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巍
(1.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河南 安阳, 455000;2.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影像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胫骨平台骨折诱因较多,多与直接暴力、交通事故、摔伤或高空坠落等间接暴力有关。结合人体膝关节解剖结构分析,胫骨平台是主要负重结构,一旦发生骨折,可限制膝关节正常功能,引发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需及时诊治,临床多以手术方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诊治难度较高,加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多伴有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及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漏诊风险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随着胫骨平台骨折病情进展,可导致膝关节提前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关节失稳,进而引发畸形,甚至并发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提升胫骨平台骨折检出率,对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预后而言极为重要。近年来,临床诊断方案、诊断技术不断改进,对膝关节损伤检查方案不断提升,有利于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后期治疗。X线与CT平扫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常用方案,尤其CT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特异性、敏感性极高,平扫时,可为医师提供横断面成像,三维重建技术可反映整个膝关节病变情况,可增加腓骨近端、踝间骨折检出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7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分析CT诊断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9~76岁,平均年龄(38.71±1.94)岁。骨折诱因如下:47例交通事故伤、16例高空坠伤、13例摔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均包含CT与X线摄影资料。本研究经过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同意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关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②临床检查、治疗配合性高;③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症状,肢体活动受限;④从损伤到入院时间<2 d。
排除标准:①产妇、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②合并陈旧性骨折者;③危重患者;④脏器功能受损者;⑤恶性肿瘤者;⑥精神异常者。
CT诊断方案:诊断仪器64排螺旋CT扫描仪(生产企业:美国GE公司,型号:LightSpeed VCT),指导患者仰卧位,将胫骨平台骨折侧患肢固定,以膝关节间隙作为扫描中心,逐渐向胫骨骨折线远端扫描。调节扫描仪参数:电压调节至120 kV、电流调节至200 mA、层厚调节至2.0~4.0 mm、图像重建间距调节至1.0~2.0 mm。完成扫描后,输送原始容积数据至工作站,进行MPR、SSD、VR处理。
X线摄影诊断方案:检查仪器DR设备(生产企业: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型号:MUltiX Fusion Max),拍摄膝关节正位,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规范X线曝光条件。指导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维持膝关节矢状位并垂直于检查床,将髌骨下缘作为扫描中心,进行垂直照射,随后调节拍摄体位,取侧卧位拍摄,将膝关节紧贴检查床,维持膝关节矢状位平行于检查床,完成扫描后,将踝部垫平,维持下肢稳定,将髌骨下缘作为中心,开展垂直照射。
获取X线和 CT成像后,交由2名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阅片,评价、诊断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病情,若出现不同意见,由2名医师协商解决,若仍存在分歧,需请示上级医师,以获取最终诊断结果。
①对照病理结果,分析2种诊断方案分型准确率与检出率。Schatzker分型标准如下:外侧平台劈裂型骨折为Ⅰ型;外侧平台劈裂压缩型骨折为Ⅱ型;外侧平台压缩型骨折为Ⅲ型;内侧平台骨折为Ⅳ型;内侧平台双髁骨折为Ⅴ型。结合上述分型标准,对比髁间隆突骨折、腓骨小头骨折患者分型差异。骨折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
②结合Schatzker分型标准,对比CT诊断与X线诊断检出率差异。
③对照病理结果,分析CT诊断与X线诊断检出踝间隆突骨折、腓骨小头骨折差异。
患者经手术证实为胫骨平台骨折,其中Schatzker分型17例Ⅰ型、16例Ⅱ型、15例Ⅲ型、16例Ⅳ型、12例Ⅴ型,且手术证实,28例伴踝间隆突骨折、20例伴腓骨小头骨折。对比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伴髁间隆突骨折与伴腓骨小头骨折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以Schatzker分型为标准(17例Ⅰ型、16例Ⅱ型、15例Ⅲ型、16例Ⅳ型、12例Ⅴ型),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准确率稍高于X线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CT诊断检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骨折检出率94.74%;X线诊断检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7例,骨折检出率75.00%。两组骨折检出率对比,CT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CT诊断检出胫骨平台骨折72例,检出伴踝间隆突骨折27例、检出伴腓骨小头骨折20例;X线诊断检出胫骨平台骨折57例,检出伴踝间隆突骨折21例、检出伴腓骨小头骨折15例。两组踝间隆突骨折与腓骨小头骨折检出对比,CT诊断检出率96.43%、100.00%均高于X线诊断75.00%、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人体关节中,膝关节是最复杂的负重关节,极易发生关节内骨折,常见骨折类型为胫骨平台骨折,且发生骨折后可致负重关节面受累。由于胫骨平台结构、位置特殊,发生骨折后隐蔽性较强,因此胫骨平台骨折诊断难度较高。此外,部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未及时获得诊治,可能继发膝关节功能障碍或创伤性关节炎等病症,致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尽早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极为重要。目前临床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仍以影像学检查为主。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采取CT技术、X线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诊断分型准确率更高。由于胫骨平台遭受严重创伤发生骨折后,患肢局部呈不规则屈曲状态,导致患肢局部解剖关系失常,因此X线扫描时,影像极易出现重叠,难以直观显示胫骨平台局部骨折情况,不利于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病情。尤其劈裂型或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X线诊断漏诊风险更高。分析原因可知,劈裂骨折患者在X线下移位情况不明显,而塌陷型骨折患者骨折范围较局限,导致诊断难度较高。此外,对于胫骨Pilon骨折患者、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与髁间棘部骨折患者,进行X线诊断难以确定骨折类型,尤其复合损伤者,若仅开展X线检查,难以满足后续治疗需求,因此临床多开展MRI检查或CT检查,以明确病情。
近年来,CT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加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不断优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胫骨平台骨折检出率。相关文献报道,CT与三维重建技术,可辅助医师明确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与骨折程度,总结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可采取CT诊断与三维重建:①常规X线平片诊断难以确诊者或无法分型者;②危重症者或配合度较差者,致X线成像不理想;③骨折范围大、复杂型骨折或X线平片提示胫骨后踝塌陷。
X线是临床传统检查方案,但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成像清晰度不足。对比常规X线检查,CT诊断技术具有以下优势:①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可利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三维图像重建技术,避免重叠影响,进而清晰显示骨折移位情况、骨碎片情况及关节塌陷面情况。②CT可全面显像:目前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已发展成熟,不同于二维成像,三维成像技术可任意角度重建图像,通过SSD、VR技术可全方位显现胫骨全貌,进而排除重叠组织干扰,提升诊断准确率。尽管CT三维成像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影像学医师分析思维,但实际检查期间,需注意CT三维成像对于位移<2 mm或无位移骨折者,没有二维扫描图像清晰,因此需结合患者病情确定合适螺距、重建间隔与层厚等参数,以提升三维成像质量,且层厚薄、螺距小、间隔小,获取容积数据越丰富,此时伪影干扰小,成像质量高。结合本文数据分析,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检出率94.74%高于X线诊断75.00%,且骨折分型准确率、踝间隆突骨折检出率、腓骨小头骨折检出率均高于X线诊断(<0.05)。
综上所述,CT诊断技术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实用性、准确性,而X线检查具有便捷、快速、价格低廉等优势,可作为胫骨平台骨折诊断首选的检查方式,必要时进一步结合CT诊断发现微小骨折病变,为临床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精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