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晨
美丽的大自然是紫砂壶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和表现对象,尤其在花器与筋纹器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同为以展现自然美为主的器型,花器与光器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花器有中国古代绘画的特征,呈现出浮雕感;光器则通过规则线面的配合呈现出节奏美与韵律美,形象逼真又具现代几何效果,颇为受人喜爱。
“合菱”是紫砂壶筋纹器中的经典款式之一,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菱花,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美学气质。本文对此件《合菱》进行了分析,说明它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揭示出筋纹工艺的特征与价值。
菱花是常见的自然花卉,在中国古典诗词与艺术创作中都可见菱花的形象,如南北朝萧纲笔下的“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再如精美的菱花窗与菱花镜,均可见中国人对于菱花的喜爱,而表现菱花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传统,由制壶匠人继承并提升后变成了经典的“合菱”紫砂壶款式。
此件紫砂壶首先在泥料上表现出清雅的菱花之色,一方面有花的娇柔,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清雅脱俗的气质,统一起来呈现出紫砂泥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制泥工艺的高超。作品的表面是棕色的,带有红润的色调,将作品衬托得精神饱满,朝气蓬勃,质感上也是无可挑剔的,不仅能令人赏心悦目,更可通过触觉感受紫砂泥的纯粹、细腻与创作工艺的精细。清晰又细腻的砂质肌理又为作品带来了淳朴与素雅之美,烘托出淡淡的泥土气息,象征菱花的纯洁与高洁。
此壶的泥料在呈现紫砂泥独特美感的同时衬托了主题的形象与气质,展现了创作者精湛的制泥工艺,反映了中国人对菱花美感的基本认知。
“合菱”这款壶一方面要表现出菱花的姿态,另一方面则要表现出“合”的特征,创作的工艺难点和筋纹设计的艺术性也就在于这“合”之中。
此壶是小巧圆润的,首先便体现了紫砂壶的一般特征。从上往下看,顶宽底窄,圆润小巧的壶钮镶嵌在壶盖中央,圆形的壶盖与壶颈部相接形成了一条细缝,壶盖顶面呈现出圆润的弧度,与壶颈部衔接自然。壶的颈肩部是比较短促的,端庄的颈部与较为平整的肩部形成了明显流畅的转折、过渡,增强了作品的结构感。筒身由弧面构成,弧度恰当,这个是创作的一个难点,考验了创作者对拍身筒力量的控制和审美水平,过于平缓则失去了珠圆玉润的特征,过于凸出则使壶有憨拙之感,此壶筒身弧度恰到好处,整体仪态端庄又十分柔美,将菱花的姿态与花独有的柔美气质都表现得十分到位了。壶身下部镶嵌着圆形的底座,使作品在上下结构上达到平衡,将壶身整个托起来,也代表了花萼的部分,无论是从功能性还是形象感上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壶身左侧镶嵌了弯弯的、细长的弯流,弯流对侧是耳状环形端把,线条流畅,弧度柔和。壶嘴与把手都是采用暗接法与壶身镶嵌起来的,表面上看丝毫不见接缝,严密紧实,与壶身如同一体打造而成,更显工艺的细致。
接下来便是最能体现主题和工艺水准的筋纹设计了,在紫砂壶创作中,筋纹设计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对几何美的初步认识。此壶中筋纹设计的难点一是在于多,二则在于对“合”的呈现,彰显了筋纹设计的多样性和“合菱”这一款式设计理念的独特性。
筋纹在壶体各处均有呈现,以壶身上的筋纹最具特点。以壶腰部分为分界线,壶身上下的筋纹是完全不同的,改变了贯通上下的筋纹设计模式。壶身上部的筋纹是一凹一凸穿插分布的,将壶身分为均匀的几个部分,筋纹深浅一致,整齐立体,在配合之间将壶面衬托得很是饱满。壶身下部的筋纹更为复杂,与壶身上部的筋纹是完美衔接且相对的,在原有的纵纹之上,创作者又增添了中央尖尖的横纹,呈现出明显的花瓣形态。在筋纹装饰下,菱花花瓣的丰富感与层次感就非常形象了。
筋纹也呈现在壶盖与壶钮上,壶盖上的筋纹与壶身上的筋纹一一对应,分毫不差。壶钮虽小,却也是筋纹最为繁密的部分,更显创作者工艺的精湛和超乎寻常的耐心。为适应壶嘴与把手的造型,创作者在其上仅设计了简单的一条筋纹,将二者变为菱花的藤蔓,与壶身的形象统一起来。
通过筋纹装饰,“合”的特征与菱花的姿态均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创作者对不同筋纹的安排与组合相当精妙,将作品有限的空间发挥到了极致。作品是静态的,在筋纹的装饰下呈现出了动感的效果,如一朵菱花正悄然绽放,层层花瓣渐次打开,是生命的魅力。作品的“合”不仅是筋纹与筋纹之间的,也是泥料与造型、菱花与筋纹之间的,让人们在《合菱》之中体会自然之美,感受筋纹之巧,领悟和谐之魂。
结语:《合菱》这件作品展现了紫砂壶筋纹工艺的特征和艺术价值,展现了紫砂壶艺术对自然美的参考和表现。本文以分析此壶的艺术特征为主,也揭示了筋纹工艺的智慧。看似简单的筋纹线条凝结了手工艺人的匠心与恒心,让自然美更加生动,让艺术美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