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清华学校学生健康管理研究

2022-09-21 04:06翟砚辉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医清华医院

翟砚辉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学生健康管理是指对学生群体健康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健康因素进行干预以及为个人和学校提供咨询指导的过程。学校健康管理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其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此时颇具典型的清华学校为个案研究,审视其有关问题。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以苏云峰著《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书和武婷婷所写《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论文对“学生的医院生活”的阐述比较典型,但有关问题仍有诸多可以挖掘,本文试作探讨。

一、体质检查:学生身体检查与体力试验

清华学校“以造就能考入美国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为范围”(1)《清华学校的办学宗旨及范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留美条件中即有学生健康相关规定。早在1908年外务部送至美公使馆的派送留学学生章程中就规定,派送学生要“质地聪明,品行端正,体格强健……出洋学生又必经西医验过”(2)《清华园与清华学校》,《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清华学校成立后的选派留学生中也要求“须请欧美著名医科大学毕业之医生,将本校所寄体质证书用英文详细填注,并由医生亲自签名证实,如于试验后染有危险病症等事,虽经录取,亦不得放洋”(3)《专科学生赴美留学试验规则》,《清华一览》1919年,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这些表明,清华学子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求以西医为衡量标准查验体质,方能如愿毕业留学。

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便以学生健康与否“甄别去留”了。1914年颁行的《北京清华学校近章》规定“体质太弱”作为学生入学时的考察项目(4)《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神州》,1914年第1卷第2册,转引自王杰、祝士明编著:《学府典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如发现学生体质太弱或患有传染病,则难以入学。学校在招收插班生中规定,中等科入学资格要求“体质健全,曾经种痘,无残疾,无肺病、目疾及他种传染病者”,各省考取学生“请西医查验体质,填注于本校所备之体质证书签字为凭”,学生入学复试中需要“本校校医复验体质,如查出与体质证书不符或临时忽发神经、传染等病及其他各险症,虽学程及格者亦不收录”(1)《中等科插班生试验规则》,《清华一览》1919年,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高等科插班生要求报考学生“须请欧美著名医科大学毕业之医生,将本校所寄体质证书用英文详细填注,并亲自签名证实”(2)《高等科插班生试验规则》,《清华一览》1919年,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入学复验中若不符或临时忽染危险病症等事,亦不得入校。因此,我们可将招生规定中的“体质健全”视为清华学生健康管理的基本要求,学生须凭有西医学背景的医生所开证明方可有效,且须通过复验。

新生与老生都要进行“学生检查身体”,源于当时教育部颁行的《学生检查身体规程》,要求学校每年八月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临时检查也可实施,校长可根据是否必要施行临时检查全部或一部,由校医执行。学生身体检查内容比较细致,包括“身体、体重、胸围、脊柱、体格、视力、眼疾、听力、耳疾、齿牙、疾病”共十一个项目,检查方式上也有具体要求。学生检查身体采取登记制度,校医要制作“检查身体票”,式样见图1。

图1 检查身体票(3)《校医服务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教育部》,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256页。

检查结束后,需填报统计表,按年龄最大、最小和平均年龄分别统计身长、体重、胸围、脊柱、体格、视力、眼疾、听力、耳疾、牙齿、疾病等情况,其中胸围分常时和盈虚之数两项,脊柱主要检查左臂、右臂、后屈状况,分强、中、弱三项,牙齿主要看有无龋齿。(4)教育家合著:《学生之良友》(卷十四),上海:上海崇文书局,1919年版,第9-10页。统计结束后上交主管部门,教育部直辖学校报告教育总长,其他学校报告地方长官,此时清华学校属外交部管理,依章应报地方长官。

清华学校还进行“体力试验”衡量学生身体,这与上述体格试验被认为是“学生可以常常知道自己身体状况,自己知道怎样去补救身体缺点、发展身体优点”的两个要项(5)清华周刊社编:《清华生活》,北京:清华周刊社,1923年版,第19页。。清华体育馆建成后,体力试验改在馆内进行,每年一次,由体育教员组织实施。从表1中可以看出,清华男生的体力平均分值在建校十四年中呈现增长趋势,这表明学生身体健康趋向正面上升。但1925年和1926年,清华男生体力平均分值明显下降,这应与改办大学有关,改办后的清华大学面向国内中学招生,学生来自多个生源地区,体质参差不齐,与原清华学生体质是有差距的。

二、疾病监测:因病就诊、病假管理与时疫预防

清华学校重视学生健康管理,在疾病监测方面的重要体现是设立校医院。清华设立校医院“以重卫生”(6)《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神州》,1914年第1卷第2册,转引自王杰、祝士明编著:《学府典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医院坐落于环境优美的校园中,于1909年开建,1911年完成,至1917年添盖房子后总面积达1 100余平方米。医院有“医药房、手术室、诊疗室和病房”,其中病房十几间,分“单居”“合居”,单居位于北屋为传染病房所设,合居位于南室为普通病房,房内钢丝床、被单毯子等均由医院提供,房内配有电铃,听差寻声给送开水,普通病房内还有象棋、围棋等娱乐设施。患传染病之外的学生可在医院办理借书手续,图书馆每天下午派员到医院办公一小时,专司借阅事务。医院还免费为患者提供伙食,食品分三类:第一类与普通食堂相同;第二类是稀饭,“不能食饭与患病新痊者用之”;第三类是流质食物,“病重者多用之”(7)《医院》,《清华周刊》,1920年增刊6,第26-27页。。应该说清华校医院设备完善,服务周全,是当时一般学校乃至当前一些学校所无法比拟的。时人有论,“清华的医院生活,不是任何医院的生活可比的,这里至少找不到无病呻吟的人,却常常从病房的窗户听得些欢笑相庆的声音”(1)清华周刊社编:《清华生活》,北京:清华周刊社,1923年版,第94页。。

校医是学生健康管理与服务的主要人员,依教育部颁发的《校医服务规程》,校医职责包括“治疗学生疾病、检查学生身体、寄宿舍附属病室之整理、关于学校卫生”四个方面(2)《校医服务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教育部》,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页。,校医于学校卫生设施可与学生监主任、会计科主任协议,校医认为卫生上必要事项也可时时提议于学校。清华学校以重金聘请校医,有外国医士,也有具备西医背景的中国人。外国校医聘金较高,合同一至五年,男(女)医师年薪银洋最低3 000元、最多6 000元,每三年加薪一次,至最高数止。外国校医如有欧美著名大学博士学位或专任科学讲师经验则另加年薪银洋400元至1 200元不等,学校还给予外国校医川资补贴,每次多至美金563元。清华校医一般编制为2人,都受过专业训练,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校医赖福斯任职十余年,受到学生喜爱。医院还聘请看护员和差役若干。但由于个别医疗人员服务态度较差,也曾受到非议。

医院初期实行门诊制,病人依号就诊,1920年后改为依科就诊,“外科取红牌,内科取黄牌,眼科取蓝牌,耳科取白牌,喉科取黑牌,教职员取红黄花牌,校役取黑黄牌,以免混淆”(3)武婷婷:《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第37页。。医院规定就诊时间,学年之内每日开诊两次,上午九时三十分至十二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星期日与他项例假日,定于上午九时三十分至十时三十分开诊一次;寒假时期,医院除紧急病情随时诊治外,每日自十时半至十二时为诊治时间。但校医出诊时间有时则固定时间,如“赖大夫每日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下午三时至五时;赵大夫每日下午三时至五时;星期六停诊,星期日十一时至十二时”(4)《医院》,《清华周刊》,1920年增刊6,第26-27页。。当正副校医因事出校时,彼此须互相通知,由事务员及看护员代理。当非开诊时间,遇有急病求治时,事务员或看护员须即差役往请医士前来医治。另外,大约在1921年以前,校医院还和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转诊关系,可医治重病,转诊费由学校负担。(5)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在学生因病就诊和病假管理上,清华学校建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参考1920年的章程,相应规程大致如下。学生欲到医院看病,须先到斋务处领取就医凭据方可前往,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到医院就医,则须报告斋务处转请医士赴寝室就诊,当医士认为需入院医治时,需要通知斋务处转移。也有患病学生想出校就诊的规定,须经医士或斋务处许可并填写出校就诊愿书方准出校。如果学生患有传染病,或者斋务处认为有必要住院治疗,均须留院医治。学生在校请病假,须即日向校医请给准假单,送呈斋务处或投入医院门前的收假单橱内,斋务处派差往取,以便按日列表报告教务处,过期补单和非当日假单,均视为无效。学生在校外因病请假,也须附有医生证书。病假不得超过一个学期,超过者则需办理休学。学生因病不能参加学年试验的,要在上学期开学前函请校长酌定补考,毕业生不能应考的,须预先函告校长核准可否补考,校长应与教员商酌后再定。

虽然清华学校拥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就诊及病假管理制度,但清华学生也逃不出疾病的侵扰。研究表明,“在1921年之前清华校园里所发生的疾病竟多达93种。”(1)武婷婷:《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第38页。校医院曾将病症进行分类列表,甲等疾病包括“猩红热16人、天花2人、肺大叶炎4人、肠热症2人、肺痨症1人”,乙等疾病包括“瘴热病、时令病、喉炎症、泄痢、胃病、伤风、咳嗽、头痛、脑昏、外科各症”(2)《医院》,《清华周刊》,1920年增刊6,第26-27页。。学生患病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如“工伤断指”“食物中毒”“运动受伤”。

疾病治疗,轻者开药即可,重者则须住院,尤其是传染病患者要隔离治疗,如“肺炎、白喉、猩红痧”等疾病。1921年学校的一次调查中,沙眼症被认为是学生中最可怕的疾病,其次是发热症。(3)《What is the most terrible disease?》,《清华年报》,1921年版,第178页。住院病人要遵守医院规定,“早七点半,起床洗脸;早八点,试温度及早膳;早十点,大夫临视病室;午十二点,中膳;下午两点半,试温度;下午三点,大夫临视;下午六点,晚膳;下午八点,试温度或大夫临视;晚十点半,熄灯。”(4)《医院》,《清华周刊》,1920年增刊6,第26-27页。普通患者允许探视,如“每次只准二人,时间为当日下午五时至六时,例假日为下午三时至六时。探视者所带食物衣服等件,须经医士验明许可后,方得送入”(5)清华学校编:《清华一览》,北京:清华学校,1920年版,第139页。。1919年9月至1920年5月近一年当中患病情况看,以秋末、冬季和初春为多,“整个校园学生人数657人”(6)《本校历年学生人数一览》,《清华周刊》,1920年增刊6,第10页。,登记看病的人次则达291人。

时疫预防,是疾病监测另一重要内容。时人周澄讲到“凡多数人集合之所,若发生时疫,最易传播,危险殊甚。学校为郑重卫生起见,不可不研究防范之法”(7)教育家合著:《学生之良友》(卷十四),上海:上海崇文书局,1919年版,第15页。。对此,他提出“预防”和“消毒”二法,将疫病分为两种,一种包括“白喉症、猩红热、发斑伤寒、鼠疫、痘疮与假痘”和“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耳下腺炎、风疹”两类,另一种包括“赤痢、虎列拉、伤寒症”。学校防疫采取“禁止入校、隔离人与物、封校、报告”等措施。例如,学生患疫,或其家族、同居者患疫,或为患者及物件密接者,须由医师处置并证明无传染之患,方可入校;校内如发现疫病者,亟须报告校长,校长须令医师诊断并处置;校内或所在地发生疫病,有必要时要封闭全校;学生生源地如有疫病,如有必要须令全部学生停止入学,且须校长于二十四小时内禀诸监督官厅;学校及房舍因疫闭锁,若再使用,须先照定期清洁法。时疫防治可采取消毒法,对“尸体,病人所用的食器、被服、寝具,吐泄物、排泄物”等,或用石碳酸水、生石灰末、盐化钙水消毒,或是直接焚毁。

清华学校的时疫防治措施,应该不乏上述方法,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到,相关举措包括“种疫苗、住院单间隔离、禁止密切接触者上课、免费提供预防药物、注意个人卫生、发布通告、房屋消杀”等。清华校章规定,“凡学生未种痘者,每学期由校医补种一次,以免传染他症”(8)《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神州》,1914年第1卷第2册,转引自王杰、祝士明编著:《学府典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校医院规定,患传染病者入住单间治疗,不准探视,私入病室学生将给予惩治;《清华周刊》报道:“中等科学生麻疹传染尚未全息,已愈者方出医院,而初发者又有数人移住该院,与之同室者亦暂不许上课”(9)《麻疹未息》,《清华周刊》,1916年第71期,第17页。;1919年3月,校医院住院者达21人,其中患猩红热9人,校医为预防此疾病传播,“准备了药盐数百包,放置于斋务处,供学生随时领取漱口清喉之用”(1)《校闻》,《清华周刊》,1919年第162期,第6-7页。。

三、健康干预:运动、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

提倡运动被认为是清华学校教育中最有名誉的一部分。清华学子以赴美留学为目标,当时一些清华人士意识到国人与西洋人上的体格差距,如吴文藻曾说“运动为强身的妙诀,中国人能言之却少行之,所以身体远不能与西洋人比”(2)清华周刊社编:《清华生活》,北京:清华周刊社,1923年版,第191页。。严鹤龄认为“我学生之留学外国者,考试多列前茅,而体育竞争则远落人后,往往学未经年,患脑病者有之,身体羸弱而不能继续,肄业者有之。虽曰水土不服,身体不健全是其主要原因。为国家计,为个人计,亟应提倡体育。”(3)《清华学校董事管理校务严鹤龄报告书》,出版社不详,出版年不详,第12-13页。严氏所讲合乎体育规程,指“体育实效试验”,由五项运动演化而来,包括“健康,一是心与肺健全无病,二是神经与血脉健全无病,三是身材普通姿势尚佳,四是体格极端健全;灵敏,一是腾跃过栏与胸齐高,二是攀绳而上至离地十五尺,三是于运动席上作一鱼跃滚翻,四是跳远十三尺,五是于十秒四之时间作百码赛跑;泅水,要求游泳二十码之距离”等项目。1919年以前,学生五项运动及格方可毕业,1919年以后所定名的实效试验,不及格者不能毕业。除了硬性规定,学校还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运动,例如优待运动员之法,运动员成绩优异可得到金牌、银牌、银杯等奖励,学校还为其专设练习餐桌,饭菜要丰富许多。学校还曾采取体育积分制度,对积分高者给予物质奖励,例如“体育积分满五分以上者,由校中奖给毛织运动汗衫一件”(4)《校闻》,《清华周刊》,1918年临时增刊4,第3页。。

提倡运动的具体方式,包括“正课、国技、课外、校队”四个方面(5)《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31年版。。1919年以前,学校没有体育正课,而是采取“十分钟晨操和强迫运动”(6)清华周刊社编:《清华生活》,北京:清华周刊社,1923年版,第18页。,高等科晨操于上午第三时和第四时之间,中等科在上午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强迫运动于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到五时举行,届时图书馆、自修室、寝室等全部锁上,由体育教员在运动场点名指导学生自由运动。1919年,以上两项取消,正式开设体育课,每周四小时,内容为“柔软体操、器械体操、游泳、国术、游戏”。1925年,加入军事训练两小时,体育课改为每周两小时,内容上加入球类及垫上运动。国技在1914—1918年是课外选习,每年三五十人,多半早期练习,1919年列入正课,直到1927年止,可谓清华国技最盛时期。课外运动,场地如运动场、足球场、棒球场、篮球场、队球场、网球场等应有尽有,还举办级际比赛,春季为田径赛、网球、队球,夏季为游泳,秋季为篮球、足球及越野赛,竞赛优异者给予奖励。另外,清华所组建的体育校队,成绩优异,据称“大有岐山独鹤立之概”(7)《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31年版。。

校园公共卫生包括公共场所治理和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等问题。场所治理上,首先是食堂,学校曾发生食堂卫生引起学生患病情况,引起了关注。《清华周刊》1921年刊载《厨房菜内发现不洁物处理的我见》(8)谢国度:《厨房菜内发现不洁物处理的我见》,《清华周刊》,1921年第207期,第12-16页。一文,指出食堂整顿不利是卫生治理“未尽善”之处,提出治理措施不仅要庶务处采取罚钱措施,对不洁的菜进行替换,还应把所罚项正式宣布用途。其次是售品公社,因社内窄小,曾出现役员晚间睡在食品部的情况,对此经校董事会决定,以董事会办公室为役员卧处,以求清洁。但公社内的广学书会、皮鞋铺、木厂将洗脸水、洗菜水、刷牙水等弃于屋前,导致公社卫生极差,受到学生的批评,并建议管理取缔此种行为。另外,学校将中式厕所改为西式,洗浴由盆浴改为急雨冲浴,加之兴建众多体育场所,被一些人认为清华对学校卫生可谓“不遗余力”(9)谢国度:《厨房菜内发现不洁物处理的我见》,《清华周刊》,1921年第207期,第12-16页。。

个人卫生养成,主要由斋务处负责,从1920年学校的《卫生规则》(10)清华学校编:《清华一览》,北京:清华学校,1920年版,第125页。中可以察见这方面的规定。学生栉沐盥漱整理衣履仪容,均由斋务员随时检查,力求清洁;学生个人应用面盆、面巾、胰皂、牙粉、漱盂等均须各自购备,不得与人混用,一切盥洗物件均应置在盥洗室随时收拾整洁;学生应用上好盐质牙粉洗牙,每日至少二次;无论何处何时勿得涕唾于地,以免传染疾病;学生凡有牙患或眼病者,须每日赴医院诊治;冬日行出户外,头宜戴帽,手宜用套,如受冻伤,应速至医院诊治;学生须各购备见水不化墨汁,将自用洗面洗身各巾填写学号认定,一律悬挂,不得移换,以免混杂;所有洗面洗身等巾,每月于15日、30日由斋务处派差按号收交洗衣人蒸洗一次,此项洗巾须各种预备两条以备收洗替用。另外,清华学校创办初始,便要求学生“每星期沐浴一次,或数次不等,按照天气之寒热,分别沐浴次之多寡”(1)《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神州》,1914年第1卷第2册,转引自王杰、祝士明编著:《学府典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可见,这些规定较为细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利于清华学子健康的。

清华学校还采取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健康干预,这些措施包括“举办演讲会、播放影片、开展征文”等。1919年,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上海公众卫生研究会征文活动,将征文题目条例公布,给予有奖征文,其中甲等题目面向大学生,字数要求1 000至3 000以内,题目为“国民强弱与国家盛衰之关系”和“卫生为富国之本”,第一名奖励20元,第二名奖励10元;乙等题目为“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面向高等及中学学生,字数在750到1 500,第一名奖励10元,第二名奖励5元。(2)《卫生征文》,《清华周刊》,1919年第158期,第5-6页。1921年,学校于某星期六晚播放卫生电影片,以看电影的方式开展卫生教育。(3)《卫生影片》,《清华周刊》,1921年第213期,第24页。1921年某星期五晚八点,学生自治团体科学社邀请协和医院教授Dr.Reed演讲《饮食与疾病》(4)《卫生演讲》,《清华周刊》,1921年第225期,第34页。,演讲过程中以幻灯影片的方式辅助说明,取得良好效果。此类措施不限于此,是学校重视学生健康的体现之一。

四、学生健康管理运行机制与成效

清华学校学生健康管理起始于招生工作,1922年教务处下设招考处,后又下设注册部分管招考处,招生工作中即有对学生身体的健康要求。学生身体检查由校医院负责,校医早期设于斋务处下,1912年改属于庶务处,1922年时已成为独立责任部门。体力试验由体育教员负责。学生患病就诊、时疫预防和病假管理,则由校医院、斋务处为主完成。斋务处是负责学生食、宿、游息和课外团体活动的主管部门(5)钟叔河等编:《过去的大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学生就诊、请假及个人卫生习惯均参与管理,1924年斋务处改为德育指导部,后又改为训育委员会,下设学监部及其舍务室,承担相应职责。庶务处原是校医院的管理部门,庶务长“主持庶务、会计事宜,以及凡教务、斋务以外之事,皆商承监督办理”,(6)《清华学堂章程》,《清华大学校史参考资料》(一),转引自王杰、祝士明编著:《学府典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1925年庶务部职责涉及“学生厨房伙食及全校卫生”等事宜。另外,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些学生自治团体参与其中,如科学社所举办的演讲,便是典型一例。学生健康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则须学校层面建制负责解决。学生健康管理的有关要求,体现在《学生请假规则》《卫生规则》《医院规则》等制度中,而《学生惩罚规则》规定学生“体质太弱或患神经病传染病者,分别轻重或记大过或迳责令退学”(7)《学生惩罚规则》,《清华一览》1919年,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195页。,体质太弱有可能受到处罚,是学校对学生健康要求严格的体现。

学校建章立制、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健康,那么这时清华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呢?事实上,此时清华学校学生健康还是出现一些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因病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死亡的学生。其中,“从1912年到1921年10年间清华共有64人死亡,平均每年有6人之多,其中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有10名学生死亡,这是历年来的最高纪录”(8)武婷婷:《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第37-38页。。如此高的数据使学生健康成了敏感问题,集中反应到对校医院的不满,甚至是对学生健康管理的不满,从当时《清华周刊》所刊载的文章中可见一般。

1921年,周刊载有《医院改良》(1)杕钧:《医院改良》,《清华周刊》,1921年增刊7,第129-131页。一文,对医院的厨房、盆浴以及看护员提出建议。该文指出,校医院本无厨房,不过是一个随季节搬来搬去的小炉子而已,在小炉子上预备的食物或带有臭气或带了土味,对此建议校医院应该真正建设一个厨房。文中指出浴盆,“厨子用之洗盘,听差用之洗药布,病用之为盂”,这对于沐浴者危害极多,为了病人应该改用雨浴。对于看护员,该文指出轮流代任制度,常造成看护员不负责任,与其雇两个不负责任之看护人,不若以雇两人之费去雇专责之为益。周刊在1921年登载的另一篇文章《清华学生的性命》(2)姚永励:《清华学生的性命》,《清华周刊》,1921年第216期,第1-2页。中,将清华学生死亡率之高归咎于校医院的医生,指责医生医术不高,并例举“误诊开错药方”和“治疗猩红热时因开窗通风导致红斑不出病人病死”的事例。

1923年,周刊自由论坛栏目又刊载有《清华医院》(3)吴聪著:《清华医院》,《清华周刊》,1923年第269期,第11-12页。一文,对校医院的管理不善提出批评。文中指出,患者进入医院后,一切责任与如何保养,自然应该由医院负责,医院有责任告知患者住房和饮食等禁忌,如果病人不服从管理,医院就应该强迫患者服从。该文又提出校医院在治病之外还要防病,医生应当常作卫生知识、生理知识演讲,还应时常调查校内各处不合卫生或妨碍健康的地方,并随时加以批评改良。该文还重点提出了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加强教育。

从这些报道当中不难看出当时清华学生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将学生健康问题完全归因于校医院则有失公允,上文表1说明清华学子的体力此时还是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清华学校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处于建校初期,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健康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情理之中。另外,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政局不稳,医疗技术水平落后,这自然是当时学生健康问题多发的客观且重要的因素。

五、结语

考察此时清华学校学生健康管理问题,更应该审视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

一是学生健康管理的不断完善。清华学校在民国初期正处于逐步发展时期,例如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均建设于1916年之后,清华学校的学生健康管理如同这诸多建筑一样不断完善。如前文所述,学校校医院门诊制度的改进、厕所的改良、盆浴改雨冲浴均体现出学生健康管理的逐步完善。此外,校医院还仿照北京协和医院改善药瓶管理制度,“医院发出盛药之玻璃瓶,用完者多未交还,现仿协和瓶盒模样,定制千余个,以资应用”(4)《添购药瓶》,《清华周刊》,1921年第229期,第20页。。学校还曾发生学生因患疝气症需要转校外医院作开刀手术而发现需要配备专车的事情,“本校医院遇有急病重症,当常送入城内,然路途遥远,设一时不便,则贻患非浅。若学校不能免去送病人进城一事,则应专备运伤车一辆,以妨意外”(5)《急症遇救》,《清华周刊》,1923年第275期,第23页。。这些均是学生健康管理不断完善的体现。在对学生健康的重视度上也体现出不断进步,1927年时任教务主任的梅贻琦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中讲到体育课程时说“盖清华自近七八年以来,已舍其选手锦标之目的,而注意于各个学生之健康。观一二球队比赛之胜负,固无以知一般学生体育之如何,故必使在校各个学生,皆得受相当之训练,使其体力增长,能应将来做事之需要,而毋为心知之累,斯为体育之真目的,斯为在校学生人人必须注意之工作”(6)《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清华周刊》,1927年第426期,转引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可见,学校已经在1920年左右逐步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每一名学生健康的意义。

二是学生健康管理的中西交融。清华学校本为留美学生预科所设,所培养的学生需要考取和适应美国大学校园生活,因此以西方学校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和管理十分必要,这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均有体现。在学生健康管理中,清华学校所采取的身体检查规定,所检查的项目、新生入学时须有西医背景的医生证明,便是明显的例证。校医院的设置则更是借鉴西方文化的尝试,医院内手术室、药房、病房的设置,聘请美国医师,所实行的门诊制度以及住院病人的管理,均是西式医院的特点。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举办运动会、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游泳等增强学生体质,播放卫生影片、举办卫生讲座、使用幻灯影片演讲加强教育,也是这方面的体现。

三是学生健康管理的民主因素。民国初期的中国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正处于民智渐开时期,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启,科学与民主之风气吹入了众多校园。如果说此时的清华学校在学生健康管理问题上借鉴西方文化,存在管理技术科学化的一面,那么在管理方式上则显露出民主化的一面,突出体现在舆论监督上。以《清华周刊》为例,近代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功能,《清华周刊》创刊后刊载不少与学生健康管理有关的新闻、译文和论说,前两者及时传递了校内信息,而论说则更具舆论监督作用,如上文提到的《清华医院》《医院改良》《清华学生的性命》《厨房菜内发现不洁物处理的我见》等文章,论说中“……我们最可亲爱的校长和庶务先生都能够特别注意到这个地步,或者我们的身体从此更加强壮,每年可以不必从那医院里拾出几个死同学来,我们可以不至再有大礼堂扑满吊轴的事发现了……”(1)谢国度:《厨房菜内发现不洁物处理的我见》,《清华周刊》,1921年第207期,第12-16页。等语言可谓极具效力。这些民主因素还体现在评议会和自治团体中,学校遇有涉及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校医等均可提议经评议会商决,学生中间成立有相关自治团体,如上文所提到的科学社以及学生法庭,便是一些例证。

总之,此时清华学校学生健康管理上所呈现出的“不断完善性、中西交融性和显露民主性”的特点,符合近代历史潮流,体现了学校在学生健康管理问题上的近代化。

猜你喜欢
校医清华医院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Notes
孙清华作品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萌萌兔医院
有效发挥校医的前哨作用,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职能
浅谈校医对职校生的行为习惯的影响
校医对学生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指导的临床效果观察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