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男
(山西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移动学习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研究移动英语学习的作用和特点,能够为实施多元化教学提供实践依据。随着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大规模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通过网络端发布,学生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移动端完成[1]。移动学习时间终身化、空间网络化、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和交互的平等化等特点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系统化、多层次的培养要求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研究移动模式下的英语学习对英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各类期刊刊登的关于移动大学英语学习的论文很多,为保证文章质量,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设置关键词为“移动英语学习”或“移动学习”“英语”,选取时间段为2007年至2022年进行检索,得到共2271篇论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和研究的有效性,手动去除文献中涉及的会议纪实、政策解读及其他与文章关联性不强的论文,得到有效论文2168篇。
本研究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学法的基本原理[3],使用CiteSpace5.8.R3可视化分析软件来绘制可视化图谱[2],通过观察和研究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研究移动大学英语学习的研究前沿[4]。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主题为“移动英语学习”或者篇名中含“移动学习”并含“英语”进行检索后,选择发表年度维度,导出可视化分析结果。图1显示了移动模式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近15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第一篇研究型文献出现在2007年,随后至2012年发文量较少,年度发表文献量均在25篇以下;2012年到2019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至2019年达到峰值,共发文387篇,这表明在该研究期间(2007年至2022年),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热度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随后发文量逐步下降,但2021年度发文量仍保持在150篇左右。
图1 发文量年度统计表
关于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从2007年崭露头角,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国家和省级基金项目的支持,反映了社会和学术界对该研究项目的关注度。有关该研究最早的基金支持是2008年哈尔滨学院学科发展研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随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各类省级基金项目不断增加,大力促进了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近15年各级各类基金支持项目排名前10的有(见图2):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9)、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8)、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
图2 基金支持情况
运行CiteSpace5.8.R3,设置时间跨度为2007~2022,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为451,连线数为121,密度为0.0012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节点处字体大小反映的是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数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发文作者及其合作者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反映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节点数最大的作者是李佳,其次是余胜泉、刘永权、魏惠琳、胡竞、窦菊花、徐贺兵等人,发文数量最多的是6篇。从图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数可以看出作者之间虽有合作,但是合作较少,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特点,仅仅形成以余胜泉、郭峰池、兰冰为核心的网络合作研究结构。说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团体分散,不同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科研群体,学术群体研究凝聚力需要加强。
图3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运行CiteSpace5.8.R3软件,在操作界面选择关键词(keyword),时间切片设定1,得到包括545个网络节点、1680条网络连线、网络密度为0.0113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4)。根据图4可以看到,相关文献中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移动学习”“大学英语”“智能手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英语学习”——这反映了在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化。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CiteSpace5.8.R3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明确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根据表1,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可将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归纳为三个阶段。
表1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续表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移动英语学习模式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的分析。研究发现,移动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放、及时、便捷,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时候,往往能够进行自主的碎片学习,因而能够延长学习的时间并拓宽学习的空间。在这一阶段,虽然学生已经主动参与移动学习,但普遍缺少对“移动英语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作为移动学习的积极参与者[8],他们的个人特点既可能激励也可能阻碍他们选择移动英语学习。另外由于移动学习材料不系统,网络发展的限制,以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开展移动方式学习的频率相对较低,以偶然性学习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性学习,移动模式下的英语学习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二个阶段主要集中在移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研究。由于移动英语学习的发生基于学生内在的动机,是学习者主动安排和进行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他们主观的驱动力。动机不仅决定了学生在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投入多少[5],甚至决定了自发学习状态下的抗干扰能力。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较高,在移动端学习的频率和学习投入度较高,他们能够克服网络的各种诱惑,驱动自己的学习。反之,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被动进行的,需要通过调整学习难度和改变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动机。这一阶段的研究旨在针对学习者意愿不强、学习满意度较差、学习中断现象较差、学习策略效果差等进行的学习动机研究[7]。
第三个是现阶段对高校普遍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手机移动端英语学习是一种新模态的学习模式,将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弥补现有课堂教学缺陷,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来进行相关资料的获取[11],借助一些学习软件,如学习通、云班课等实现师生交流与沟通,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方式[6]。这种教学对互联网的依赖增加,教学资源打破了常规的模式,教师可使用的素材增加,内容更加多样,教学过程也突破了以往的问答形式,而是利用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9]。此外,教师可以随时跟踪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答疑解惑,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突现词是在相对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反映某个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移动英语学习研究趋势,运行CiteSpace5.8.R3,参数设置“Burst terms”,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见图5)。“学习模式”“手机”“微课”“词汇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在过去研究移动模式对学习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转向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文章利用CiteSpace5.8.R3软件,用可视化的方式,对CNKI收录的有关移动模式大学英语学习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发文量、基金支持、发文作者及合作关系、关键词及聚类知识图谱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显示:从发文量来看,在研究期内,文章整体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在未来几年,关于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数量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从研究学科来看,移动模式的英语学习已成为外语研究、计算机软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学科研究的热点;从文献基金支持力度来看,随着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加,表明社会和学术界对该研究项目的关注度持续提高;从发文作者看,发文数量多的作者相互之间有合作,但从整体来看,研究网络比较分散,合作关系不强;从研究热点来看,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着眼于学生的投入度、动机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10]。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实证研究入手,进一步构建移动英语学习模式,从而深化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发展理论,也能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