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衣 图 LIUWEI77997 魏英华 tsihua 兔乖乖斯基 武轩 偶然 ©摄图网
四时有节,物候不同。春季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秋季温度渐降,丰收的同时,作物开始迎接新的生命轮回;冬季北方严寒,寒风凛冽,南方则较为温暖……中国的季候中,最难熬的莫过于夏天——除了部分高原地区,南北普遍高温,避无可避。今天的我们尚还可以坐在空调房里抵抗酷热,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又有哪些消暑妙计呢?
六月初六,是民间崇拜中“崔府君”的生辰,对于宋朝人而言,这一天格外重要。每年此时,天气逐渐升温,但恰好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对于不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祭祀崔府君的同时,还可以逛逛庙会。
庙会期间,一些有生意经的小贩早早看好了商机,他们当街列好桌椅板凳,立上一把青布伞,便开始叫卖:“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白醪凉水、水木瓜、冰雪小元子、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倘若有客人中意冰雪小元子,店家便会盛上一碗糯米搓成的洁白丸子,往里加入蜂蜜和冰块,如此,一碗甘甜清凉的冰雪小元子就算做好了。
能够摆在街道上售卖,足可见得,夏季吃冰饮,在宋代已是司空见惯。
今天人们制冰,离不开冰箱。它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然而,古人夏季吃冰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周礼》中记载:周成王每年让掌管藏冰之事的官员在冬季采冰,储存在地窖,等来年天气炎热再使用。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冰箱”——冰鉴就出现在周朝。与现代冰箱不同的是,冰鉴本身并不制冷。它通过将冰块放置在木头或者青铜制成的箱子里,然后借着冰块散发的冷气达到冰镇食物和使室内凉爽的目的。
不过,对于南方的人们而言,即便想用地窖储存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气候并不符合结冰的要求,使得南方人有心储冰,奈何条件却受限。这时,就催生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生意:北方人在冬季挖冰块,卖给南方人。后唐古书《云仙杂记》有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可以知道,那时候卖冰利润极高,往往只要找到销售渠道,一窖冰就足够养活一家人。
正是因为冰块金贵,宋代在崔府君生辰这天,就会有一些富商专门组织好仆人,散发暑药冰水给来往的游客,以期积攒功德。
看过民间的冰饮,再来一探朝堂上的饮冰习俗。宋代的采冰、储冰事宜,都是由皇城司、光禄寺和司农寺的官员负责,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二月,相关官员会组织人开采约五万段左右的冰块以待夏季使用。
这些冰块除了皇帝自己家人使用外,还会分给朝堂上的官员和守卫宫殿的侍卫一部分,以彰显皇恩浩荡:“自初伏日赐学士冰一月,每日半担。”兴许是冰饮实在太好吃了,《宋史》里还记载了一则宋孝宗因为饮冰水过多,导致闹肚子的趣闻:有一次,宋孝宗和礼部侍郎施师点聊天时说:“朕前阵子饮冰水过多了,忽然就闹肚子了,幸好没过多久就平复了。”
施师点闻言,斟酌后,劝言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诚如施师点所言,冰饮解凉,还须适量。
除却冰饮,古人还有消暑三宝:衣着、住房和器物。
提到消暑的衣服,现代有裙子、短袖,而在古代,也有各式有创意的消暑服饰。例如《韩非子·五蠹》里记载:“冬日麑裘,夏日葛布”。葛,也叫葛麻,这种植物的纤维可以织成布料,被称为葛布。这种由葛麻织成的布料,质量上胜过绸缎,薄如蝉翼,重量仅有数铢,非常适合制成夏衣。
除葛布外,芭蕉芯做成的“焦布”衣和蚕丝做成的纱衣,也是古人所钟情的消暑服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素纱禅衣”,这件素纱衣轻柔透亮,整体分量仅49克,若是在家中穿上这样的素纱衣,也是相当清爽。
素纱衣虽好,但是一件清凉的衣服能够带来的凉意终究是有限的,古人消暑神器的王者还是消暑房。
消暑房,又名凉屋,几乎可以称为古代版的空调房。
消暑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修建房屋,例如,在井上修一栋屋子,夏天的时候借助井口散发的凉气来控制屋内的室温。
另一种就是利用冷水循环的方法,将水引上屋顶,任其沿屋檐而下,形成水帘,达到给室内降温的目的。还可以在屋子周围修建依靠水力转动的风扇,当风扇把水激成水雾吹进屋内时,也可以达到消暑的目的。
躺在清凉的空调屋,枕着冰凉的瓷枕,身下是竹子编成的凉席,真应了李清照那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唐宋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消暑器物“竹夫人”,在江南很是流行。
竹夫人长三四尺,外形如同大号的椭圆枕头,里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多通风散热的圆孔,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抱着它睡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降温的目的,苏轼先生有诗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由此可见,古人在消暑这件事上的创造力,可是相当强大。
小的时候,时常埋怨夏天过于炎热,这时,就常听老人讲:心静自然凉。宋代诗人温革也曾说过:“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那么,何以“心静”呢?古代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希望寻一处山清水秀之地,修一处宅院,即便是那些不愿远离庙堂的人,也会在繁华的城镇里修一处有水有树的小园林,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同时,为了追求意境,在布置园林时,长松修竹、清荷水池是园林的标配,有条件的,还会在庭院中种上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等各式各样的花朵。等到夏天到来的时候,庭院中修竹浓翠蔽日,鱼儿在清荷间快乐嬉戏,这时,主人家在庭院的树荫下搭上一把凉椅,手里拿上一把竹扇,轻轻一挥,清风徐来,风中还夹杂着各式花朵的芬芳,很是凉爽。
宋代磁州窑出产的某款瓷枕上,有一副《携琴访友》图,图中风和日丽,一名古人正背着古琴跋山涉水去寻访自己的友人,他的脸上洋溢着淡然而期待的笑容,一点也没有因为路途险远而产生疲惫、烦恼之感,于他而言,只要能和友人把琴言欢就是人世间最美的事了,路远、天热这样的小事何足道哉?
心静自然凉。某种程度上,这位访友的古人也算得上“心外无物”, 这便是“心静”了。当然,心静并不是非要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只要心安宁下来,不为杂事所扰,燥热也能消停几分。
例如古代雅士中流行的一种“留宿湖心”的赏景法,便是这种静心消暑法的典范:约上三五好友,寻一闲暇之日,不谈工作,只是纯粹的登船游湖。艳阳高照时,大家在柳荫下垂钓闲谈,等到“月上柳梢头”时,大家一边吃着捕捞起来的鱼儿,把酒言欢,一边静静欣赏月光泼洒在湖面上的美丽景象。
倘若喝醉了,凉席往船上一铺,就当做是床直接躺上去。当湖面微风轻轻吹拂在身上时,睁开眼,就能看见满天星斗。如此一个夏夜,哪儿还有暑气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