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μm远红外激光致小鼠角膜损伤修复观察

2022-09-14 07:54尹贻雪焦路光王嘉睿任子淇赵乙珑杨在富
激光生物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虹膜皮层内皮细胞

尹贻雪,焦路光,王嘉睿,王 超,任子淇,赵乙珑,郑 红,杨在富*

(1.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合肥 230032;2.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39)

处于大气传输窗口的3~5 μm远红外激光在分子光谱学[1]、环境遥感[2]、红外光电对抗[3]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红外光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OPO)技术的发展[4-7],该波段的激光器已经实现小型化和较高功率输出,极大地促进了该光谱区段的开发和应用,但其对人身健康的危害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人眼是激光损伤最重要的靶器官。红外(0.7 μm~1.0 mm)激光具有强烈的“水吸收”作用[8],人眼受到该波段激光照射时,辐射能量主要被含水量丰富的角膜组织吸收,通过热效应造成角膜损伤[9]。角膜被红外激光损伤后可造成混浊、瘢痕、不透明甚至失明,危害严重,是近年来激光损伤防护研究的重要方向[10-12]。以往的红外激光角膜损伤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红外(0.7~1.4 μm)和中红外(1.4~3.0 μm)波段,包括波长1.315 μm的氧碘化学激光(chemical oxygen-iodine laser, COIL)[13]、波长1.319 μm的钇铝石榴石晶体(yttrium aluminium garnet,YAG)激光[14-16]、波长1.338 μm的YAG激光[10]、波长1.54 μm的铒(erbium,Er)激光[17-19]、波长2.0 μm的铥(thulium,Tm)激光[20-22]、波长2.94 μm的自由电子激光 (free electron laser,FEL)[23]等。远红外波段(3 μm~1 mm)激光角膜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波长为10.6 μm的CO2激光上[24]。目前,3~5 μm波段激光角膜损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前期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出了处于该波段的3.74 μm激光兔角膜损伤阈值[25]。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3.74 μm激光小鼠角膜损伤模型,观察激光角膜损伤特点和损伤修复过程,为激光角膜损伤危害评价和损伤治疗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C57BL/6J小鼠(Mus musculus)30 只,6~8 周龄,体重25~30 g,雌雄不限,由北京斯贝福实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在军事医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经裂隙灯显微镜和检眼镜检查,小鼠眼屈光介质和眼底均正常。

1.2 仪器

远红外激光器由国防科技大学提供,波长为3.74 μm。采用光参量振荡技术,输出激光中包含1.06、1.50和3.74 μm三个波长,发射方式为连续输出。滤除1.06和1.50 μm激光,保留3.74 μm激光,其最大功率为12.8 W。

1.3 光路搭建

3.74 μm激光依次经过楔形分束片、凸透镜、快门、反射镜后垂直入射到小鼠角膜,光路中所有光学元件均为适合于远红外透射传输的CaF2材质。楔形角为8o的楔形分束片分出的部分激光,照射到激光功率计1(power meter 1,PM1)上,用于监测激光照射过程中的功率。另一个激光功率计2(power meter 2,PM2)测量到达小鼠角膜处的激光功率。焦距为500 mm的凸透镜用于改变光束直径,调节角膜光斑大小,凸透镜与小鼠眼角膜间的距离为28.3 cm,此处光斑直径为2 mm。机械快门控制曝光时间为0.8 s。两个低功率的655 nm激光笔发射的激光束交叉点与3.74 μm激光光斑中心重合,用于精确指示小鼠角膜位置。试验前先测出PM2与PM1读数的比值即监视比,角膜照射时撤掉PM2,根据PM1读数和监视比计算出实际辐射功率。通过调整激光器驱动电流,激光照射角膜的功率可自由改变。

1.4 构建小鼠角膜激光损伤模型

试验前30 min,30 只C57BL/6J小鼠采用5%水合氯醛(750 mg/kg)腹腔注射全身麻醉,然后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将小鼠固定在升降台上,微调小鼠眼的位置和角度使激光束照射角膜中心。根据本研究前期试验结果[23],光照时间为1.0 s、光斑直径为1.5 mm的条件下,3.74 μm远红外激光致兔角膜损伤阈值为7.91 J/cm2。依据该数据,预试验分别用大约2 倍、3 倍、4 倍阈值剂量激光照射小鼠角膜,每个照射剂量1 只小鼠,摸索可导致热凝固损伤但不会发生角膜缺损或穿孔(中度损伤)的激光照射条件,得出能量密度为23.2 J/cm2,对应的激光照射功率为0.91 W。正式试验时,每只眼仅照射一个光斑,照射位置尽量靠近角膜中心。对照组为3只小鼠,试验组为照后3 h、6 h、12 h、1 d、3 d、7 d、14 d、21 d等8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小鼠。

1.5 大体观察

在激光损伤后各观察时间点,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小鼠角膜损伤斑情况,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

1.6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在激光损伤后各观察时间点,用TOPCON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小鼠角膜损伤情况,观察方法包括大光斑斜照法以及窄裂隙照明法,评估角膜混浊程度、损伤深度,并拍照记录。

1.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在激光损伤后各观察时间点,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 HD-OCT 5000)对小鼠角膜损伤区进行断层扫描,并进行拍照记录。用Cirrus HD-OCT系统自带标尺测量损伤中心的角膜厚度,用于统计分析。

1.8 组织病理观察

在激光损伤后各观察时间点,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摘取眼球,快速置入甲醛-乙酸固定液(10%中性甲醛80 mL,乙酸20 mL)固定24 h[26],固定后标本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使之透明,石蜡包埋后制作4 μm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中性树脂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拍照。

1.9 统计分析

使用SPSSv23.0统计软件包对Cirrus HD-OCT测得的损伤中心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Student’sttest比较损伤后各个时间点与损伤前厚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体观察

图1 3.74 μm远红外激光致小鼠角膜损伤光路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rawing of 3.74 μm laser set up for the mice corneal exposure

如图2所示,C57BL/6J小鼠正常角膜表面光滑,清澈透明。3.74 μm远红外激光所致角膜损伤即刻可见为灰白色凝固斑,损伤后3~12 h角膜表面凹凸不平,角膜混浊程度随时间逐渐加重,1 d时最重,3~7 d逐渐减轻,14 d再次加重,21 d角膜仍不透明,未恢复正常。另外,激光损伤后12 h可见上下眼睑肿胀和分泌物增多,1 d时症状最为明显,其后逐渐消退。

图2 3.74 μm远红外激光损伤角膜后损伤斑的变化Fig. 2 Corneal lesions under digital camera after 3.74 μm laser irradiation

2.2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大光斑斜照法观察(图3a)正常角膜透明度高,其后方的虹膜和瞳孔清晰可见。3.74 μm远红外激光损伤后,角膜混浊非常明显,后方虹膜和瞳孔被遮挡不可分辨,角膜混浊随时间的变化特性与大体观察一致。损伤后6 h混浊区扩展至损伤斑周边,1 d时混浊面积达到顶峰,3~7 d混浊面积明显减小,14 d混浊再次加重,21 d角膜未恢复正常。

窄裂隙照明法观察发现(图3b):正常角膜光散射弱,为厚薄均匀的淡灰白色条带,虹膜清晰可见;角膜受损后光散射显著增强,为亮白色条带,损伤累及角膜全层,损伤区角膜增厚,虹膜模糊;白色条带随时间先增强后减弱,1 d时条带最显著,21 d时角膜厚薄仍不均匀,未恢复正常。

图3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3.74 μm远红外激光损伤角膜后损伤斑的变化Fig. 3 Corneal lesions under slit lamp microscope after 3.74 μm laser exposure

2.3 OCT观察

OCT观察正常角膜为亮度均匀的高反射光带。3.74 μm激光损伤后,损伤区角膜反射光带增强,角膜凸起明显;反射光带增强区域随时间先扩大后逐渐缩小,1 d时反射光带增强区域达到最大,21 d时角膜损伤区反射光带仍较强,未恢复正常(图4)。此外,损伤后6 h~1 d可观察到虹膜与角膜黏连(但无法判断虹膜是否与晶状体黏连)。

图4 OCT观察3.74 μm远红外激光损伤角膜后的损伤区的变化Fig. 4 Corneal lesions under OCT after 3.74 μm laser exposure

激光损伤引起角膜肿胀,角膜厚度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12 h时最厚,达(218.30±8.18)μm,约为正常角膜厚度的2 倍;21 d角膜厚度基本恢复正常(图5)。

图5 3.74 μm远红外激光损伤后角膜厚度的变化Fig. 5 The thickness of corneal after injury induced by 3.74 μm laser

2.4 组织病理观察

HE染色观察发现:正常小鼠角膜组织结构清晰,上皮层由4~5 层上皮细胞构成,排列规整;基质层纤维规则排列,包含梭形基质细胞;内皮层为单层内皮细胞均匀分布。3.74 μm激光致C57BL/6J小鼠角膜损伤后3 h,上皮细胞核固缩深染,成拉伸状,基质细胞核染色质大部分脱失,仅有少量残存,内皮细胞完全脱落;6 h上皮细胞核染色变淡,基质细胞核染色质消失,出现无核区,后表面平整;12 h上皮层不再平整,出现皱褶,上皮细胞核染色消失,基质层出现浸润细胞,基质后表面皱褶弯曲;1 d坏死上皮脱落,1~2 层新生上皮细胞完全覆盖损伤区,细胞排列不规则,基质层浸润细胞增多,基质后表面出现零星椭圆形核的内皮细胞;3 d上皮层细胞增多,出现单层扁平上皮,表面恢复平整,基质层浸润细胞进一步增多,且多集中在深层,内皮层椭圆形内皮细胞增多;7 d新生上皮增加到3~4 层细胞,大量细胞呈空泡状,基质浸润细胞多集中在浅层,扁平内皮细胞呈单层分布,恢复平整;14 d 上皮层有少量空泡细胞,排列趋向规整,基质层浸润细胞减少;21 d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厚薄均匀,由4~5 层排列规整的上皮细胞构成,单层内皮细胞均匀分布,铺满内皮层,基质层浸润细胞进一步减少,基质层出现空隙,基质纤维排列仍不规则,未恢复正常(图6)。

图6 3.74 μm中红外激光照射角膜损伤病理切片Fig. 6 Corneal histological sections after 3.74 μm laser exposure

组织病理显示:损伤后6 h虹膜与角膜黏连;12 h虹膜组织碎裂,部分与角膜黏连,部分与晶状体黏连;1 d可见虹膜与角膜缘黏连,偶见与晶状体黏连(图7),说明虹膜也已经受损。上述虹膜与角膜黏连的特征与OCT观察结果一致。

图7 3.74 μm远红外激光致角膜损伤后组织黏连的病理切片Fig. 7 Iris adhesion to the cornea or lens revealed by histological sections after 3.74 μm laser exposure

3 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3.74 μm远红外激光致C57BL/6J小鼠角膜热凝固损伤模型,损伤累及小鼠角膜全层,损伤后角膜肿胀增厚,混浊随时间加重,随着受损上皮细胞脱落以及水肿消退,角膜变薄,混浊减轻。新生上皮细胞迁移覆盖损伤区,先形成1~2 层细胞组成的薄层上皮,然后逐渐增厚形成接近完整的正常上皮;基质层受损基质细胞核染色质消失,出现浸润细胞,其自房水途经受损内皮进入基质深层,进而迁移至基质浅层。21 d浸润细胞退去,基质层胶原纤维未恢复正常结构;受损内皮细胞脱落,新生内皮细胞迁移覆盖损伤区,形成均匀分布的单层扁平结构。

与本试验中3 倍阈值剂量造成小鼠角膜全层损伤特征不同,该激光致新西兰白兔角膜阈值损伤研究的观察只持续到24 h。在阈值水平损伤仅累及角膜上皮层,损伤后上皮坏死脱落,24 h上皮层即可恢复正常[25]。2 倍阈值剂量的损伤累及角膜上皮层和浅层基质,损伤后6 h上皮坏死脱落,浅层基质细胞核染色质大部分脱失;24 h可见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浅层基质细胞核染色质消失,未恢复正常[25]。本试验眼损伤明显偏重,原因一方面是激光照射剂量高,另一方面是小鼠角膜厚度低。

就动物模型的选择上,角膜损伤阈值研究多以兔作为动物模型[13-24],而角膜损伤修复研究则多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27-29]。3~4月龄兔角膜厚度在350~380 μm[30],而6~8 周龄C57BL/6J小鼠的角膜厚度为85~95 μm[31]。3.74 μm激光在1.97 倍损伤阈值条件下损伤累及兔角膜上皮层和基质浅层,损伤深度约是兔角膜厚度的一半[25];按损伤深度推断,本试验所用照射剂量不仅能损伤小鼠角膜全层,还包括角膜后组织。因此,在损伤修复中观察到虹膜与角膜黏连,或者虹膜与晶状体黏连的现象。总之,本研究通过观察3.74 μm远红外激光在23.2 J/cm2的剂量下致小鼠角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为红外激光角膜损伤修复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猜你喜欢
虹膜皮层内皮细胞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基于轮廓匹配和多项式拟合的虹膜分割算法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车辆启动系统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