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效锋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始创于1919年,前身为“至德学校”,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持课程育人的理念,构建出以“大体育”“大德育”“大阅读”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大体育”是实施课程育人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体育的本质在于体教融合。以学校教育为视角,体育是五育之一,是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然而,学校教育只是实现学生成长目标的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除了学校以外,学生还生活在家庭、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场域之中,这些场域中的教育随时随处都在发生。因此,体教融合中的“教”,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扩充并延伸到学生生长的全时空,由此“大体育”应运而生。
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大体育”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体育概念进行内涵演绎与空间拓展,是站在学校体育的立场,将家庭与社区纳入其中统筹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体育环境与氛围,终极目标是让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一。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以减轻,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掌控与管理的时间,正因如此,“大体育”课程推进才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大体育”课程建设,既是优化学生身心成长的必要创新,更是践行“以体树人”的必然选择。
我校的“大体育”课程,是在学校顶层设计下,通过教师、家长、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的系统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从隶属关系上看,“大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子系统,是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按照当前的三级课程体系,“大体育”课程不应包含“国家课程”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原有课程体系的拘囿,从“以体树人”的高度去思考与统整“大体育”课程,那么,“体育与健康”这一国家课程又成了确保“大体育”课程完整性、体系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大体育”课程的规划过程中,我们适度避开理论上的限制与关系上的不对等,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份课程方案,以期全方位渗透“体教融合”的思想与理念。
“大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怎样定位?也就是说,通过“大体育”课程,我们期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1.上位依据。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应当“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2022年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颁布,更加关注“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以上这些都为“大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政策及理论依据。
2.使命解读。有学者提出“真义体育”,认为体育的本质应依据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差异而确立,增强体质才是体育的真义。显然,这种观点认为体育的应然使命是强身健体,从而弱化了其育人的价值,同时也将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与“特长培养”置于从属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虽然素养目标指向了“人”,但仍然局限在体育学科的属性之中。以此要求推进体育教学,自然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但对于学校“大体育”课程的整体建构而言,仍然落于狭窄和单一。“大体育”之“大”,首先就是对体育价值与内涵的界定上,体育不局限于强身健体、发展特长,也不仅仅在于发展能力、行为或品德,而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同吃饭、穿衣、洗漱、睡觉一样,成为生命的常态和必需。
3.现实需要。当前,“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提高了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质增效成为学校破局的重要行动。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发展与完善自我,打破时空藩篱,生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之中,对学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因为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大体育”可以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着力点。
4.学校追求。“大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与学校教育哲学趋于一致,或者说,“大体育”课程应当成为学校培养目标落地的重要路径与方式之一。因此,“大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或者直接呼应学生的培养目标,或者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形象之中。如我校的毕业生形象为“文武兼济,自强不息”;学校发展目标是“在‘日新’文化的价值观引领下,发展成为一所彰显内在秩序、洋溢外在生长活力的现代文明学校。”无论是“武”,还是秩序与活力,都与体育密切相关。在这一前提下,“大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有了清晰可靠的依据。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大体育”的课程目标可以简单表述为:通过体教融合,让课程覆盖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校园、家庭、社区等各个场域,全方位、立体式影响孩子的生命样态,最终,让体育运动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达成“大体育”课程的目标,需要根据孩子生活与学习实际,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是解决“发展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内容,则是用什么来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大体育”课程在内容上,需要突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必修选修、随时随处”等特点,达到时空上的全覆盖、形式上的多元丰富。在“大体育”课程的教育探索中,我校初步构建了包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辅助课程”“延伸课程”等四个二级指标,“体育与健康”“大课间”等十个三级指标的课程体系(见图1)。
1.校本课程的实践层面理解。在理论层面,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但在实践层面,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为了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必须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在必修课程中,我们将“体育与健康”这一国家课程纳入其中,让“大体育”课程在整体上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其在整个“大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2.延伸课程纳入“大体育”课程。延伸课程的组织实施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还有家庭成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毫无疑问,学校是“大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延伸课程的设计意图,恰恰突出了学校在“大体育”课程中的角色定位。在进行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起着决定性与先导性作用,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将家庭和社区凝聚成为教育的共同体。同样,延伸课程由学校提出、策划、组织推进,同时也会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以保障其实施效果。
3.“大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按照目前的国家课程方案,“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每周为四节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为三节课。为了凸显“大体育”课程的地位,在课程安排上,分别为各个年级增加一节体育课程,课时在“5+2”延时服务时段妥善解决。国家课程、大课间课程、体育节、课中微运动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时长,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参与方式则遵循灵活与机动的原则,以凸显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我校基于上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花大力气在“大体育”课程的实践落地上下功夫,主要包括“大体育”必修课程、“大体育”选修课程、“大体育”辅助课程、“大体育”延伸课程四个方面。
1.增设体育活动课。龙洞小学所处的天河区,延时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虽然费用不高,但为全员延时提供了条件。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每个年级每周增设一节“双教师制”的“年级体育活动课”,这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这样,低年段学生每天均有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再加上每天25分钟的大课间,从时间和课程安排上,达到学生每天校内运动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相对低年段,中高年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自主选择参与其他“大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更强,因此,1小时体育运动的刚性要求,也是可以满足的。所谓“双教师制”的“年级体育活动课”,是指某个年级所有班级同时上课,在学校“大体育”课程管理小组对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由一名体育教师负责多班实施,每班另外安排一名学科教师负责组织协调。体育教师关注整体,学科教师关注细节,协力保证体育活动课的效果与质量。
2.提升大课间活动效率。大课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大课间活动的效果,源于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特色的特点。龙洞小学根据学生生源特点以及环境资源现状,针对性设计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除了体能操、广播操、跑操等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还分门别类设计了跳绳、功夫扇、啦啦操、花样体能训练等特色运动项目,增强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3.系统设计各年段国家课程内容。以素养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对各年段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统整,是提高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关键。以一、二年级为例,作为幼衔小接的关键阶段,我校以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初步感知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同时,注重开展大单元大任务大项目教学,在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中渗透体育文化,真正将“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落到实处。
选修课程主要有两类,即体育节和体育社团。体育节面向全体学生,涵盖的项目丰富,包括田径、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跳绳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参与和实践。体育社团则借助校内校外专业体育教育资源,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引入趣味性和操作性更强的诸如轮滑、啦啦操等新兴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总的来说,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实施的精髓,在于丰富多样与可选择性。体育选修课程与学校体育特色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的选择权越多,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特色就越弱化;相反,学校整体的体育运动氛围越浓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强,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的人才基础也就更厚实。
在辅助课程中,课中微运动是必修性质的。之所以将其纳入辅助课程的范畴,是就其目的而言的。课中微运动的核心不是运动,而是以脑科学为指导,在文化课中间,插入两分钟左右的简易且趣味的身体运动,有效减少孩子的久坐行为,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保证大脑含氧量,激发积极学习情绪,提升学习效率。课间体育与情境体育,实质上就是积极体育环境的塑造,并引导孩子有序参与。可以这样说,学校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就是推进什么样的课程。在辅助课程中,我校将很多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到课间体育课程之中。比如,在课室或长廊设置专门的游戏活动区域,开展跳房子、掰手腕、立定跳、斗鸡等适度适量的体育游戏,既帮助学生放松了身心,又增强了学生的校园归属感。
延伸课程的实施需要最大程度赢得家庭和社区的支持配合,因此,氛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在龙洞小学,体育阅读既属于“大体育”课程的范畴之一,又是“大阅读”课程的重要内容。读什么,需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需求给予适当指引;怎么读,就是阅读脚手架的搭建;读得怎么样,则是阅读分享展示平台的创设以及阅读评价体系的完善问题。家庭体育,以体育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家庭,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很多时候,体育作业以亲子共运动的形式推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融洽亲子关系。“亲子一跑一跳,家庭暖起来”的“微马plus跳绳”进社区活动,已经发展成为龙洞小学体育课程进社区的品牌。以运动为基点,优化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我校的体育课程真正意义上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体树人”的理念向纵深发展。
总之,我校“大体育”课程的教学、训练和科研等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显著。校内,开足开齐体育课,并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大课间、“全年运动汇”、课中微运动、“430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保障学生校内体锻时间,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运动氛围;校外,学校积极创新体育家庭作业,开展“社区微马”等亲子体育活动,有效推动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上升,成为广州市天河区体质健康抽测十所免测学校之一,各体育项目运动队均在区市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同时,“大体育”课程也带动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承担了多项省级体育教师培训,提供示范课、研讨课30余节,共参与5项省、市、区级课题,获奖或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