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以新疆伊犁地区西迁节为中心

2022-09-20 03:12冯雪红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锡伯西迁锡伯族

阿 鑫,冯雪红

(北方民族大学 a.民族学学院;b.学报编辑部,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遵循。他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农历四月十八(1)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西迁的纪念日,简称“四· 一八”节。文中类似表述同此。详见李竹青《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2年,第35页。,就是锡伯人的西迁节,新疆大部分锡伯族将其称为“都音白转扎坤”(锡伯语音译,汉语意为四月十八)。在传统社会中,每到此节之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各个牛录(2)“牛录”,满文为niru,意“大箭”,满洲八旗军政组织的基本单位,1692年,锡伯族全部被编入满洲八旗,分属于各个牛录里,西迁到伊犁后,锡伯族官兵在1767年组建锡伯营,1938年锡伯营在历史上消亡,“牛录”成为新时代“乡”一级的行政单位,至今仍在使用。参见孙诗尧《锡伯族当代母语诗歌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都会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逛庙会、祭祀子孙娘娘,以祈求六畜兴旺、年年有余。《锡伯族简史》记述:“部分锡伯族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西迁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历史,给‘四·一八’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从那以后,便有了纪念西迁壮举,怀念亲人之意。”[2]186到2022年,锡伯族西迁已有258周年的历史。200多年来,新疆锡伯族人与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共同耕耘戍边,开发建设家园。如今,在促进新疆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新征程中,锡伯族弘扬西迁精神, 与祖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

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类学家把仪式看作由一系列可感知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它包含了一种关于参与者参与社会和文化世界的象征性信息,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成为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议题。人的行为和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都是具有意义的。人的社会活动就是不断创造意义、利用意义、规定意义而又被意义所约束的过程。2021年1月,笔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S村对锡伯族西迁历史和西迁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在尊重被访谈者基础上,客观收集锡伯族、维吾尔族、汉族不同年龄和职业村民的一手材料,并结合西迁节文献资料,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锡伯族民间故事集》《锡伯族文学简史》等,从人类学视角来阐释西迁节仪式背后的民族历史和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以期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个案参考。

一、西迁历史:家国情怀的厚植和赓续

锡伯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原本生活在东北的他们为何西迁?《锡伯族历史探究》中记载:“锡伯族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兴安岭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长年战争的原因,当时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已是人烟稀少、防务废弛。只有派兵驻防,开垦屯田,才能加强和巩固边防统一。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从辽宁的锡伯族人当中挑选年轻力壮的官兵1000余名,携眷移驻新疆伊犁地区。”[3]那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官兵携儿带女,惜别家庙,从故土盛京(今辽宁沈阳)出发,一路含辛茹苦,走过千山万水,抵达新疆伊犁。从此,肩负起戍守边关的光荣使命。

西迁是锡伯人战胜艰难和险阻、接受苦难和荣光的过程,是清朝出于治理边疆的需要。在这意义上,西迁之道即国家之道。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在20世纪50年代把流传在民间的迁徙歌整理而成了叙事诗《西迁之歌》,其中就描写到西迁的历史背景,诗中写道:

在祖国遥远的西陲,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那是如花似锦的伊犁哟,人道是古什乌孙的旧址。

……

漫长的国界如何守卫?边疆的百姓安得生息?

纵观史书啊调兵迁民,屯垦戍边是万全之计。

……

大清皇帝发出了谕旨, 传到奉天将军那里

命令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4]3-4。

告别盛京的伤感之情、迁移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构成了锡伯族西迁的重要主题,而围绕这些主题所生发出来的历史事实,则使“西迁”一词充满了史诗色彩,并在后人的集体记忆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锡伯官兵及其家眷踏上西迁之路的开端是盛京惜别,锡伯人的伤别之情在后世的民间歌唱和民间文学中则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告别盛京》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又具有古籍资料意义的满文史诗,其中细致地刻画了离别的情景。

好比那蚕之巢穴,旱晚离散的东酉,离别奉天的眼泪,流入奉天的河里。

女婿女儿来团聚,含泪呈上热烧酒,今日拜别岳父母,它日再也见不到。

走兽一跃腾空起,西迁万里人杰志,留守奉天锡伯人,劫哭不已难别离。

为乡亲修治干井,寄托离别的忧伤,失声痛哭的声音,震撼山河和全乡[5]。

民间诗人管兴才的《西迁之歌》生动的再现了西迁之路的艰辛:

饥寒交迫使孕妇途中早产,裸身嗷啼的婴儿命在旦夕,

割下路边的枯草当襁褓,干瘪的奶头哪能咂出乳汁!

……

披荆斩棘跨过了万水千山,栉风沐雨经受了万般苦难[4]8-10。

历经磨难抵达西北边陲新疆伊犁之后,锡伯人民在祖国的西北戍守边疆、平乱驱敌,为伊犁地区开垦良田、兴修水利、开发边疆,在保卫祖国和文化传承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故乡沈阳到家乡新疆伊犁的西迁历史也体现出了锡伯族先祖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西迁的历史记忆将在后世代代相传。

1.平乱驱敌,保卫祖国

在新疆定居的锡伯族,既从事农业生产,又承担军事任务[6]。锡伯族营地是西迁到伊犁的锡伯族儿女建立的,位于祖国西北边疆,是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单位,他们的后代在这里扎下根。近代的锡伯族与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同仇敌忾,加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先后参与了七和卓之乱平叛、平息倭里罕之乱、1871年的反沙俄侵略的斗争、反抗阿古柏侵略等。尤其是在平定张格尔的叛乱中,他们英勇奋战,涌现出了许多勇士。贺灵译注的叙事歌《喀什噶尔战记》一文中写道:“罪恶滔天张格尔,日薄西山将覆灭,弃马徒步爬山峰,只恨其身无翅膀。锡伯马甲讷松阿(3)讷松阿,人名,锡伯营人。,先登高峰与贼斗;其后英雄舒兴阿(4)舒兴阿,人名,锡伯营人。,一起活捉张格尔。”[4]52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保卫边疆安全,维护祖国统一。辛亥革命后,在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新疆期间,锡伯族官兵在戍守卡伦的同时,自觉抵御自卫军非法入境的斗争。日本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为反帝反封建斗争贡献力量,之后在三区革命、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援。他们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祖国边疆发展的建设者和祖国统一的守护者,并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引水垦地,巩固边防

至1766年初进驻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屯垦戍边成了西迁到伊犁的锡伯族的主要职责和历史使命,锡伯族军民完善了八旗制度,组成了锡伯营[7]45。屯垦戍边精神实质上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分。屯垦戍边的职责为渐渐形成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奠定了基础。在贺灵翻译整理、佟克力注释的《西迁颂》里写道:

乾隆朝三十一年正月(5)乾隆朝三十一年正月,即1766年2月。,
勤劳勇敢的锡伯军民,
辞别世世代代相依的故乡,
移驻西北边陲屯垦戍边,
英雄的业绩永载史上![4]153

之后为满足自身的需要,锡伯军民在1767年时,疏通了旧有的大渠,引水垦地,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需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维护生计,进而巩固边防。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6)锡伯营,初设六旗,1767年增设两旗,完善八旗编制。营设领队大臣1员、总管1员、副总管1员、佐领8员、骁骑校8员、领翠32员、委蓝翎侍卫4员等。详见贺灵、佟克力《历史 民族 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的指挥下,经过六年多的辛勤劳动,“察布查尔布哈”(锡伯语音译,“察布查尔”汉语意为粮仓,“不哈”汉语意为大渠)竣工了。管兴才原作、佟加·庆夫翻译的《察布查尔大渠颂》中这样称赞图伯特的功勋:“大渠纵横二百里,堪为子孙后代的财富;世世代代收益无穷,全靠忠义安班的恩泽。千赞万颂唱到今天,颂不尽图安班玛发(7)玛法,锡伯语音译,汉语意为祖宗,是一种尊称。;唱到万世留汗青,图安班是万民的名星。”[4]343锡伯营军事组织虽已被废除,但锡伯族的戍边精神继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屯垦戍边精神得以发展,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模式,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各民族共同学习、继承和发扬。锡伯族人民不仅兴修水利,还帮助各民族传授农耕技术,开凿水渠,为西北边疆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8]。

3.取其精华,弘扬文化

曾为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锡伯族西迁到新疆后,继承和保留了语言文字,他们的文化是了解和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窗口。在长期与满族、维吾尔族、汉族的交往交流中,锡伯族学习并借鉴了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语法成分。《锡伯族简史》中也提到,锡伯族从很早起就与周围不同的民族杂处,所以在交往中扩充了不少词汇[2]140。在田野调查期间,从村民之间的聊天中发现锡伯语与维吾尔语中的一些词汇是一样的。一个维吾尔族村民这样讲道:“我们和锡伯族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好多词嘛是一样的。比如说‘抓饭’用维吾尔语说就是‘爬捞’(维吾尔语音译),‘缝纫机嘛’用维吾尔语说就是‘麻西南’(维吾尔语音译),这些都是跟锡伯语一样的。你这个孩子在外面上学,不经常回来,不了解这儿,我们这个地方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都会说‘锡渥’(锡伯语音译,汉语意为锡伯)话呢!说的嘛可能比你们很多锡渥嘛都说的好听得很。”(8)访谈人:阿鑫,下同。出于民族学、人类学田野伦理要求,对文中受访人进行了匿名处理。受访人:GLNG,女,45岁,维吾尔族,2021年1月10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

由此可见,在长期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本身也证明了锡伯族与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锡伯族传承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兴学重教,积极接受现代化教育,许多经典著作早在清朝时就已进入教学课堂。另外,在与维吾尔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和谐相处,互相尊重,能进行基本的语言沟通[9]。在村里访谈时,由于感到口渴,于是便去超市买水,我走进了一家小商店,开商店的是一个维吾尔族爷爷,这时看见一个锡伯族叔叔在用维吾尔语和商店老板交流,于是我对他进行了访谈,在聊到锡伯族人会说多种语言时,锡伯族叔叔说:“我们这的锡伯族都会说点维吾尔语呢,(和)锡伯族、汉族、哈萨克族待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自然会说啦。咱们锡伯人学习俄语也是很有天赋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就更不用说啦,会说了也好,方便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嘛,现在好了,国家大力提倡学习全国通用语言文字,大家都可以顺利地用普通话交流了呢”(9)受访人:LJ,男,40岁,锡伯族,2021年1月10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从访谈个案可以看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交流和交融,而且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疆的锡伯族自然发展成为会说锡伯语、汉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的民族,被称为“语言翻译民族”[2]133,这也是锡伯族包容多样与擅长学习的体现。语言文字对于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锡伯族知识分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整理翻译清朝档案的时候,涌现出的一大批锡伯族人才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二、西迁文化:西迁节的仪式和活动

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准备西迁和留在故土的锡伯人,都汇集到沈阳的锡伯家庙,举行祭拜祖先仪式,共饮离别酒、同吃离别饭、畅叙离别情,留下的锡伯人为即将远征的亲人们送行,此后,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在这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锡伯族简史》中“节日”一节中记载:“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各牛录旗下档房主持,在寺院内起灶,宰杀羊只,煮羊肉汤,集合全牛录的男女老少,在寺庙里聚餐,以回忆在西迁的前一天,东北的锡伯族都聚集在沈阳‘锡伯家庙’即太平寺里,共进离别的一餐时的情景。”[2]186

1.西迁节的仪式

(1)祭祀卡伦。卡伦(11)卡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也可理解为边防哨所。是历史的产物,它是防止外来入侵的重要组织形式,在人口稀少、国防薄弱的边疆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承载着锡伯官兵的爱国精神。“那年庆祝‘西迁节’,祭拜卡伦仪式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在祭拜现场,18支狼烟依次点燃,70支‘骑兵’从卡伦四方冲出,8名‘士兵’射出8支响箭,当箭像流星一样射向天空时,那刺耳的吼声似乎是从200多年前的空中传来的。8名鼓手击打大鼓19次。据报道,八支响亮的箭和击打的19次大鼓,代表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八个牛录和中国19万锡伯人民将永远记住卡伦。”[10]

507位来自国内外的锡伯人静静地站在卡伦面前,其中包括老人和学生,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回族与他们一起向这段历史致敬,人们在卡伦面前缅怀历史,今天,我们从心底热爱这片土地,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只要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会在那里,那里便是我们的家。问及“您对脚下生活的这片土地有感情还是对故土沈阳有感情”,生活在新疆的一位66岁的锡伯人这样说:“我们当然是对生活了几辈人的这里感情深呀!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很好,我家有10多亩地——口粮地,另外,还承包了十几亩别人的地,加上有时我儿子也会去打打工,加上打工来的收入,一年能有好多钱的,我们锡伯人向来都是勤奋的,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勤劳一些就过得很好”(12)受访人:WCH,男,66岁,锡伯族,2021年1月15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话音刚落,旁边一位34岁的年轻人有点羞涩地表示道:“我觉得生活好得很,在国家的好政策下,现在要是去医院看病,都有合作医疗嘛,自己掏的才一点儿,花不了几个钱,而且我也盖了新房子了,当然对这里感情比较深(13)受访人:WH,男,34岁,锡伯族,2021年1月15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

(2)公祭图伯特。从卡伦遗址离开后,人们来到位于孙扎齐牛录镇的锡伯民族博物馆,这里是展示锡伯族文化和历史的纪念馆。祭拜锡伯族营总管图伯特,是因为他开挖了新疆锡伯族人的生命河即母亲河——察布查尔大渠,这里的人不祭祀苍天和鬼神,他们崇拜英雄,继承爱国精神。嵇南、吴克尧在《锡伯族》一书中为此赞歌:“七年的血汗奠定了百年大业,开垦八万亩地多么不易。”[11]

勿忘历史,我们将继续发扬锡伯族艰苦奋斗的戍守边防精神,努力把美丽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设得更好。当时(2012年)的县长王奕文认为,崇拜卡伦主要是继承卡伦蕴含的一种民族精神,弘扬锡伯族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弘扬锡伯族戍边屯田的西迁精神[10]。

2.西迁节的活动

200多年来,西迁的锡伯人民和留居在东北的锡伯人民,在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和竞赛类活动,如唱歌跳舞、骑马叼羊、赛马射箭、摔跤等。“珠仑呼兰比”(锡伯语音译,汉语意为说书),也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坐成一圈,听民间艺人用锡伯语津津乐道《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还会讨论先民如何西迁,谈论着英雄人物和传说故事。

病原菌一般经气孔或伤口侵入,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叶片上一般3~6天,果实上一般5~7天,即可发病,叶片表皮的损坏、叶毛擦伤以及细胞间充水过多都能加重病情。高温高湿,多雨天气或暴风雨过后易流行。连作田、低洼地、土质黏重、田间积水、窝风或缺肥、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重。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40℃,最适温度为27~30℃,在59℃条件下,经10分钟可致病菌死亡。据调查,大田内有10%的植株发病,只要温湿度适宜,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以至造成流行。

对于过去和现在的西迁节,那天的活动有何不同呢?据村里人讲,老年人可能知道的更多,于是便访谈了村里的一位79岁的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奶奶是这样讲述的:

以前是在佐领(14)佐领:一种职位。锡伯营的组织形式是营设领队大臣一员,简驻惠远城。营下设有总管、副总管各一员,其办事机构史为“总管档房”。总管档房下辖八个牛录,牛录的办事机构为“旗下档房”,设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员。详见《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的带头下,以牛录为单位,组织举办纪念活动,到郊外野餐。每个牛录都须宰羊。然后,所有人聚集在附近的一座庙里,共享“牛录餐”,重现他们西迁时亲人的告别场景,纪念离去的祖先。还会唱歌跳舞,歌唱美好生活。现在人们不专门去庙里了,一般都是和各民族一起在我们的锡伯古城(15)锡伯古城,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S村,锡伯古城景区始建于2002年,正式开园于2004年,2007年8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11月被命名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第四分馆”。共同进行联欢活动(16)受访人:LM,女,79岁,锡伯族,2021年1月17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

锡伯人善歌善舞,节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欢快的“索克托火贝伦”(17)“索克托火贝伦”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舞蹈,用幽默滑稽的舞蹈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醉汉喝酒从初饮、微醉到大醉晃晃悠悠,直至醉倒的各种醉态。舞者在演出时即兴加入了点不着烟,喝得太多松腰带等令人捧腹大笑的动作,幽默中不乏警示的意义。参考杨雪博士论文《新疆锡伯族贝伦舞音乐文化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锡伯语音译,汉语意为情歌)特别迷人。人们还会围成圈,在“东布尔”、 笛子、“曼达林”等乐器的伴奏下开始跳舞。笔者(阿鑫)依稀记得小时候,曼达林的传承人嘎爷爷每年会来我家找我爷爷,两人一唱一和。人们还会一起跳“贝伦舞”,一下把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姑娘、小伙子、叔叔阿姨们也都会积极参与。吸引到我的是一个姑娘,她正在跳锡伯贝伦舞,而且跳的特别好看,但是看上去不是锡伯族,更像是哈萨克族,她却认为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很频繁。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好多哈萨克族男女都会跳锡伯贝伦舞,贝伦舞和哈萨克族的《黑走马》舞蹈特别像,所以跳的时候很有感觉,而且这里的人,不管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是蒙古族、回族,他们都会跳贝伦舞。以前学校的课间操,一天是《初升的太阳》,一天是锡伯贝伦舞,县里举办贝伦舞大赛,参与者也不只是锡伯族人(18)受访人:YRHL,女,17岁,哈萨克族,2021年1月17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

中国各数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反映锡伯人民思想、感情、心理、生活、审美和追求的贝伦舞,通过艺术显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锡伯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他们的一些舞蹈元素,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的舞蹈。

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虽然过去和现在过节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内容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西迁节作为现代民族节日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在发展,各民族都在共同进步,但是西迁精神却不变。200多年来,人们通过仪式活动,纪念当年的历史以及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业绩,借此发扬先辈们热爱祖国和热爱奉献的西迁精神,展示当今人们与时俱进的风貌。

三、西迁精神:爱国主义的传承和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12]传承西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西迁节活动展现出锡伯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它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爱国主义精神将全国各地的锡伯人民结为一体,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从而促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经过创新和发展,西迁精神包含着锡伯族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西迁节与亲情、乡情再到国家情连结起来,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迁精神中的家国情怀也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典型代表,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西迁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1.传承西迁精神,发扬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

杨建新在《中国少数民族通论》中写道:“在我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各民族还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3](182)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的情感之一,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高尚情操,努力做坚定忠诚的爱国者。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思想觉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坚持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只有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西迁的长途跋涉,需要穿越浩瀚的漠北高原、茫茫的沙漠和戈壁。面对恶劣的天气、贫瘠的土地和不便的交通,锡伯人民表现出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锡伯族军民冒着酷暑或严寒,露宿野外,在残酷的西迁路上饱经风霜。他们挖山、修渠,使古老的荒地有了村庄和田野。西迁后的锡伯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战役,这种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善于团结各民族是西迁后的锡伯族得以生存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锡伯族善于团结各民族,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正如S村一位35岁的锡伯族阿姨所说:“哎呀,我刚给邻居哈萨克族老奶奶(68岁)送点吃的去了,邻居老奶奶吧,她一个人住,我就给她送点菜去了,自己家种的嘛,绿色无污染的,老伴去世了以后就剩她一个人了,有一个女儿也嫁出去了,不在跟前,一个人生活没有家人的陪伴,很孤独的,所以我经常去跟她聊聊天。咱们都是一家人嘛,团结、互助是应该的,政府(相关部门)也会给她送菜、送油。”(19)受访人:AN,女,35岁,锡伯族,2021年1月10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锡伯族一直以来维护着西北边疆和民族团结,扎根于祖国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真诚对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长期以来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多民族大家庭氛围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关爱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和睦相处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锡伯族与各族人民一道,勇于探索、培育和创业,他们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沿伊犁河建设了新城镇,西迁的锡伯族融入了西北边疆独特的地理、自然和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新疆,实现现代化,须弘扬西迁精神,坚持 “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互相学习,促进各民族团结。

2.传承西迁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武威利指出:“今天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

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西迁精神,有利于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之一的西迁精神,让人们自觉认识和运用能加强民族意志、激发民族智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在欢度西迁节时,多民族共同参与,正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实践。比如,一支舞蹈队是由不同的几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分别有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一支舞蹈想要表演得很成功,必须是在他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完成,他们需要不断交流、练习和磨合。各个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在访谈中也能了解到一些锡伯民众对于西迁节的理解,一位44岁的阿姨认为:“四·一八”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有着200多年的历史。过节的时候,不仅仅是锡伯人在过(节),还有其他民族的一些成员,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断不能忘记,其他民族也都是我们的兄弟民族,跟我们的亲人一样,而且咱们都是中国人,既然都是咱们的节日,就要一起欢度。我觉得不仅要过节,而且应该传承下去,西迁精神有丰厚的文化内容和深厚的爱国主义内涵,这个节日是为保家卫国和祖国的统一而有的节日,传承下去是有意义的。”(20)受访人:QL,女,44岁,锡伯族,2021年1月19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在当今格局下,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西迁节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有高度凝练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支持。

“中华民族大家庭,携手共建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引导各民族始终使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 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各民族通过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S村的各族同胞在过节时,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亲近的感情。就像当地各族民众普遍认为的那样,“我们各个民族交往时很和谐,在一起的工作、生活中都没有太大的距离感”(21)受访人:LJN,女,28岁,汉族,2021年1月16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生活在一起久了觉得没有什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概念,只觉得各个民族是一家人,没有什么区别”(22)受访人:GL,女,32岁,维吾尔族,2021年1月19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我是维吾尔族,但是春节我们也过,锡伯族的西迁节我们也过”(23)受访人:NLY,女,40岁,维吾尔族,2021年1月19日,在新疆察布查尔县S村访谈。。从受访人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各民族成员在生活中都与其他民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各民族成员在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彼此有了亲近的感情,打下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见表1。

表1 西迁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演进关系表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我们各民族的“家”,各民族是“小家”,“小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传承具有家国情怀的西迁节,有助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文化意义上互助合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强化其对这些共有文化产生认同的过程,使各民族产生一种文化共同体意识[16]。西迁节和西迁精神不仅在民族地区有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范本,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S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千千万万村落社区中的一个,也仅代表了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这将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浸润下,必将像涓涓细流一样汇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成为中华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锡伯西迁锡伯族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西迁丰碑
稻田如画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民国前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以锡伯族为主的原因初探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试论锡伯族婴幼儿的母语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