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敏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作为众所周知的生活用具,受到了众多壶友和玩家的喜爱,近年来更是凭借优秀的文化艺术价值而成为收藏界的宠儿。追溯紫砂的历史,已经很难考究了,但是关于紫砂的起源在宋代就已经有记录了,并且始陶异僧的故事几乎在紫砂行业中人人皆知,但是这些都不影响紫砂的不断发展,紫砂有着特殊的物质结构,并且这种物质结构十分神奇,可以说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全中国只有宜兴有。有专门的针对紫砂泥料的研究发现,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粘土、云母、石英、氧化铁以及少量杂质。这种材料结构并不复杂,中国地大物博,不乏与其相似的陶土,安徽、云南等地都先后发掘了相似的泥料,可惜的是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紫砂,成品的性能也无法和宜兴紫砂相媲美。紫砂的神奇多是取决于泥料的神奇,并且这种神奇性还决定了紫砂造型的千变万化。因为紫砂泥的结构成分中具有粘土和石英,它们之间相互搭配,使得紫砂泥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塑造成任意形状的造型,也可以模仿动植物的形象或者常见的生活器具,风卷葵、葫芦壶、圣桃壶、竹段、梅桩等经典壶型都做到了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紫砂的发展固然与其自身的优越性能息息相关,但是也离不开紫砂艺人的背后努力。艺人们利用精湛的技艺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或者生活中的器物形状,将紫砂泥的可塑性发挥到了极致,利用模仿、夸张、想象等方式,使得作品拟物,又极富创造力。这种创作模式在宜兴丁蜀镇绵延了六百多年,使得紫砂壶从刚开始的粗糙简陋的生活陶器转向了高雅简洁的紫砂艺术品,并成为茶具中的佼佼者,引领了茶具潮流,成为时代手工业中的优秀工艺之一。
自古以来,紫砂就是淳朴与雅致并存的,无论是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还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现代,紫砂都是保持着自身特有的那一份沉静与朴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仔细欣赏紫砂壶,我们总能从其淡雅的造型中寻找到精神能量,也能从袅袅的茶烟中感受到心灵的平静。紫砂就像一位善于聆听的老者,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俗的烦恼与疲惫,以宽容的姿态还我们一方天地的淡泊宁静。
紫砂壶《玲珑》是作者在传统经典“大彬如意”的基础器型上进行艺术加工二次创作而成的作品,端庄大气,稳如泰山,小小的一把壶就透露了恢宏的气势,这是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所给予的,也是紫砂文化的内蕴所形成的。
“大彬如意”是时大彬设计制作的一款经典茶壶。时大彬,用现代流行话来说,就是紫砂界的“一哥”,地位无人能撼动。时大彬出身紫砂世家,从小就展现出了艺术方面的天赋,这一点也在他往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得到了证实。前期,时大彬喜欢制作大壶,朴实雅致,中年时期,他结识了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在和这群文人深入接触后,其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制作小壶,并且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将紫砂壶推上了艺术赏玩的道路。
此款《玲珑》壶既是慕古制作,也是创作佳品,既保留了“大彬如意”整体器型上的特点,又在形制和细节处做了改进,因此此壶和“大彬如意”相比较,算得上是两把不一样的壶,流露出来的气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彬如意”表达的是如意的美好气质,《玲珑》壶更多的是展示紫砂壶的朴质雅韵。艺人以优质紫泥制作,这种泥质润泽度极高,使得壶身光洁如月光在壶面铺洒了一层朦胧的光晕,十分迷人。壶盖呈凸圆形,工艺精良,圆形壶钮立于盖面上,盖中有一气孔通钮顶,做工讲究,三弯流内敛,三足鼎立,托举的整器端庄稳重,古韵连连。壶身光润可人,装饰成为了凸显紫砂韵味的一大辅助手段,一般的紫砂装饰多为刻字绘画,不过在《玲珑》壶上艺人采用线条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光器中很常用,既可以保留紫砂壶的原汁原味,又能增减外观上的美感。此壶以成双成对为美好寓意,在壶身上塑以四条凸起的筋纹线,将壶身分为四个块面,每一个块面都是自然承转,朴拙的壶型和流把憨态可掬,浑然一体。这样一来,不需要多余的装饰,仅仅是线条的流转和律动就能将紫砂的雅意风流都展现出来。
从《玲珑》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同自然具有某种交流,在传统思想上,作品成为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是将环境与人区分开来,在设计思想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作品的性质上具有生活的艺术之美。在工艺上,富有独特的感染力,这些都是作品区别于一般艺术品的特点。紫砂泥料虽说是五色土,丰富多样,但是它极为内敛,发着黯雅的光芒。这是材料所具有的美感与质感,符合造型的气度。
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都是通过一定的技巧方式以及造型特色去表达的,整体特点一定是统一、和谐的,有机的。一件精美的作品,首先一步就是它本身的泥料,这些泥料相互补充后,它具有变化,所制作品丰富多彩。在制壶名家的作品中,能充分认识并且了解作品的泥料是一件需要花费精力与时间的事情。
紫砂矿物质在被发现以后就是非常好的器具,也让很多人都为紫砂着迷。紫砂在一个美丽的地方,紫砂器具是艺术作品的一种代表,风景秀丽的山水对作品有一种灵性,使得作品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种不可超越的品牌文化,在文化中不懈发展,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