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璐 图 罗璐 Артем Малахов INGimage3 YanickFolly IwariaInc pauli197 mbrand85 ccoq Michele Burgess homocosmicos ©摄图网
非洲西部的贝宁,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年。
我满怀热情,手拿《撒哈拉的故事》来到撒哈拉以南,再来到贝宁。贝宁的生活算不上多好,但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贫苦。我们除了日常上班以外,也会四处走走,越是深入当地,越能发掘这里的幸福感。
犹记得,刚到达贝宁,就被一栋栋小别墅吸引,它们看上去很精致,统一深红的房顶,视野一片开阔。之后的时间,我住在马路边的三层公寓,这个公寓在这里,算是一栋高楼,可以看到日落、车水马龙、各色行人,也可以将贝宁的世界尽收眼底。
科托努,贝宁最大的城市和港口。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西非最大的当托帕(Dantokpa)市场闻名,除此以外,同样闻名的还有逃离喧嚣的海滩。我出生于重庆,是山城的孩子,却一直喜欢着大海。
第一次去科托努的海边,天还微微泛白,我们从家里出发晨练,目的地就是奥巴马海滩。到达奥巴马海滩的时候已是早上6点,太阳早就爬上了海面,很遗憾,没有能够看见日出。站在浅滩上,海风徐徐吹来,海水拍打着脚面,脚下的沙子随着海水慢慢抽离,又随着海水填平脚底的空隙。我跟海水玩起了追逐游戏,它翻涌而来,我便被冲回岸边,留下一串笑语。有时能躲过海水的浇灌,有时又不幸中招,被海水扑了满身。海水常年累月冲刷着海岸,带来了海洋的礼物,沙滩上总会寻到一些好看的贝壳和石头,我将它们拾回家,期望可以做成一串漂亮的首饰。
周末,海边人满为患,这里的海滩配套设施并不完备,但是,带着一块桌布去海边野餐,又是别样的惬意。若是再约上三五好友,在海边的酒吧、饭店里坐一坐,点上杯啤酒,躺在躺椅上,闭上眼,只觉世界都安静了,听得到海浪声声入耳。晒着太阳,吹着海风,凉爽且舒适。
科托努的海岸线很长,一直沿着海岸线走,若是运气好还能看见渔民捕鱼,贝宁渔民都是群居,共同劳动。若是看见很多人,一个挨着一个,站成一排,那就是渔民在收网,大家一起合力,有人唱着歌,有人喊着口号,一起用力拉网。新鲜的海鲜,拉上岸还活蹦乱跳,渔民们赶紧收拾起来,海鲜将被送往当地市场,人们期盼着可以获得好的收入。
贝宁的水上村——岗维埃,被称作“非洲的威尼斯”,人们生活起居都在水面上,十分有趣。17世纪,达荷美王朝时期,整个王国正在寻找俘虏和奴隶运往美洲,为了避免被贩卖,岗维埃人的祖先掌握了水上战斗技术,便逃到了湖沼中避难,这一住就是200余年,后来即使政府要求,他们也没有离开这片水域。
导游带着我们往码头走去,码头很宽阔,公共船和商船可以在这里停靠。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是个拍摄视频和照片的好地方。
我们选择乘坐游船参观岗维埃,在前往水上村的途中,见到了一些水上小屋,都由稻草和木材所建,这是渔民捕鱼的落脚点,浅水区被椰子叶围着,鱼群在里面进食繁殖。慢慢地,能看见水上高跷房出现,水道也渐渐变窄,代表着水上村已经到达。这里的房子都由特殊的木桩支撑,商店和餐厅都开在木船之上。偶尔,还能看到女人头顶食物,蹚水而过;河道两边,水上商店随处可见,船上摆满了自家货物,老板头戴草帽,悠然自得,时不时和隔壁店家聊上几句;水上餐厅忙碌非常,船上放着几口大锅,里面装着食物。
我们在船上,路过了学校、教堂、保健中心,也参观了酒吧、餐馆、旅馆等生活必备场所,村庄的中央是皇家广场,那里矗立着岗维埃第一任国王的雕像。水上村很大,只是走马观花游览了几个主要的地方,两个小时很快过去,离开水上村回到码头,虽然很遗憾,没有能够深入游览,但是水上村岗维埃人的奇特生活方式,依旧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维达,贝宁南部的港口城市,距离科托努40公里。
从科托努到维达,黄沙铺天盖地,一定要把车窗关好,不然一路下来会满嘴黄沙。到达维达之后,环顾四周,我们发现了目标——不归门,这是由混凝土和青铜制作而成的拱门,是为了纪念在罪恶的奴隶贸易中被贩卖到各处的人们。达荷美王朝时期(1625年~1900年),王朝统治者向欧洲等国贩卖奴隶以获得巨大利润,维达就是当时奴隶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奴隶们被套上锁链,放置在货船上,踏上了不归路,因此这座拱门被称为“不归门”。平时不归门游客并不多,但因为贝宁是巫毒教的摇篮,因此每年的1月10日,这里便汇聚了世界各地想要一睹巫毒教的人们。
巫毒教又名“伏都教”,这是一种杂糅了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论、通灵术的原始宗教,起源于非洲西部,贝宁是巫毒教起源地,60%的贝宁国民信奉巫毒教,因而巫毒教也是贝宁的国教。
从1998年开始,每年的1月10日就是贝宁的巫毒教节,每当这个时候,教徒会穿着特色服装,举行祭祀活动。在维达期间,我们有幸参与了一次巫毒教节,人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激情上演巫毒教特色舞蹈——祈祷舞,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让人不禁想跟着一起跳跃。参加节日的教徒盛装出席,妇女身穿抹胸,戴着项链,项链的数量决定了身份和地位。男士会带着一根小权杖,这也是地位的象征。大家会向地位高的人俯身磕头,并亲吻他们的脚面。整个会场人山人海,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了巫毒教的祭祀现场,神秘且诡异。随着时间推移,人群渐渐散去,三五结伴,步行到港口的回归门。2000年,回归门在不归门旁落成,这是为了让那些消逝在异国他乡的灵魂可以回归故里。
在维达,一位朋友安排我亲身体会了一次巫毒教的占卜。我的这位朋友大概60岁,心态却十分年轻,在维达期间,我们吃住都在她家,她有一栋几百平米大的房子,家里堆放着来自中国或非洲的艺术品。
也不知是她提前安排好的,还是心血来潮。她找来一位巫毒教巫师帮我们算命。巫师一次只能给一人算命,我和朋友们只得排队等候,忽然天空开始打雷下雨,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轮到我时,进入房间,只见巫师坐在地上,让我将桌子上的石头链重掷一次,接着我问巫师何时会找到相伴一生的人,但是这位巫师并没有给我准确的答案,实在是有些遗憾。结束了巫师算命之后,这位朋友带我们去维达的巫毒教市场,就跟小说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这个市场里面有很多动物尸体和各种奇怪的东西,这些都是巫毒教用于祭祀的物品。
巫毒教认为蟒蛇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灵化身。在维达,还专门为蟒蛇修建了蟒庙,巨大的蟒蛇可以在庙中随意游荡。蛇庙门口立着一面白旗,那是巫毒教的标志。蛇庙不大,只有一个庭院,这里可以举行仪式和祭祀,这里有间尖顶小屋,进去后会看到一屋子的蟒蛇,让人不寒而栗。
蟒蛇庙有一个环节就是和蟒蛇拍照,这被当地教徒认为是一种“净化”。工作人员会把蛇环在人的脖子上,感受蟒蛇的鳞片摩擦着肌肤,冰冷的躯体让人内心都一片冰凉,不消一会儿,鸡皮疙瘩就爬满全身。
阿波美位于贝宁南部,建于十七世纪初。是油棕、棉花、咖啡集散和加工中心。阿波美王国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曾经是西非最为强大的国家,阿波美王国又是贝宁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王国,因此,阿波美被认为是贝宁文化的发祥地。
王朝覆灭以后,只在阿波美城中心残留下一块方圆40多公顷的遗迹,内有阿波美王朝历代国王所建的12 座宫殿。这些阿波美王宫在建筑结构上均大同小异。在王宫区内,每座建筑物都有各自的围墙,形成3个相通的院落:外院(又称“克波多吉”)主要是用来举行礼仪活动和阅兵仪式;一个内院用来分配物品;另一个内院直通国王和王后的寝室。建造王宫使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土坯外墙、茅草屋顶、木竹门窗,建筑风格精巧、简朴。
阿波美历史博物馆是在阿波美王宫的基础上修葺改建而成,是西非文物史料保存最完整的博物馆之一。占地44公顷,周围有4500米土墙环绕。进入大门,院落宽敞,那是第九代国王盖索的前宫,当时,居民要拜见国王,需先在此等候。穿过院落是国王的内宫,里面有几幢红土墙房屋,是盖索的议事厅与仓库。博物馆第一展览室设在议事厅内,这里主要陈列历代国王的礼服与轿子,以及各类祭器、国王用过的烟袋与拖鞋等。展览室外墙上,嵌有上百座彩色泥塑,线条简练粗犷,红绿色彩分明,每一座泥塑描述一个历史事件,一座座泥塑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阿波美王国的简史。
院子北边为第二展览室,陈列着阿波美王朝历代君主的御座。御座用整木雕成,花纹对称而细致,有的御座下面垫有被征服的部落首领的头盖骨,以显示国王的赫赫战功。第三展览室是兵器室,设在格莱莱国王的正宫,展示历代兵器,如带鞘刀剑、木柄长矛、自制土炮、由青年妇女组成的“娘子军”在反抗殖民军时用过的砍刀,以及一门缴获的机关炮等。
由于1984年的飓风的袭击,以及环境恶化引发的侵蚀,使阿波美皇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今,刻有浮雕的陶墙裸露在恶劣的天气下,遭受着白蚁的吞噬,以至于变得十分脆弱,在雨季则更容易损坏。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皇宫,阿波美皇宫于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和《世界濒危遗产目录》,并得到了国际力量的支持和保护。
我虽早已离开了生活四年的贝宁,但巫毒教节上肆意舞蹈的女人、巫毒教市场为我算命的巫师、蟒蛇庙中巨大的蟒蛇、见证了阿波美王朝的强盛与兴衰的皇宫,想来依旧历历在目。西非国家贝宁,虽不富裕,却是一片温柔、坚强,富有活力的美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