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肿瘤切除率、血清PG、CA125水平的影响

2022-09-14 04:09陈敬成肖小梅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切除率幽门黏膜

陈敬成 肖小梅

胃癌是临床病死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2]。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发现,2015 年我国胃癌死亡49.80 万例,仅次于肺癌[3]。早期胃癌(EGC)癌组织仅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采用根治术治疗,病灶切除率较高,预后良好[4]。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微创化、精准化及个体化理念的提出,胃癌根治术由传统的开腹手术,转变为单孔或多孔腹腔镜治疗,手术切除范围也由全胃切除、2/3 以上的远端胃切除缩小为保留幽门的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及局部胃切除等,淋巴清扫范围也由标准的D2清扫调整为D1或D1+,最大限度地保留胃部解剖结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5-6]。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目前治疗EGC 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该术具有术野清晰、并发症少的优势[7]。本研究旨在分析EMR 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对EGC 患者肿瘤切除率及血清PG、CA125 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5 月-2021 年6 月于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0 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临床胃镜、CT、病理组织诊断等检查确诊,并符合文献[8]中早期胃癌诊断标准,癌组织仅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2)年龄20~70 岁;(3)参考文献[8-9]符合胃癌内镜下切除术适应证,①病灶≤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②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③病灶位于胃中部1/3,无远端转移,且病灶边缘距幽门距离>4 cm。排除标准:(1)癌组织浸润肌层或麻醉不耐受者;(2)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4)患有精神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5)入组前接受胃癌放/化疗治疗者。将120 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50)。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术前明确原发病灶位置、大小、浸润程度及转移情况;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麻醉,选取剑突至脐上为切口区域,在距离病灶上缘5 cm 做胃近端切割线,在距离幽门括约肌侧缘3 cm 做远侧端切割线,尽量保留胃窦长度,同时保留幽门支神经、腹腔支、肝支迷走神经;合并No.5、No.6 组淋巴结转移者,以胃网膜右动脉为起始部,以廓清或不廓清方法行淋巴结清扫,避免损伤迷走幽门支神经;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采用D1或D1+淋巴结清扫;部分胃切除术完成后,采用可吸收线行残胃端端吻合,注意电凝止血,创面喷洒硫糖铝混悬凝胶,将切除组织送检;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饮食指导等干预。

1.2.2 观察组 应用EMR 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常规麻醉,腹腔镜下于病灶边缘0.5 cm 处做间隔0.2 cm 的电凝标记,在标记点周围以0.9% 氯化钠溶液行多点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退出内镜,于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置入高频圈套器;再次进镜,利用负压持续吸引将病灶黏膜吸入透明帽内,确保电凝标记点内组织清除吸引完全后,停止负压吸引,收紧圈套器,行病灶电凝切除;较大的病灶采用分次切除方法,病灶切除完毕后,检查创面情况,电凝止血,并于创面喷洒硫糖铝混悬凝胶,将切除组织送检;术后给予EMR 术常规护理。

上述两组患者均由同组经验丰富的医师施术;所有患者出院后仍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及幽门螺杆菌根除药物治疗,叮嘱患者每3 个月进行镜检复查。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2)成功切除病灶后,进行组织病理检验,统计两组肿瘤切除率。①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病灶标本边缘无癌变组织残余,无血管淋巴浸润,病变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肌以下500 μm[10];②基底病灶残余:术后6 个月内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围1 cm 发现肿瘤病灶[10];(3)分别于术前1 d 及术后30 d 时留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5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得到PGR;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4)比较两组术前1 d 及术后6 个月时的体重指数(BMI)及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水平;(5)比较两组术中急性出血,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急性出血指术中活动性渗血或喷射性出血,内镜下止血困难,需中断手术和/或采用输血治疗。迟发性出血指内镜术后出血,需进行内镜下止血,迟发性出血患者至少具备以下2 项症状:①黑便、呕血、头晕;②内镜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下降20 g/L 以上;③内镜下治疗前后血压下降20 mmHg 以上;④胃镜检查提示术后溃疡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 处理数据,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PG、CA125 水平、营养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 检验;两组手术切除率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22~70 岁,平均(52.25±16.33)岁;病灶直径1.0~2.9 cm,平均(1.90±0.64)cm。观察组男39 例,女31 例;年龄20~68 岁,平均(51.13±15.02)岁;病灶直径1.3~3.0 cm,平均(1.92±0.53)cm。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肿瘤切除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切除70 个病灶,对照组患者共切除50 个病灶,两组完全切除率及基底病灶残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切除率比较[例(%)]

2.4 两组血清PGⅠ、PGⅡ、PGR 及CA125 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1 d 时血清PGⅠ、PGⅡ、PGR 及CA125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 时两组血清PGⅠ、PGR 水平较术前1 d 均显著升高,血清PGⅡ、CA125 水平较术前1 d 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30 d 血清PGⅠ、PGR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 血清PGⅡ、CA125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CA125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CA125水平比较()

*与术前1 d 比较,P<0.05。

2.5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BMI、Hb 及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时,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前1 d 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表4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与术前1 d 比较,P<0.05。

2.6 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比较 两组术中急性出血、迟发性出血、穿孔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餐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5,P=0.038),见表5。

表5 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比较[例(%)]

3 讨论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于1967 年被首次报道,日本学者Maki 等[11]将其应用于良性胃溃疡治疗,发现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良好。而后随着改良胃切除术的提出,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得以在EGC 的治疗中开展,并逐渐获得认可[12]。由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需要保留胃窦的神经及幽门下区的血供,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切除肿瘤的同时,注重胃功能保护,手术耗时长,施术要求高[13]。EMR 操作的原理相对简单,内镜下通过多点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而后对病灶组织行负压吸引,并采用电刀切除[14]。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相比,EMR 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利于术后恢复。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可保护迷走神经及幽门结构,保留胃部生理功能[15];EMR 可降低病灶周围组织损伤、促进术后康复[16],但上述两种术式是否可彻底根除病灶,保证预后是临床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经术后病理组织检验显示,观察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72.86%,对照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4.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EMR 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均可有效切除EGC病灶。对两组患者跟踪随访6 个月发现,观察组基底病灶残留率为8.57%,对照组为4.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上述两种术式在病灶切除率及术后6 个月复发方面效果相近。PG 包括PGⅠ和PGⅡ两种类型,PGⅠ主要由胃底主细胞分泌,PGⅡ由全胃黏膜层腺体分泌[17]。胃癌发生时,致癌因子可影响胃底主细胞功能,故EGC 患者血清PGⅠ水平明显降低[18]。PGR 是PGⅠ与PGⅡ的比值,可评估胃黏膜腺体功能及胃壁细胞活性[19]。CA125 是筛查EGC 的敏感标志物,可有效反映患者肿瘤负荷状态[20]。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30 d 时的血清PGⅠ、PGR 水平较术前1 d 均显著升高,血清PGⅡ、CA125 水平较术前1 d 均显著降低,且两组PGⅠ、PGR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GⅡ、CA125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这是由于,EMR 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均可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癌症,稳定CA125 水平;与EMR 相比,对照组患者进行局部胃体切除,影响PGⅠ的分泌水平,而PGⅡ可在胃体中广泛表达,故水平相对稳定。

本研究还就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进行探究,发现观察组术后6 个月时的BMI、Hb 及T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得益于EMR 仅切除病灶组织,保留完整胃部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优势[21]。术后不良事件跟踪回访显示,观察组患者餐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EMR 术可有效保留胃部解剖结构,有利于术后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术中急性出血、迟发性出血、穿孔、切口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EMR 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EGC 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EMR 术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EGC 均可有效切除病灶,恢复机体CA125 水平,但前者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纠正血清PG 水平及提高术后营养状态方面效果更佳。本研究为EGC 的内窥镜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病灶大小、浸润程度,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若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后无法使病灶隆起,则病灶多侵犯固有肌层,应终止EMR,转保留幽门胃切除术;锯齿形一次性圈套器可更好的锁定病灶,利于准确切除。本研究分别给予患者EMR 及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干预,为当前EGC 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但存在诸多不足:为单中心临床设计,研究样本量较少,仅探究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病灶残余情况,缺乏远期生存资料,故研究结论局限性明显,需后续补足。

猜你喜欢
切除率幽门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