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优质优价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9-14 09:12苗艺源黄家章孙君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

苗艺源,黄家章,刘 锐,孙君茂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按质论价和优质优价等概念开始兴起。优质优价的定义为若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品,则其价格也应在合理价差范围内高于其他产品[1]。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及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进优质优价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需求,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三品一标”的发展作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2],《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要求,要强化优质优价导向,用市场机制、价格手段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益[3];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4],推进优质优价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振兴乡村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的发展,优质优价已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丁声俊[5]等指出了粮食产业发展优质优价的必要性,即粮食生产供求格局已开始出现买方市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调整粮食结构从数量型增长转为质量效益型增长。高芸等对保健功能农产品定价进行研究发现,高质量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过低,极大降低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只有从原料收购到终端市场形成优质优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消费者对保健农产品的认知才能促进农产品向优质转型。郑晶[6]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优质优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分析。周适等将优质优价难以实现的困境归结为了优价不优质、优质不优价、不优质也不优价3种情形。付文飙[1]等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验,提出良好的市场环境、正确的政策设计和完善的监管体系是解决上述困境、发展好优质优价的关键。孙宏滨[7]指出消费水平、消费者需求和支付意愿以及货真价实的信用问题都会影响到优质优价的实现程度。吴浩宁[8]认为要发展优质优价应重点改善市场环境并重视营销手段,建议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营销力和产业发展环境。

综上,优质优价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推进,但是少有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章。CiteSpace图谱量化工具可以借助视觉思维可视化功能体现某一专题领域关键和前沿的信息,在梳理研究热点、研究脉络及演进历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总结了以“优质优价”为关键词的农业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对优质优价历年发文量、被引情况和主要作者进行了统计,并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突现词探测等图谱分析工具对其研究热点、核心议题和演进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其未来可能的热点趋势,以期为优质优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优质优价研究概况

1.1 数据来源

为获取高质量和高相关的代表性样本文献,该文的文献数据来自于202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以“优质优价”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经检索最早的相关文献出版于1976年,文献类型包括学术期刊501篇、学位论文7篇、会议论文15篇和报纸文章23篇共计806篇。检索结果中报纸文章较多的原因是优质优价作为民生话题受到居民普遍关注,故有较多报纸文章以“优质优价”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鉴于该部分研究在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方面贡献有限,未将其纳入该研究的分析范围内,同时对检索结果进行主题筛选,仅保留农业经济领域的相关文献,最终获得384条有效数据。对筛选后的优质优价研究从时间分布、被引量和主要作者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如下。

1.2 文献时间分布

对以“优质优价”为关键词的农经领域发文量进行逐年统计,并绘制折线图(图1)。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发展阶段和演进态势,优质优价研究的文献发文量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在2000年左右,2017年和2019年年左右出现过发文量的井喷式增长,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

由图1可以推断,优质优价领域的研究进展大概可划为两个阶段。一是1976—1998年的“缓慢起步阶段”,该时间段内自1976年第一篇相关文献发表后,1977—1982年每年仅有0~1篇相关文献发表,说明该概念提出后在初期并没有得到显著关注,原因可能是1982年改革开放出现成效以前,人民物质基础保障不够,在产品“数量”尚未得到保证时较少关注产品“质量”,1983—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提高,优质优价相关研究有所增加,但总体发文量仍未超过5篇/年。1998—2003年出现了第一次研究热点高峰,发文量迅速增加,原因可能是1998年7月国务院公报发布了《粮食收购条例》,首次提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时应当公布各等级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遵守按质论价的原则[9],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04年以后,优质优价的研究态势进入“稳定期”,发文量没有低于过5篇/年,受政策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出现了两次发文量小高峰,第一次在2006—2007年,发文量突增至10篇/年以上,原因可能是2006年国务院16号公报提出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改革,确保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10]。第二次峰值出现在2014—2015年,学者们就新一轮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行了较多优质优价相关讨论。2017年和2019年再次进入发文量高峰期,原因可能是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大力推进[11],学术界对此迅速做出回应,由此体现了优质优价相关研究与宏观政策背景的高度相关性。

图1 1976—2021年优质优价研究文献分布

1.3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对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既能了解该领域的基础文献及最受关注的议题方向,也便于寻找高质量和高受认可度的文献。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章代表优质优价领域比较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献(表1),引用量最高的两篇文献都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市场优质优价难以实现的原因,农产品因具有明显的信用品特征,使消费者在购买前难以判断质量情况,故难以形成信任并愿意为之付出“优价”。这两篇文献被引量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较早地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制约优质优价的关键因素,且分析方式和结论比较科学合理,受到学者们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息不对称问题确实是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困境所在。郑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运用契约联接形式解决此难点,如发展“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流通形式,将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声誉制度的建立进而一定程度缓解信任机制问题[6,12]。从研究对象来看,有2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属于粮食产业领域[13,14],分别研究了黑龙江优质稻米和河南优质小麦这两个代表性产地的粮食优质优价问题。有1篇文献论述了养蜂专业合作社施行优质优价机制的必要性[15]。有2篇文献分析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优质优价现状[16,17],总体来说关注绿色食品、粮食、蜂蜜等产品优质优价问题的研究较多,也反映这些领域的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仍面临许多难点且有很强的必要性去克服。从研究思路来看,现象探析、存在问题、对策及展望和推进方略的研究文献较受欢迎,被引量较高。

表1 优质优价研究文献被引频次

1.4 主要作者分析

对主要发文作者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较深入探索过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主要的研究议题。经统计,优质优价研究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有7位(表2),初具规模,其中胡元强、张春良等的累计发文均超10篇。胡元强的研究议题主要围绕蜂蜜产业展开,重点探讨了优质优价对于提高蜂蜜质量、促进蜂农增收、推动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等的重要作用,认为运用专业合作社组织蜂农标准化生产并结合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优等蜂蜜并制定合理价格策略进而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途径,与之对应,优质优价机制对促进蜂农增收进而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也十分必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养蜂产业高质量发展[15,18,19]。张春良、赵佳等的研究议题主要围绕小麦及面粉市场展开,如小麦价格及供需现状、面粉企业成本及利润空间等[20,21]。丁声俊聚焦于粮食政策,从宏观角度提出影响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因素及对策[22]。高芸等在对蜂蜜业进行研究时侧重分析市场定价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等[23,24]。李国祥强调优质优价机制对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25-27]。综合来看,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所研究的议题主要覆盖蜂蜜业、粮食产业等领域,研究关键词多围绕政策导向、市场定价、质量评级、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等展开。

表2 优质优价研究作者发文量

2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运用CiteSpace5.8.R1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析者主观判断对计量结果的影响,进而增强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在时间参数区中设置分析时间跨度为1976—2021年,时间切片为1,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关键词),剪切方法选择寻径(pathfinder)、修剪切片网(sliced networks)及合并网(merged network)3种方法以剔除无关节点,其他配置功能区中的参数按照系统默认设置。由于关键词词频、中心度等指标是反映关键词热度的重要指标,共现、聚类等研究形式是反映关键词核心地位的重要研究方法[28],通过生成直观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词探测等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优质优价的研究热点、核心议题和演进历程,明晰优质优价研究的脉络,为下一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判断依据。

2.1 研究热点关键词

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反映了文章研究主题,也是表征文献研究热点最直接的元素[28]。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发现某领域的不同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节点大小对应当年关键词频次(即发文量),深色圆点代表该关键词节点为高中介中心度节点,用以表示研究领域变革中里程碑式的重要关键点、转折点或者支点,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两关键词共现关系的强弱,连线颜色越浅表示首次共现年份越久远,由此对既定研究前沿的动态转变[29]进行初步的可视化呈现(图2)。该研究共生成节点数量704个,连线数量1 678,网络密度0.007。捕获的关键词中,频次不少于5次的关键词达19个,说明该领域研究基础较为扎实,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热点。除了优质优价(词频342,中介中心度1.4)之外,设置关键词阈值(threshold)为12,可筛选出农产品、按质论价、优质小麦、优质农产品、优质专用小麦、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等也是优质优价领域中研究基础较好、影响力较大的议题,具备一定研究热度。

图2 优质优价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分别从频数(Count)和中心性(Centrality)两个角度对共现关键词进行排序,统计优质优价相关研究除“优质优价”之外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如表3所示。“优质优价”“农产品”“按质论价”“优质小麦”等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均排名靠前,这些词汇代表了研究热度高、研究体系稳定成熟以及与其他领域建立了有效连接的研究方向。首先,研究“优质小麦”及“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差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张新宇[30]指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价格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他配套措施还跟不上。刘锐等[31]提出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以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同时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培育区域品牌,从而推动粮食生产领域高质量发展。其次,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优质优价发展的重要经营模式,马九杰等[32]比较分析了不同流通模式对优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发现因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有良好的共赢激励作用,并且合作社通过组织化降低了流通成本,与农户分享了收益,故在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备时,“农户+合作社+超市”更有助于实现优质优价,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18,31],颇受学者关注。另外,“养蜂业”的出现频率和中心性也较高,原因与前文所列的核心作者对养蜂业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有关,由于蜂王浆产品本身特性即真假难辨又成本价格差异巨大,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规范和形成优质优价机制,胡元强等提出王浆酸(10-HDA)是辨别蜂王浆真假的关键品质指标且对人体具有积极的营养健康功效,运用10-HDA含量检测技术对根据质量指标划定等级、设定价格、实现优质优价,从而满足消费者优质蜂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3,34]。

表3 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

2.2 研究核心议题

关键词聚类图谱通过共被引耦合分析自动提取词汇,生成聚类标签,可以客观地反映优质优价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可选的算法主要有LSI(潜语义索引算法),LLR(对数似然率算法)以及MI(互信息算法)3种,同时可通过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与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两个指标,判断聚类结果的效度[29],一般认为Q>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0.5聚类合理,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该研究采用常规的LLR算法对所有文献以关键词为对象进行聚类标签提取,显示聚类模块值Q=0.845 1,表明聚类划分合理有效;聚类平均轮廓值S=0.982 3,聚类结构令人信服,主题明确。如图3所示,优质优价领域的热门研究议题是:“优质小麦”“养蜂业”“农产品”“优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按质论价”“商品粮”“种植业”“产销对接”。聚类序号靠前表示该聚类的规模较大,包含文献较多。由图3可见大部分聚类结果存在交叠,各领域互融互促现象普遍,但交叠区域大小有一定差别。“优质小麦”与“商品粮”,“养蜂业”与“按质论价”为交叉重叠较多的研究热点,与“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等共同作为文章关键词的次数较多,“种植业”“产销对接”为较独立的研究热点。

图3 优质优价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进一步统计各聚类标签相关指标(表4),前10位聚类标签包含节点数量均在10个以上,紧密程度最大值为0.999,最小值为0.914,聚类结果均满足在0.000 1水平上显著,总体聚类效果较好。节点个数代表研究热度,紧密程度高表示其内部关联密切,标签#0“优质优价”紧密程度为0.999,接近1表示该聚类标签内各文献高度相关地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研究,与图3聚类图中以“优质优价”聚类模块内部关键节点多且密集形成呼应。标签#1#7#8“优质小麦”“商品粮”“种植业”的聚类标签内主要围绕收购价格[21]、良种补贴[35]和增产增收[36]等展开,与前文高频关键词所含研究总体一致。标签#2“养蜂业”的聚类紧密程度也较高在0.99以上,由前文可知是发文作者较为集中的原因,蜂蜜产品的优质优价及养蜂专业合作社已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并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24,37,38]。从标签#4的平均年份可以看出早期多使用“按质论价”一词进行优质优价相关研究,随着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侧重于使用“优质优价”这一术语。标签#3、#5和#6“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反映了优质优价领域不同时期对农产品“优质”的关注热点差异,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文献的平均年份较早,在2006年左右。自我国加入WTO起,无公害农产品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为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出现技术壁垒而成为研究热点[39]。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也强调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优质农产品因食用安全度更高从而成本也更高,增加其供应需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资安全监管,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于提升质量溢价水平、弥补优质农产品成本进而推进优质农产品可持续供应具有重要作用[40,41]。在国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42]的背景下,康升云等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认证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促进产销对接并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助力优质优价实现[43]。标签#9“产销对接”反映优质优价存在困境的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当中的流通效率问题,张领先等[44]提出借助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可有效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对接以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张驰[45]提出了“农产品透明供应链”的概念,为生产者提供便捷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工具,以改善农产品供求平衡与产销信任关系,帮助优质农产品实现优价,沈兴兴等[46]认为当前大部分普通小农户所生产的绿色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原因是无法借鉴规模经营主体的优价模式,还需要公共服务支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共同支持。

表4 优质优价研究关键词聚类

2.3 研究热点演进态势

共线聚类分析图谱中虽能通过颜色深浅将聚类成员的平均年份进行可视化呈现,但鉴于聚类成员的平均发表年份受两端极值影响较大,不能直观反映该类研究热点的演进态势,需运用Burstness突现词探测工具生成图谱对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图4)。其基本原理是某个关键词的词频在短时间内激增,研究热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被探测形成突现热点。从突现词图谱中可以回顾哪些关键词在什么时间段成为了热点,且由于突现词通常具有时间延续性,可以用于辅助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趋势。图谱中Begin表示关键词突现起始年份,End表示突现结束年份,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深色区块的长度代表了突现时间段的持续时长。

图4 优质优价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从图4可以看出,早期学者重点关注粮食生产领域,即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主粮质量为优质优价研究的主要目标,后期对优质农产品的研究逐渐转向保健食品领域如蜂王浆,也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物质需求的转变。农产品优质优价相关研究的演进态势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且整体与前述发文量的阶段划分相匹配,说明有较强的科学性。第一阶段为1979—1999年,“按质论价”关键词突然成为了热点,其突现强度较高且持续了较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1983年国务院公报批转了国家物价局、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工业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报告》,组织全国贯彻实施按质论价政策[47],引起了学界热烈广泛的讨论;第二阶段为1999—2002年,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政策发布后优质小麦、粮食种植结构、保护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农产品的研究热度迅速上升,这也与发文量所出现的第一个高峰相对应。1999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我国粮食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品种相对不足,劣质粮食品种销售不畅致库存积压,而农民仍在继续大量生产后者[48],急需推动优质优价发展进而促进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农民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的生产,故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成为了研究热点;第三阶段自2010年之后兴起,主要原因是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解决优质优价问题的作用得到了学者的关注重视,并在养蜂业、夏粮收购等领域进行了实践应用。2007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加农民权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优质优价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优质优价的实现也有助于解决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生产积极性等关键问题。胡元强等以养蜂专业合作社作为案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专业合作社按标准规模化生产蜂产品,供应龙头企业,实行优质优价,使蜂农得益,企业增效,促进养蜂业可持续发展[18]。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也不断面临新的困境,如合作社并不能完全解决优质优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端的“低信任—低价格”恶性循环难以打破,“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突出,张社梅等针对此问题提出运用公证嵌入合作社的创新模式以促进优质优价的实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推测未来专业合作社相关研究仍有较多探索的空间,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该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优质优价研究的文献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掘了优质优价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及前沿趋势,可为未来研究方向选择提供科学参考,结论如下。

(1)发文量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时间阶段特征突出。基于文献发表量的年度分布,该文将优质优价研究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时间跨度为1976—1998年,优质优价研究起步并缓慢发展。1998年国家首次提出粮食收购应遵守按质论价的原则,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优质优价研究出现井喷式增长,进入第二阶段,即第一次“热点高峰期”,时间跨度为1998—2004年。第三阶段为“稳定期”,时间跨度为2004—2016年,优质优价研究发文量稳步上升。第四阶段时间跨度为2017—2019年,主要受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国务院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要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原农业部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学术界迅速做出回应,推动优质优价研究进入第二次“热点高峰期”。

(2)研究主题集中,研究热点紧跟国家政策。研究高频关键词和聚类标签分析高度一致,从中可以总结出优质优价领域的核心议题包括:“优质优价”“按质论价”“优质小麦”“优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养蜂业”,粮食产业和蜂蜜产业领域的优质优价相关研究较为丰富,研究体系已较为成熟。次要议题包括:“农产品品质”“品质差价”“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和“产销对接”等。由聚类标签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研究热点分布受政策影响较大,学界积极回应各项改革措施的政策号召。从1983年组织全国贯彻实施按质论价政策,1999年粮食品种种植结构调整,2002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2007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7年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依次出现了“按质论价”“种植业”“优质小麦”“优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等,均呼应了政策号召,响应了社会现实需要。

3.2 展望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将持续热点态势。根据研究热点趋势探析,在粮食和养蜂业领域的专业合作社和产销对接研究将继续热点态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模式的探索仍将延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优质优价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专业合作社模式仍未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热门趋势将延续。

(2)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迫切需要优质优价研究支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启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旨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其基本原则需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品种选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集聚,推进优质优价机制研究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前述研究热点高峰的出现多由政策引导推动而致,未来两年研究的发展趋势将围绕“三品一标”展开,为相关政策实施落地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专业合作社
“订单+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设想
论专业合作社在甘南牧区扶贫中的作用
海西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析
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效率研究
黔东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地流转习俗研究
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
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于SWOT分析的土地托管服务研究
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