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佳
紫砂艺术发展流传至今,靠的是代代紫砂艺人们的努力创新和不懈坚持,如果大家都仅仅只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那么紫砂艺术便也不会像如今这般辉煌,器型种类的不断摸索和创新,是来源于艺人们的不断学习和总结,以及从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的灵感。相较于传统基本的造型,如圆润饱满、线条富有张力感的圆器,又或是棱角分明、线条挺括流畅的方器,筋纹器的制作显得更加复杂,对于紫砂艺人的功底和技艺也极具挑战性。筋纹器在丰富了紫砂艺术造型种类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紫砂壶造型的多变性,让人们透过这一造型感受到了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
那么顾名思义,何为筋纹器呢?其实简而言之,便是一种用线条通过方向的变化,例如可以是横向抑或是纵向,然后将壶均等分割,筋纹器这一造型门类也如同花塑器一般,创作灵感是来源于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譬如瓜果,花瓣等等,这一类经由艺人们制作设计出来的壶,其内外筋纹样式皆是一致的,壶身上那一瓣瓣的立体条纹是凹凸有致的,且整齐具有规范性的,因此,筋纹器所呈现出来的美韵是和谐整齐的,是自然顺畅的,并且在视觉上给予了审美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节奏韵律美,同时对于制作者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在筋纹器这一造型之中,根据筋纹的遍布位置和创作表现风格又可以将我们常见到的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难度最高,壶身通体都是遍布着筋纹,筋纹从壶钮经由壶盖与壶身,最后收至壶底,工序复杂,挑战性极高,对于匠人的制作技艺与功底有着极为严格的考验,不过最后烧制成型的成品往往都能让人赞不绝口;第二种,俗称“盖身相通”,也就是这把紫砂壶仅仅是壶盖与壶身是筋纹相连的,壶扭并没有采用筋纹去装饰设计,笔者笔下的这把《碧玉壶》便是典型的“盖身相通”的筋纹器;而最后一种,则是“壶身相通”,仅仅只是在壶身上做筋纹样式的处理,其余局部则是“留白”,这种复杂加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美韵,让人赏玩过后,回味无穷。
《碧玉壶》这把紫砂壶,虽为筋纹器,不过不同于以往的筋纹器,作者融入了提梁器的元素,即将提梁把手这一元素融入其中,使整把紫砂壶造型由筋纹器与提梁器共同构成。现在看来,这样两种器型相互结合的造型样式是成功的,两者相得益彰,和谐融洽,丝毫没有突兀感,并且在视觉上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在欣赏过这把紫砂壶之后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构思巧妙。整把紫砂壶的壶身造型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宽大饱满的壶身给人厚重、敦实、稳重的感觉,同时由于筋纹整齐规范的特点,壶身也是呈现出对称美学,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赞不绝口。作为“盖身相通”的筋纹样式,作者在壶盖和壶身上重点刻画了筋纹,每一瓣都是精心制作,样式凹凸有致,为整把紫砂壶平添了足够的层次感,壶体与壶盖宛若一层层台阶,壶身的线条最后收至壶底,做工平整,造型宽阔的壶底毫不费力地撑托起整把紫砂壶,在视觉上给予了人们足够的稳定感。
在赏析过这把《碧玉壶》的整体美学造型设计以后,可以发现作者对于这把紫砂壶的设计把控能力是相当的娴熟到位,而作为赏玩者,可以发现这把紫砂壶除了整体造型可圈可点之外,局部细节也是包涵了作者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赏玩。就以壶钮的设计为例,作者并没有制作成筋纹的肌理样式,因为作者将“少便是多”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壶钮的设计之上,这与壶盖与壶身较为复杂的设计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如此繁简结合在视觉上形成了无穷的变化。壶嘴的造型采用了较为经典的“二湾流”,造型样式除了美观之外也更具实用性,在人们沏茶倒水之余,其壶嘴的出水会更加的锋利流畅。最后,壶把为《碧玉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一轮弯月般紧紧地与壶肩两侧相连,气势恢宏的提梁壶把在增加整把紫砂壶高度的同时,也为这把紫砂壶的造型平添了几分美学韵味,当然,如此夸张、宏伟的壶把为人们抓握此壶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在设计之初作者便充分地考虑到要将壶把设计得符合人体工学,使得人手抓握之时可以更加的称手。通过对《碧玉壶》局部细节的赏析,不难发现这把壶的整体与局部是相得益彰的,作者通过筋纹样式的设计向人们直观地呈现出紫砂艺术的美学韵味。
《碧玉壶》就其造型艺术来看是一把充满着美学设计的紫砂壶,作者凭借其娴熟的制壶技艺,加入自己对整把紫砂壶器型的独特的设计理解,最终将这把紫砂壶成功地制作而成,这也是在启示着我们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去思考和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