类似的内容,提高小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文的内容与小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让小学生在课文的理解中提高对西沙群岛的认识,并加强对文章结构的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发展。最后,教师准备一份关于《西沙群岛》的延伸教材,即中国领海岛礁的历史视频,让小学生在课后进行查看,了解我国的海洋和岛礁,提高对海洋的重视,对领海的重视,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建立多层次相对性的评价策略。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批评道:“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试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会考!”因此,有必要建立现代的评价体系,仅仅从学科知识点和考试成效来衡量学生和教学是不恰当的。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喜欢用对或错两个字来衡量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没有全面研究学生对生活经验、实践技能、心态和态度等方面的反应,语文阅读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时,即使认为它很清楚,当想用语言表达时,也很难准确地描述它们,很难准确判断“真”或“假”,阅读测试也是如此。因此,要为答案几乎相同的问题或测试形成一个相对的评分标准,a可以得到a,B可以得到B,依此类推。其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真正把评价作为培养人和人格精神的指南。

(二)贴合生活化内容,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首先,贴近生活,自主感悟。学生阅读的有些作品记录了过去的历史和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而另一些作品虽然是今天的人和事,却很少发生在读者身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上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音视频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供了方便。

例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截取电影《建国大业》片段,在学生观看的剪辑中提供部分背景,让小学生能够对《开国大典》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学生开始认识整个画面、感受到历史的背景时,阅读将变得简单、有趣、深刻和有思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接触视频,了解背景;然后让小学生根据观影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比较课文与电影、自己感想之间的差异,了解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质量就会整体提高,进而实现生活化阅读促进学生思考、对比、实践的作用。

其次,模拟情境,自主体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阅读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让小学生能够在情境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表达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可组织学生模拟情境,由学生扮演古人,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采用文言文、白话文的形式进行再现,在穿着汉服的背景下吟诗作赋,以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要塑造古人的形象,每个演员都必须从肖像、服装、言行三个方面把握氛围,及其对不同角色的影响和角色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应仔细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即站在各自的位置,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客观地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情景模拟和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发了学生理性分析,形成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生活价值判断,比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得多。又如:《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情景扮演,由小学生饰演蔺相如、廉颇、大王以及随从等,以此进行演绎,并利用白话文将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示清楚,以此实现教学的进步,促进小学生对《将相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意识到团结一致对组织和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等,让小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学习,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参与实践,自主创造。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所发生理论,还是为的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强调学习就是实践。在实践中,有三个重要特征:行为、思维和新价值。目前,小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学生的研究与发现、交流与合作以及自主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研究兴趣开展实践性阅读活动。

例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阅读《水浒传》内容中关于景阳冈的章节内容,对整个时间进行构建,让小学生对景阳冈发生的背景、时间、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此实现对阅读内容的充分了解。在完成以后,组织小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人文性、工具性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人文性: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不听从三碗不过岗的话?在遇到老虎以后,武松的心态是什么?众人为什么纷纷表示佩服武松?现在我们如果看到老虎怎么办?

工具性:文中的结构是采用什么结构?拟人的手法有多少?生僻字和生僻词有多少?修辞手法用了哪些?如果是你来写,你会怎么安排?等等,从这两个角度创设问题,以教材为蓝本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能够突出文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在小组的讨论和总结中确立中心思想和思路,以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质,使其掌握阅读中的基本规律。

(三)尊重学生主体,阅读和实践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汉语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话题,它反映了生活的过程、内容和意义。阅读教学文章是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的记录或反思,但应用性文章除外,应用性文章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在阅读之前,学生不是从无到有地阅读,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和情感来阅读。有时他们将文章、事情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就像预演电影和电视节目一样,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那只是巧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和体验文章。一旦文章对它的世界有一种模糊或奇怪的感觉,可能会导致肤浅的阅读质量,甚至到最后;相反,可能会产生深度阅读。

例如,学习《父爱之舟》时,“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这里说明了父亲和母亲在养蚕的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表达了父母对作者的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去联想自己的父母有没有很早就起来为自己做早餐、买早点,或者是工作上特别艰辛的行为和事迹等,让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达到阅读升华的目的。而“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作者写出的父亲的日常生活非常稀少,这与以下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的身份。如果学生对这些词没有初步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如果没有原始的、吸收的知识和经验,从外部输入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阅读课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在生活教育中,倡导生命意识,以生活化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意识为目标。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构建合理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理想社会。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人们的最高关注,将教育工具带回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全面和谐地发展了人们的潜能和素质。阅读不仅是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知。以生活为中心的阅读课是生活与生活之间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生命融合,灵魂碰撞,意识得以实现,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命内涵和哲学的反思。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主要目标首先是让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虛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然后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学习孔子在解释的过程中谦虚的品质,同时要让小学生认识到两个小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现象原理的追求意识,培养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场景和现象的了解。比如,利用板书将课题写出来,让小学生一起朗读课题,引导小学生关注“辩”的解释和含义。针对课题询问小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再回顾整个文言文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读通、解释含义、感悟道理、背诵等组成?根据这四个步骤让小学生自行阅读。随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整个文章进行初步认识和理解。完成以后,教师在旁进行解析;如“远者小而近者大”中,主要是因为视觉误差产生的错觉,即使是同一种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中也会显得比较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也会显得比较大。最后,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和物体进行思考,列举出来有哪些现象是同类比等,以此提高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认识和关注。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也能实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照陶行知的要求,使语文教学民主化,解放学生的精神、手、口、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几个主要的生活化阅读教育对策:一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构建多元评价观;二是生活化内容的贴合,促进学生自主感悟;三是尊重学生主体,阅读和实践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猜你喜欢
陶行知小学生阅读教学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我是小学生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9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