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青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病房,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外力作用下,人体遭受到打击后,器官等会受到一定影响,包括损伤、大出血等。此情况下,患者循环血量将会急剧减少,并且多种应激反应还会致使机体失代偿。而创伤性休克严重的患者,随着病情不断进展,生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评估其病情,并开展紧急救治工作。在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创伤后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将会增加,严重影响治疗、预后效果。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护理工作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常规护理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欠佳,难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目前,在抢救、治疗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促进护理效果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安全性,提升其预后质量。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试验组,每组40例。参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42.65±1.28)岁;疾病类型:交通事故伤12例,高空坠落伤15例,穿刺伤13例。试验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3.12±1.46)岁;疾病类型:交通事故伤14例,高空坠落伤16例,穿刺伤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创伤性休克治疗指南解读》中严重创伤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②沟通无障碍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肝、肾等器官衰竭者;②心功能等级为Ⅲ~Ⅳ级之间者;③精神障碍者。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重点是体温、呼吸、心跳、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准备救援器械、材料、药品,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伤口出血时,要严格消毒,用干净的敷料按压和包扎伤口,以达到最佳止血效果。
试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①评估患者伤情。护理人员收到急救信息后,做好抢救所需设备、物品的准备工作,患者到急诊后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包括检查患者气道通气情况、胸部损伤情况、循环系统功能是否正常以及神经系统是否存在障碍等。②伤口护理。为避免患者由于大出血导致死亡,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止血。根据伤情,选择不同的止血方式。如果出血部位在四肢,则可将止血带捆扎在近心端距离出血部位10 cm处,并对捆扎时间进行严格记录,间隔30 min,可适当松绑止血带,防止患者四肢缺血坏死。而针对腹部、背部等部位出血,可采用无菌加压纱布对出血部位进行包扎,纱布厚度根据患者出血量而定,0.5~3 cm即可。若患者属于活动性出血,可利用血管钳将出血点夹住,还可采用结扎止血方式。此外,患者伤口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一些患者难以忍受,发生创伤性疼痛休克的风险将会提升。因此,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开展疼痛护理,可予以患者一定剂量的镇痛类药物,如吗啡等,通常情况下,注射剂量不超过4 mg,不少于2 mg。若患者存在一定呼吸功能障碍,则不可使用吗啡。针对出血量较大且疼痛情况较为剧烈的患者,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其补充血容量。③急诊护理措施。在抢救前,需要严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当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低,并且骨折情况严重时,需要采取气管插管方式,确保呼吸通畅。对电解质、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如果患者情况较差,还需要关注其气道内是否存在异物。除此之外,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设置绿色通道,方便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患者出现创伤后需及时结合其实际状况遵医嘱给予其补液治疗,以避免液体失衡,加重休克。结合患者的个性化特点,制订全面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④体位护理。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护理过程应由专人负责,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下肢抬高15°~20°,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优化脑血流量,防止对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⑤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纠正错误认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护士在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后,应加强疾病与健康知识的教育。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患者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表现、相关预防措施等。一方面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能力。除此之外,护士应加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情绪安抚。对于意识残存的患者,护士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方法,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讲解救治成功案例,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⑥并发症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监测,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给予针对性处理。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防止发生呼吸窘迫,定期监测患者血压,观察皮肤黏膜、发绀、肢体温度情况,从而帮助患者有效改善微循环,防止并发症发生。
①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项指标情况,包括吸氧时间、休克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等。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情况、抢救时间。采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自制问卷调查形式,将护理项目设置为2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对应5分、3分、0分,总分100分,统计平均分数。分数越高证明护理满意情况越好。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器官损伤、创伤后感染以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 =(器官损伤+创伤后感染+血栓)例数/总例数×100%。
试验组护理满意情况评分高于参照组,抢救时间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吸氧时间、休克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均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中较为常见,对患者身体各个器官具有较高的损伤性,同时病情危重,如果处理不当,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将显著提升。相关研究显示,创伤性休克患者不及时采取治疗,患者会长时间处于低血压状态,细胞将会在2 h内出现坏死,血管内活性物质将会显著提升,影响血液循环效果,进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促使其血液循环受到消极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基于此,为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应对可能加重患者病情的因素进行评估并消除,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由于严重创伤性休克发生与突发事件有关,因此,患者及家属未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进而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在此情况下,患者及家属与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将会下降,导致抢救治疗工作开展存在一定阻碍。常规护理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难以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且患者产生抵触心理的概率较高,难以获得理想护理效果。因此,对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目前,综合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取得良好护理效果。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充分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在急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为保障患者安全,需更加注重细节护理,消除对疾病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为提升急诊抢救、救治效率,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设置绿色通道,缩短护理人员急诊反应时间。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升操作规范性和抢救质量。相关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抢救流程、方案等进行细致化了解,有助于提升操作效率及护理质量。以上研究充分体现出综合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
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在临床急救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抢救时间,而且对其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促进作用。患者发病后需及时结合其实际状况给予其补液治疗,避免液体失衡,加重休克。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临床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机体健康。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情况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发现,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以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为中心,通过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方案,提高实施护理干预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对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措施、体位护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可以有效改善应激反应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现最佳预后,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抢救时间、急救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发现,综合护理措施重视人性化护理干预,注重从生理、心理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提升患者配合度,帮助患者提升急救治疗效果,有效缩短休克恢复时间、吸氧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加快患者疾病恢复进程,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总之,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提升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各项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