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珩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江苏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对于传承江苏文脉、延续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省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增强江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江苏是被江河湖海润泽着的一片神奇土地。其东濒黄海,海岸线长度为954公里。长江横贯东西,境内长度433公里,流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市;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长度757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市。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如同两颗硕大的明珠,分别镶嵌在江南水乡和苏北平原。江苏多水,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大小湖泊290多个,湖泊面积达6260平方公里,湖泊率为6%,居全国之首。江苏被誉为“水韵江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江苏文化。江苏文化中最突出的是水文化。江苏的水文化兼具了江河湖海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其中包括长江文化善于吸纳、善于融合、胸襟开阔、志向远大、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矢志开拓、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特点,大运河文化朴实敦厚、安分守己、融会贯通、包容万象、不辞重负、甘于奉献的特点,太湖文化兼容并蓄、温润平和、敏慧灵动、清健秀逸、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的特点,黄海文化胸襟广博、目光远大、激情四射、活力强劲,既刚烈又温柔,既粗犷又细腻的特点。因为长江的分界,江苏客观上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又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形成了苏南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聪颖灵慧、富于创新的吴文化,苏中扬州、泰州等地睿智俊秀、亲和务实的维扬文化,南京南北贯通、包容万象的金陵文化,苏北宿迁、淮安、徐州等地尚武崇文、弘扬英雄气概的楚汉文化。此外还有南通地区的江海文化、盐城地区的海盐文化、镇江地区的京口文化。
目前江苏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6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江苏还拥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5个。江苏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据《江苏艺文志》统计,共著录江苏籍作家29617人,著作85309种。江苏传统文化就在江苏大地上,就在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就在江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在江苏的文化典籍中,其存在形态和方式十分丰富。
江苏传统文化,包括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包括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太湖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农耕文化、盐文化、渔文化、工商业文化等。这些文化并不是严格加以区分的,而是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彼此交汇、交融在一起,构成江苏传统文化的整体。江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拓创新,唯精唯新。这在吴文化和江海文化中体现最为明显。自泰伯在江南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便一直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兴盛,更是充分显示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吴文化追求精致、精细、精雅、精美,其园林、昆曲,传统手工技艺苏绣、缂丝、宋锦、紫砂、常州梳篦等,皆显示着吴文化唯精唯新的理念。作为冲积平原、移民地区,南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开拓创新的基因。一代代盐民、垦民、渔民、棉农不畏艰难,使得古代南通成为全国重要的盐业基地、纺织基地。清末民初,南通与上海直通商埠,接受了海派文化的影响。以张謇为代表的南通人在近代历史上开创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包括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师范学校、纺织学校、刺绣学校、戏剧学校、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个气象站等。这当中,也都充分体现了江苏传统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特质。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泰伯三让王位,被孔子称为“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江苏传统文化中充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均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和道济天下的理念。
崇文重教,经世致用。江苏文风兴盛,崇尚诗书传家。清朝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名,近乎其半。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无锡荣氏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即是最为有名的代表之一。
向上向善,方正守信。江苏传统文化倡导向上向善向美,这在江苏优秀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季札挂剑、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体现了江苏传统文化中对方正有信的推崇。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江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江南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外江苏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低调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其内涵极为深厚。
推动江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系统和细致梳理江苏传统文化资源,深入阐释江苏传统文化精髓,让江苏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基础上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做好江苏各历史时期重要文化研究,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实施江苏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统筹相关各方面力量,对江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梳理,结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建立江苏传统文化资源库。结合实施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组织一流专家学者,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面向大众做深入的阐释和解读,引导大众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全面了解江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恪守中华文化的正道,使江苏传统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新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保护传承江苏文化遗产,延续江苏文脉,为江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要加强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在城乡建设,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走在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建设好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创新做好江苏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生命力。
合理开发利用江苏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时代魅力,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绽放出迷人光彩。从传统文化中,萃取文化基因,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广场、园林,以及各种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利用江苏传统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小镇、艺术乡村和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有关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展示、展播、演出、讲座、阅读、分享等作为免费开放服务的重要内容。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让人们深层次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创新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大运河旅游博览会,让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赋能美好生活。依托江河湖海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江苏文旅发展内涵能级。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利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引导非遗传承人根据当代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创新发展“非遗”,创作和生产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实用需要的非遗作品,使非遗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组织和引导作家、艺术家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撷取元素、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创作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加强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增强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使江苏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