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静,熊晓亮,郝婷婷,赵银龙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吉林 长春 136100;*通信作者 赵银龙 yinlong@jlu.edu.cn
男,61岁,主诉: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余。体格检查:左前臂及左手肿胀明显,触压痛阳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受限。腕关节CT检查(图1A)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99Tcm-MDP三相骨显像SPECT/CT检查(图1B~D)提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腕关节病变切除术中见桡骨远端明显增大,骨皮质变薄,骨膜下肿物剥离后行病理检查,提示骨巨细胞瘤局部呈ABC表现(图1E)。最终临床诊断为骨巨细胞瘤继发ABC,随访至2021年6月未复发。
图1 男,61岁,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腕关节CT软组织窗示左侧桡骨远端骨质膨胀,形态不规整,呈肥皂泡样改变(箭),骨皮质变薄,其内密度减低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3 Hu,并可见分隔(A);99Tcm-MDP三相骨显像SPECT/CT:弹丸式静脉注射显像剂后3 s可见前臂动脉显影,立即以每帧1 s动态采集60 s得到血流相图像,血流相示左侧腕关节区放射性增高(箭),血流相采集结束后立即行静态采集,血池相示左侧腕关节区局部放射性增高(星号,B);2 h后行延迟相及SPECT/CT采集示左侧腕关节放射性浓聚(箭,C);SPECT/CT示左侧桡骨远端呈膨胀性改变,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局部低于软组织密度,边缘局部呈分叶状,周围骨皮质变薄,局部可见分隔,伴放射性摄取增强(箭,D);病理镜下示左侧腕关节骨肿物间质内可见较多泡沫细胞浸润(星号),局部呈动脉瘤样骨囊肿形态改变(箭,HE,×100,E)
ABC是由含血液的薄壁连通囊腔形成,常见于长骨干骺端及脊柱,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种,继发因素主要为创伤、骨母细胞瘤及骨巨细胞瘤等[1]。骨巨细胞瘤继发ABC可能与原发灶导致局部发生静脉瘘,引起血管床及血管压力改变有关,常发生于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发生于桡骨远端者较少见[2-3],本例发生于桡骨远端。当含铁血黄素沉积到一定程度时,MRI及CT均可见ABC特征性液-液平面,即T2WI呈明显低信号,上层血浆明显高信号[4]。本例患者未出现液-液平面,可能原因为病变早期病灶尚未形成较大的连通腔。99Tcm-MDP三相骨显像SPECT/CT表现为血流相及血池相放射性摄取增高,延迟相病灶处多高度放射性不均匀浓聚,部分可见炸面圈征,中央“冷区”范围与膨胀程度呈正相关,常以一侧边缘为著,本例患者的特点为除一侧边缘病灶骨放射性不均匀高度浓聚外,伴有髓腔内软组织放射性分布,考虑与局部动脉瘤形成、显像剂聚集丰富有关。CT可见皂泡样改变,内部密度不均匀,有骨性分隔,局部突破骨皮质。
99Tcm-MDP三相骨显像SPECT/CT可同时提供病变部位血供、软组织、代谢及解剖结构情况,较X线、CT及MRI早3~6个月发现疾病,评估病变性质准确性好,同时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骨巨细胞瘤继发ABC发生于长骨时需与单纯性骨囊肿、软骨黏液性纤维瘤鉴别。单纯性骨囊肿三相骨显像多为阴性,病灶呈膨胀性、中心性生长,骨壳变薄常完整,中间透亮且密度均匀,少见液-液平面。软骨黏液纤维瘤三相骨显像血流相、血池相多为阴性,延迟相多为阳性,偏心性膨胀,病灶内缘硬化明显、有分叶,外缘多呈扇形,囊性成分分房较多,可出现囊套囊特征性表现,有钙化。目前关于三相骨显像诊断继发性ABC的相关报道较少,其影像学特征归纳仍需要更多病例支持,为核医学科医师提供诊断思路,并为辅助临床诊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