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视角

2022-09-14 06:50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皖江外贸长三角

魏 林

(中国人民银行铜陵市中心支行,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座皖江城市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1]。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皖江城市如何利用好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提升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一)皖江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8座城市(以下简称“皖江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外贸进出口总额都取得了快速增长。2019年,皖江城市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50.71亿元人民币,创年度进出口新高,比2018年增长12.96%。总体增速快于全国10个百分点,总值分别占全省的87.55%、长三角地区的3.68%、中部六省的17.51%。

1.皖江城市对外贸易额全省占比明显高于GDP全省占比

从安徽省省内来看,如图1所示:近年来,皖江城市GDP全省占比约为60%左右,而对外贸易额(货物贸易)全省占比却高达90%左右,皖江城市对外贸易额全省占比明显高于GDP全省占比。可以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

图1 安徽省、皖江城市进出口总额及皖江城市GDP全省占比情况

2.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全省水平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如图2所示:安徽省外贸依存度从1999-2007年呈快速增长状态,后趋于平稳,总体上在10%-15%范围波动;皖江城市外贸依存度也呈现相同走势,但依存度显著高于全省水平,约比同期全省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图2 安徽省、皖江城市外贸依存度情况

(二)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同长三角中心城市比较

1.对外贸易总量与外贸依存度比较

2019年,皖江8市的GDP总和以及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23,781.46亿元人民币和4,150.5亿元人民币,2项指标分别仅占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合计总额的11.66%和3.78%。从外贸依存度比较来看,近年来,皖江8市外贸依存度约在17%左右,而江、浙两省长三角中心城市外贸依存度在50%左右,上海市外贸依存度则高达90%左右。可见,与江浙沪长三角中心城市区域相比较,皖江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对外贸易额仍有较大差距,对外贸易发展相对更为滞后,对外贸易量与江浙沪地区相差“一个级数”。

此外,皖江城市外贸总额省内占比略低于长三角中心城市。如表1所示,2019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江苏9市、浙江9市、上海市在所在省(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所占比重均在95%以上,可见,长三角三省一市对外贸易高度集中于27座中心城市。

表1 2019年长三角中心城市外贸依存度及在全省(市)外贸总额中占比情况 单位:%

2.对外贸易方式、产品结构比较

由于对外贸易方式、产品结构地市级数据的缺乏,考虑到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对外贸易额在所在省(市)的比重非常高,本文用长三角三省一市(按省级总体)外贸结构数据来进行分析比较。如表2、表3所示:2019年,安徽省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比72.57%)。从出口货物产品结构上来看,安徽省虽然出口总值与“江浙沪”相距甚远,但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差距却相对较小。

表2 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货物贸易方式及占比 单位:亿元、%

表3 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出口货物产品结构情况 单位:亿元、%

三、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与模型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国内外大量学者运用我国经济数据对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柯文(Kwan)和沃克(Kwok)(1995)认为,出口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2]。林毅夫(2001)通过对传统研究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的结论[3];近年来,姬宇(201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长期存在稳定性关系,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进口贸易更显著,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4];苏小莉(2017)认为出口贸易增长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逐步增长,进口增长对GDP的增长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5]。但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孙焱林(2000)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6];卢名辉等(2008)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不仅会自我促进,还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7]。此外,就不同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相关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普遍认可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一观点。鉴于从理论上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应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因果关系,本文选择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8],系统研究皖江城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t=1999,2000,…,2019表示年份;t=1,2,…,p;Yt为(n×1)向量组成的同方差平稳的线性随机过程;βi为(n×n)的系数矩阵;Yt-i是Yt向量的i阶滞后变量;εi为随机扰动项;α为常数项。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经济变量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进口贸易额(IM)、出口贸易额(EX)、进出口贸易总额(ZX)等变量作为衡量对外贸易发展的指标[9]。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研究的代表性,本文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来代替对外贸易额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指标。模型采用1999-2019年皖江城市GDP与进出口数据,取各变量自然对数值为LNGDP、LNIM、LNEX、LNZE,以消除多重共线性、异方差。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10.0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非平稳序列,而在一阶差分后平稳,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根据AIC准则与AC准则,选取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为1。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1的前提下,本文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显示,原假设对应的概率P值小于0.05,说明LNGDP、LNIM、LNEX、LNZE等4个变量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皖江城市LNGDP、LNIM、LNEX、LNZE等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上,滞后阶数为2时,LNIM是LN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LNGDP是LNEX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口能促进皖江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出口增长。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

采用AR根图表法验证所构建的VAR模型的稳定性,得到特征方程的特征根位于单位圆内(见图3),由此判断所构建的VAR模型稳定。VAR可绝系数分别 为0.999,106、0.975,469、0.993,722、0.996,145,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可利用该模型进行下一步分析。

图3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结果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VAR模型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得到LNGDP与LNIM、LNEX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4所示:

图4 GDP对进口、出口的冲击反应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进口冲击的反应为正向,逐渐增强,在第1期达到最大,之后趋于收敛。经济增长对出口额的冲击反应敏感;第3期到达高峰,后期收敛趋于稳定;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其自身的贡献率最大;进口额对经济增长的变化在第1期的贡献率为3.29%,随后不断增加,第10期达到24.93%;出口额对经济增长变化的贡献率在第1期为5.23%,之后逐渐缩小,在第10期为1.31%。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幅度较大,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与“江浙沪”区域长三角中心城市相比较,皖江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对外贸易额仍有较大差距。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来看,皖江城市参与国际经济的水平还比较低,对外贸易发展较为滞后,区域企业主体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程度还不高,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偏低。

2.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显示:长期来看,皖江城市对外贸易发展能够与GDP增长保持一定程度的协同性,其中进口贸易增速与GDP增速高度趋同,而出口贸易增速则较为平滑,与GDP增速趋同性较弱,说明皖江城市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出口贸易发展相对不足,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近年来,皖江城市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比较高、增长较快。如2019年,安徽的铜、铁矿砂分别进口422.9亿元、150.2亿元,分别增长11.9%、37.6%。合计占全省进口总值29.3%。考虑到安徽省铜、铁矿砂的进口方主要是铜陵有色、马钢等皖江城市企业,皖江城市资源性产品进口占区域进口总值的实际占比会更高。由于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铜、铁矿砂等资源性产品大量进口会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直接冲击效应,进口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与实证分析结果相符。

3.从贸易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上看,皖江城市出口产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区域内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从长三角协同发展背景下,皖江城市在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方面具备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二)政策建议

1.抢抓战略机遇期

“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皖江城市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建立等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期,乘着“十四五”的东风,发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2.发挥好资源禀赋优势

一是要发挥好区位优势。皖江城市既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八百里皖江”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想的运输及地域条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皖江城市要推动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港口建设,积极加入长三角港口联盟,主动融入长三角航运经济圈,构筑立体式的多式联运枢纽和网络,促进区域互联互通,融入国际物流通道[10]。积极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积极发展和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二是要发挥好产业基础和集聚优势。皖江城市带享有“铜墙铁壁”美誉,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先后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合肥初步形成了“芯屏器合”组合、新能源汽车、芜湖的机器人智能装备、汽车制造、马鞍山钢铁、铜陵铜产业、安庆石化等已形成具备规模的产业集群,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合肥、宣城、芜湖还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他皖江城市要积极加入科创走廊,加强科创领域“产学研”全面合作。皖江城市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及制造业优势,与长三角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协同合作,提升区域内产业之间的契合度,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智造名城”。

三是要发挥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江浙沪”区域劳动力、土地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综合成本大幅提高,面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成为大势所趋。皖江城市“承东继西”、“襟南带北”,对皖北及广大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可以更为便利地吸收和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土地红利”“人口红利”。应加大“双招双引”和区域产业协作力度,打造投资洼地,吸引和接替长三角发达地区纺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梯度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等外向型经济,并逐步提升产业分工的价值链层级。

四是着力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推进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加大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及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重点引导和培育区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借船出海”“联合出海”。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市场和做大做强,支持扩大文化创意、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工程服务等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释放和拓展外贸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11]。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鼓励进口急需的高端制造业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扩大铁矿石、铜精矿等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引导铜陵有色、马钢、奇瑞汽车等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新设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带动区域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走出去”。引导区域海螺水泥、铜陵有色、马钢等优势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矿山选冶、装备制造等领域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3.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优化海关一体化作业流程。积极做好长三角区域“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协作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各关间通关协作机制,强化应急协调处置联动,开展跨关区、跨单位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联络配合。完善和推广“海关ERP联网监管”,深入推进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推进通关便利化一体化建设[12]。

二是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加大区域贸易金融供给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模式,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及时引进自贸区外汇政策,加快跨境人民币使用,推动金融改革政策落地见效[13]。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出口保险、涉外政策、法律、金融等国际化经营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一站式”、“一窗受理”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标准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发展赋能[14]。

三是强化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和政策协同。皖江城市应加强与“江浙沪”区域地方立法、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建立城市间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强化区域规划和政策协同。在基础设施共建共治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商管理等方面,形成有利于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效衔接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15]。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源为1999-2019年各年度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及所辖各地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各地海关公布数据。2011年7月,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由于地级巢湖市所辖县区划归后仍归属于皖江城市,所以本文数据包含原地级巢湖市历史数据。

②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皖江城市进、出口金额分别为437.03、519.34亿元,较前年度均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对模型相关研究造成强干扰。为便于研究,本文对2009年皖江城市进出口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取2008年和2010年的算术平均值)。

猜你喜欢
皖江外贸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